李孟羣
李孟羣 | |
---|---|
大清安徽布政使,代行巡撫職務 | |
籍貫 | 河南省光州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少樵,號鶴人 |
諡號 | 武愍 |
出生 | 道光八年(1828年) 河南省光州 |
逝世 | 咸豐九年(1859年) 安徽省廬州 |
親屬 | 妹-李素貞(也有記載為李淑真、李淑珍或李淑貞的) |
出身 | |
| |
經歷 | |
李孟群(1828年—1859年[1]),字少樵,號鶴人[2],河南光州(今河南固始)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同進士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短暫代行安徽巡撫職務。十年間盡力圍剿太平天國軍隊,最後在安徽戰敗身死。諡武愍。
生平
初入仕途
李孟群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三甲進士,廣西即用知縣。歷署靈川、桂平縣,因剿匪之功提拔為南寧同知(副知府)。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率太平軍強攻盤龍河,孟群引兵鏖戰連日,太平軍不得渡河。升職知府,調赴永安軍營。咸豐二年(1852年),授泗城知府。又以圍剿反清力量之功加道銜,進擢道員,署潯州府知府。咸豐三年(1853年),調江西九江府,仍留廣西。
鏖兵鄂贛
次年,曾國藩回湖南本籍訓練水師,聞聽孟群之名,奏調其率領千人東下,攻克城陵磯、岳州,隨即調往廣西平樂府。太平軍佔領武昌,孟群得知父親死訊,發誓復仇,但仍請求停職守喪,朝廷下詔挽留。之後孟群偕同曾國藩等部與太平軍激烈水戰,收復武昌、漢陽,奔往其父死難之處慟哭收殮。捷報上傳,加按察使銜,賜號珠爾杭阿巴圖魯。
於是曾國藩進軍江西,孟群則率水師抵達九江。咸豐五年(1854年)春,清軍在湖口戰敗,太平軍趁勢逆長江而上,佔領漢陽,武昌震動。孟群回援,與彭玉麟在漢陽敗敵,代理湖北按察使,以丁憂理由推辭,朝廷詔稱不許。不久,武昌再次被太平軍攻佔,孟群隨胡林翼屯金口,改領陸軍。七月,太平軍猛攻金口,孟群抵抗失利,陸營潰敗。詔以眾寡不敵未予追究,命其轉攻漢陽。咸豐六年(1856年),會同總督官文連續進攻。十一月,終於攻破漢陽,孟群加布政使銜,以布政使遇缺題奏。
進軍安徽
咸豐七年(1857年),安徽北部捻軍興起,太平天國趁勢北伐,自桐城接連攻陷六安、英山、霍山,廬州岌岌可危。安徽巡撫福濟請求援兵,孟群率陸軍二千五百人趕赴,途中被任命為安徽布政使。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潛山、太湖進入河南固始。孟群自六安赴援,偕同勝保力戰解圍,受到嘉獎。繼而剿滅商城太平軍餘部,回軍克復六安。
兵敗身死
咸豐八年(1858年)七月,福濟卒於軍中,孟群代行巡撫事務,不到十日,廬州被太平軍攻陷,孟群被褫職,留軍效力。故收集潰軍,駐紮在廬州以西的官亭、長城一帶。因皖北饑荒,赤地千里,軍餉不足,所部號稱四千,其實早已飢疲不堪。咸豐九年(1859年)二月,六安陷落,太平軍六七萬人進逼長城,孟群營壘被圍,死守十餘日,壘破被俘,被押送至廬州,陳玉成對其頗為優待,並親自勸降。孟群絕食不降,在絹上賦詩四章。三月十四日,被斬首,卒年三十二歲。
身後
勝保等已先上疏,奏陳孟群殺賊陣亡。朝廷詔復其原官,賜撫恤,諡武愍,入京師昭忠祠[3]。咸豐十年(1860年),巡撫翁同書尋獲孟群遺骸,入奏,命送回原籍安葬。袁甲三復奏孟群死事實跡,詔在廬州建立專祠祭祀,按巡撫之例優恤,贈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同治帝即位後,以孟群「父子殉節,忠烈萃於一門」,將其加入賜祭死事諸臣之列。《清史稿》有傳。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二甲進士李嘉樂年輕時曾任同鄉李孟羣軍營幕僚,作詩《抵漢陽軍營呈李鶴人廉訪》、《夜作抒懷呈李廉帥》及悼亡詩(載李嘉樂《仿潛齋詩鈔》,方玉潤序)。
家族
- 父李卿穀,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任四川長寧知縣,累升湖北督糧道,代理按察使。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攻陷武昌,湖北巡撫青麟逃亡湖南,卿穀守城而殉難。追贈布政使,並贈騎都尉世職,諡愍肅。
- 族親妹李素貞,精易傳,曉軍事,咸豐六年(1856)丙辰陣亡於漢陽,年三十。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二甲進士李嘉樂作詩《悼奇女李素貞陣亡八絕》、《李士坦以奇女傳刊本見示再作長歌》(載李嘉樂《仿潛齋詩鈔》,方玉潤序)。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 《清史稿》卷四百·列傳一百八十七
-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楊修田、馬佩玖.《光州志》. 清光緒十二~十三年(1886-1887年)刻本.
官銜 | ||
---|---|---|
前任: 張敬修 |
清朝潯州府知府 咸豐二年六月 - 咸豐三年七月 1852年7月-1853年8月 |
繼任: 張鵬萬
|
前任: 徐堉 |
清朝泗城府知府 咸豐元年四月 - 咸豐二年六月 1851年5月-1852年7月 |
繼任: 鄒嶧傑
|
前任: 李閒 |
清朝平樂府知府 咸豐三年 - 咸豐五年三月初三 1853年-1855年4月18日 |
繼任: 招敬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