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朗道阻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朗道阻尼等離子體中由於粒子之間的共振導致的波阻尼,是一種無碰撞阻尼,最初是在1946年由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提出的。人們一度認為物理上沒有這種機制,這只是純粹的數學結果。J.M.Dawson從波和粒子的能量交換的角度推導出朗道阻尼,1960年代又在實驗上證實了這個現象[1]

在麥克斯韋速度分佈中,速度略小於的粒子總比略大於的粒子數目多

朗道阻尼的起因是波和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的能量交換。相速度為的波能夠與速度近似為的粒子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其結果是速度略微大於的粒子減速,失去能量,速度略微小於的粒子加速,得到能量。考慮在一個具有麥克斯韋速度分佈的無碰撞等離子體中,速度略微小於的粒子總是比速度略微大於的粒子數目稍微多一點,其結果是得到能量的粒子比失去能量的粒子越多,粒子的總能量增加,則波的總能量減少,這樣就表現為波的一種阻尼效應。如果波和粒子的速度相差很遠,比如電磁波光速傳播,遠大於電子、離子的熱運動速度,則不會有朗道阻尼。

朗道阻尼也可以用一種直觀但並不嚴格的物理情景解釋,如右圖所示。將朗繆耳波想像成海洋上的波浪,粒子如同漂浮在上面的船。如果船運動的速度略微小於波浪傳播的速度,在與波浪相對靜止的參考系看來,粒子被波浪推動;反之如果船的運動速度略微大於波速,粒子則推動波浪。

朗道阻尼通常可以分為線性朗道阻尼和非線性朗道阻尼兩種。朗道阻尼在短波情況下表現得很顯著,在長波情況下則可以忽略。這就是為什麼實驗上通常只能觀察到長波的等離子體波,而難以觀察到短波的等離子體波。

參考文獻

  1. ^ Malmberg, J.H., Wharton, C.B., 1964,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 184. DOI:10.1103/PhysRevLett.1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