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朱國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國治(約1620年代—1673年12月28日),字平寰正黃旗漢姓包衣出身[1]:41,後屬漢軍正黃旗人,籍奉天撫順(自署籍三韓)。清朝官員,順治朝初期貢士。歷官大理寺卿、江蘇巡撫(順治朝)、雲南巡撫(康熙朝)。雍正七年,入祀昭忠祠。

生平

順治元年(1644)拔貢,三年由貢生考選知縣,獲貢士。四年(1647),補授順天府固安知縣,在任上「興文養士,革弊甦民」,入固安縣名宦祠(載《固安縣誌》,康熙53年(1714)刻本);八年(1651)任河南大名府開州(今濮陽市)知州,有政聲(據1806年《開州志:職官》);十年,直隸順德府(今河北邢臺)知府(記為貢士,載《畿輔通志:職官》卷60);十一年,直隸順天府霸州知州(載《霸縣誌》);十三年,山東按察使司副使、直隸霸州兵備道(駐霸州;康熙朝改霸昌道,駐昌平州);十五年,大理寺少卿;十六年(1659年),擢至大理寺卿,同年轉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特旨陞補江蘇巡撫。

順治九年(1652)壬辰在河南開州(今濮陽)知州任上時,與關西楊果、三秦高光龍謁濮陽子路墓祠,「見祠宇荒涼,滿目淒然,有感於懷,隨唱和三律」,其中朱國治的詩歌寫道:「先賢祠宇半凋零,兵火曾為幾度經。斷篆常照荒徑月,忠梁時墜曉天星。雨淋穴塚隱狐兔,風過巢林危鶴䴇。道義爭傳千古重,陰雲五月颼颼泠」。次年,與伯父、仲弟國弼再祀先賢,勒石以志之。刻石原鑲嵌在濮陽子路墓祠舊享殿內壁,現存濮陽子路博物館(載《濮陽碑刻墓誌》,2003)。順治九年(1652),重修開州知州署內署,建披雲閣(載沈樂善《開州志》,1806)。順治十年,在直隸順德府(今河北邢臺市)知府任上,重建國士書院(舊稱龍岡書院)(載《幾輔通志:書院志》);建(邢臺)小西天聖母殿,立碑紀事,請明天啓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張鏡心(好友同榜進士書法家王鐸 (天啟進士))為之撰《小西天建脩聖母殿碑記》(該碑現仍存)。

順治十七年(1660)正月至康熙元年(1662)正月出任江蘇巡撫(駐蘇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十七年春,彈劾布政使陳培正庸劣累民,罷之(載《欽定八旗通志》卷194);同年,疏言「臣謂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烽堠炮台,使鄭成功軍勢困援絕眾心必變。乘間攻之」。十八年(1661),疏言海防緊要,「請將蘇州海防同知、移駐常熟縣。松江海防同知、移駐上海縣。各令其督修沿海橋樑、馬路墪堡、協催兵餉、嚴行保甲之法、稽查出洋船隻」(據《清實錄順治朝實錄》);題設江蘇布政使司暫駐蘇松道署,後購蘇州王氏宅作為署府(據《江南通志》,1737;王氏宅系原明大學士王鏊故居「怡老園」;康熙十五年鑲黃旗漢軍丁思孔、雍正七年鑲黃旗滿洲高斌、乾隆五年內務府正黃旗漢軍安寧 (官員)均曾任江蘇布政使,載《蘇州府志》);又疏言「蘇、松、常、鎮四府屬、並溧陽縣,未完錢糧文武紳衿共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七名,應照例議處。……得旨:紳衿抗糧,……該部照定例嚴加議處」(據《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據民間史記,在江蘇巡撫任上,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凡紳衿有欠糧者,無論多寡,皆以抗糧為名絀籍或逮捕,史稱江南奏銷案;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金聖歎等人[2]。康熙元年(1662)正月,「丁父憂,不候代歸,部議擅離職守,革職」(據《欽定八旗通志》卷194),正紅旗漢軍韓世琦(曾祖父明大學士韓爌)繼任江蘇巡撫。

康熙十年(1671)五月,補授雲南巡撫,期間代管雲貴總督事務(時雲貴總督、正藍旗漢軍甘文焜)。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廿一·丙戌(1673年12月28日),三藩之亂時,因拒絕吳三桂的邀叛,被吳三桂殺死[3]。康熙二十年,雲南平,朱國治櫬及家屬由大將軍貝子彰泰(又章泰)等護送回京(載《欽定八旗通志:大臣傳六十》卷194)。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諭曰:「朱國治當逆賊吳三桂反叛之初,抗不從逆,遂被殺害,捐軀殉難,深為可憫,其從優議恤」。康熙二十二年(1683),敕贈戶部右侍郎,賜祭葬(載《康熙朝實錄》卷101)。三藩之亂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載《八旗通志初集:八旗祀典》卷55,1739),入祀功臣廟(載《欽定八旗通志:八旗祀典二》卷82),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書[4]。雍正七年(1729),入祀昭忠祠。同年,雍正帝特令「查其子孫,出包衣,歸於正黃旗」(據《欽定八旗通志:忠義傳二十二漢軍八旗》卷230)[1]:41。《欽定八旗通志》中被列入「忠義傳」中。生平載《八旗通志初集》卷195、《欽定八旗通志:大臣傳六十》卷194、《欽定八旗通志:忠義傳二十二》卷230、《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五》、《滿洲名臣傳》(清國子監刊本)。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八月初一日,兒佐領朱綸、孫壯達朱永鎮(滿語「壯達」漢譯「護軍校」,後任圓明園護軍參領)立朱國治墓碑於今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村。現今墓未知,墓碑已無存;滿漢文《朱國治御祭碑》(刻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拓片、正書《朱國治墓碑》(刻於康熙56年(1717)8月1日)拓片均存北京國家圖書館;《朱國治御祭文》,載現代版《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v. 101。

家庭

  • 父朱哈拉不拉(c.1600s-1662),世居遼東撫順,國初入正黃旗包衣籍(載《八旗通志初集》),從龍入關。有一胞兄。
  • 胞弟國弼(c.1630s-?)。
  • 子朱綸(c.1660s-?),正黃旗佐領。
  • 孫朱永鎮(c.1690s-?),護軍校(滿語「壯達」)、圓明園正黃旗護軍參領(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創建於雍正二年(1724),又見圓明園八旗內務府三旗護軍營總統大臣)。
  • 曾孫女朱氏(c.1720s-?),嫁正藍旗漢軍、同知胡氏安保(c.1720s-?;父二等侍衛胡照(c.1700s-?),母高佳氏系鑲黃旗滿洲、文華殿大學士文端公高晉胞姊,祖父頭等侍衛、副都統永慶),即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進士吉惠的曾祖母。

影視形象

電視劇

演員 年份 作品
劉毓濱 2001年 康熙王朝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8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1. ^ 1.0 1.1 張玉興.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遼寧省瀋陽市: 遼寧大學). 2003, (2003年第4期): 37—45. ISSN 1002-3291. 
  2. ^ 清朝無名氏《研堂見聞雜記》:「撫臣朱國治既以錢糧興大獄,又殺吳郡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適以丁憂罷。故事:隸旗下者例不丁憂,守喪二十七日,即出視事。公守喪畢,具疏請進止,朝議許其終制,另推新撫韓公世琦。尚未蒞位,朱恐吳人為變,倉猝離位,輕舟遁去,吳中為幸。朝議以大臣擅離汛地,擬降五級,而嚴旨切責,革職為民。後於康熙十一二年復撫滇中,值吳三桂變,提去開膛梟示。」
  3. ^ 清史稿/卷474
  4. ^ 清史稿》(卷488):朱國治,漢軍正黃旗人。順治四年,由貢生授固安知縣,屢擢至大理寺卿。十六年,外簡江寧)撫。時鄭成功盤踞外洋,出沒江南濱海州縣,國治疏言:「欲破狡謀,先度形勢。賊眾負險,我師遠涉風濤,其勞逸不同。賊眾熟識海道,我師弓馬便捷,其素習不同;水師舟楫,較之賊船大小懸殊,其攻取不同。臣謂宜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墩臺,待賊勢困援絕,乘間攻之,自能擒渠獻馘。」下所司議行。又以蘇、松、常、鎮四府錢糧抗欠者多,分別造冊,紳士一萬三千五百餘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請敕部察議。部議現任官降二級調用,衿士褫革,衙役照贓治罪有差。以是頗有刻覈名。康熙十年,補雲南巡撫。時吳三桂謀叛久矣,十二年,詭請移藩錦州,並期以十一月二十四日啟行。國治方請增設驛堡,協撥夫馬待之,三桂遽踞關隘起事。先期三日,邀國治及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同知劉崑,脅之從逆,皆不屈。國治罵賊尤烈,即時遇害。先後殉難者,雲貴總督甘文焜,廣西巡撫馬雄鎮、傅弘烈及李興元,均自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