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雜合性丟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遭遇瓶頸效應的種群中發生的一起雜合性缺失。不同等位基因顏色不同。10個個體構成的二倍體族群, 因某原因僅剩餘3個個體,導致了剩餘個體及其後代都是純合子。

雜合性英語heterozygosity缺失(英語:Loss of heterozygosity,縮寫LoH)是指一種使某特定基因缺失的基因組變化。[1]所有二倍體細胞(如人類體細胞)皆有兩套基因組,分別來自兩親本的染色體對英語chromosome pair;每份基因組包含大約30億個鹼基。人們多數基因組上的位置都是一致的,但一小部分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通常是含有兩種鹼基中二選一(例如A或G),而這些位點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英文常簡寫為SNP。當來自親本的基因組拷貝在這些多態性區域(即SNP)上有不同的鹼基,則該區域具有雜合性體細胞內的染色體大多成對,使得SNP位置有可能出現雜合現象。但是,某一親本某區域的的拷貝有時可能丟失,以致於某一SNP位置只有一份拷貝而無法具有雜合性,此之謂「雜合性缺失」。由於某一親本拷貝丟失的雜合性缺失也被稱為半合子狀態英語Zygosity

癌症研究

癌症中經常發現有雜合性缺失,在缺失區域常常發現腫瘤抑制基因亦缺失:但是一份腫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往往並不會引起癌症,因為另一份拷貝中的染色體對往往仍然存有這一基因,因而人們仍然可以在一份帶有腫瘤抑制基因的拷貝丟失後仍然保持健康;然而,另一染色體對上的基因卻可能因為點突變而失去作用,使得腫瘤抑制基因失效。需要說明的是,雜合性缺失並不一定代表兩對基因純合(即兩對基因一模一樣),這兩對基因可以不同。

二次打擊理論

  • 第一次打擊,理論上由點突變導致,但通常因為某一表觀遺傳學事件導致基因受抑制而產生(如腫瘤抑制基因Rb1受到磷酸化抑制)。在遺傳相關的癌症中,患者往往生來就帶有這一缺失,即第一次打擊,但是患者並不會立刻患上癌症,因為其有缺失的基因的等位基因仍然正常。
  • 第二次打擊 第二次打擊是由於某段基因的刪除所引起的剩餘癌症抑制基因的丟失。關於RB1雜合性缺失的早期文獻稱,這一缺失來自於有絲分裂重組、基因轉換、拷貝數中性的雜合性缺失,而非刪除。拷貝數中性的雜合性缺失(Copy Neutral LoH或CN-LoH)不能由基因組雜交比較數目發現,需要確定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但無論通過什麼途徑,在第一次打擊發生前提下,發生的第二次打擊,使得腫瘤抑制基因丟失,患者將患上腫瘤。

參見

參考資料

  1. ^ Association of the autoimmune diseases scleroderma with an immunologic response to cancer, Christine G. Joseph et al., Science, 343:152 (10 January 201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