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魯士三級選舉制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級選舉制度(德語:Dreiklassenwahlrecht)是普魯士王國於1848年至1918年間使用的間接選舉系統,在德國的其他邦採用時間較短。該制度將選民分為三級,即納稅最多的人構成第一級,納稅最少的人構成第三級,每一級的稅收總額相等。每級的選民分別選舉三分之一的選舉人(Wahlmänner),而選舉人來選舉代表。這是按經濟收入而不是地理區域或人口種族對選舉進行分配的一種制度。因為貧富差距,前兩級的人數遠遠少於第三級。如在1849年,第一等級的人口佔比4.7%,第二等級為12.7%,第三等級為82.6%,這意味着第一等級的個體對選舉結果的影響是第三等級個體的17.5倍。

普魯士各省按稅收部門劃分的每個合格選民的平均稅收收入(以金馬克表示,1898年)[1]
省份 一級 二級 三級 總計
東普魯士省 485 139 15 42
西普魯士省 559 147 17 48
柏林 2,739 445 44 124
勃蘭登堡省 635 168 21 56
波美拉尼亞省 608 147 16 46
波森省 395 83 11 32
西里西亞省 546 113 15 45
薩克森省 724 181 21 59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省 654 208 23 63
漢諾威省 469 149 18 49
威斯特法倫省 662 146 22 59
黑森-拿騷省 589 163 27 72
萊茵省 733 170 24 67
霍亨索倫省 61 24 6 14
總計 671 165 21 59

參考資料

  1. ^ Ritter, Gerhard A. Wahlgeschichtliches Arbeitsbuch: Materialien zur Statistik des Kaiserreichs 1871–1918 [Electoral History Workbook: Materials on Statistics of the German Empire 1871–1918]. Munich: Verlag C. H. Beck. 1980. ISBN 3-406-07610-6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