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新一
星新一 | |
---|---|
日文假名 | ほし しんいち |
羅馬拼音 | Hoshi shin ichi |
出生 | 星親一 1926年9月6日 日本東京府東京市本郷區曙町(現東京都文京區本駒込) |
逝世 | 1997年12月30日 日本東京都港區高輪 東京船員保險醫院(現せんぽ東京高輪醫院) | (71歲)
職業 | 科幻小說作家 |
國籍 | 日本 |
創作時期 | 1949年 - 1997年 |
主題 | 小小說、科幻小說、評傳 |
代表作 | 《新潮文庫》(日語:ボッコちゃん,1958年) |
獎項 | 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68年) 日本SF大獎特別獎(1998年) |
子女 | 星マリナ(二女兒) |
受影響於 | 太宰治 杉村楚人冠 城昌幸 亨利·斯列薩里 雷·布萊伯利 阿納托爾·法郎士 弗雷德里克·布朗 羅伯特·謝克里 羅伯特·海萊因[1] |
星新一(日語:星 新一/ほし しんいち Hoshi Shinichi,1926年9月6日—1997年12月30日),本名星親一[2] ,是日本科幻小說家。出生於東京府東京市本鄉區曙町(今東京都文京區本駒込)。父親是星藥科大學及星製藥的創建者星一,森鷗外為其外舅公(外祖母的兄長)。
星新一擅長微型小說,一生共創作微型小說1000多篇,其中不少構思奇特,情節曲折,文學價值與哲理意義俱備。其本人也被稱為「微型小說之神」。代表作包括《ボッコちゃん》、《悪魔のいる天国》等等。此外也有寫實作品。他在日本與小松左京和筒井康隆並稱「科幻御三家」。
生平
星新一1926年生於東京本鄉區,也是外曾祖父家所在地,後居住至1945年。先後在東京女子高等師範附小(今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小)、東京高等師範附中(今筑波大學附中)就讀。讀中學時適逢太平洋戰爭爆發。預計到當時由於英語被視為敵對方的語言而不再作為考試科目,在學校完全放棄英語而全力學習其他科目。結果跳級考入當時的東京高等學校。雖然在當時被稱為高材生,但戰後為彌補英語頗下了番苦功。上高中時曾住校一年,不過星新一對這段經歷感到十分不快。
194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農學部農業化學科。通過了當時的公務員考試但未被錄用。並且還因此被討厭官員的父親所斥責。他後來在東大研究所進修,隨導師坂口謹一郎從事農業化學研究。
星新一在1949年在業餘愛好者舉辦的雜誌(同人誌)上刊登首篇作品《狐のためいき》。1951年父親突然病逝,被迫從研究所退學接管父親的製藥公司。當由於當時經營狀況已經惡化,最終不可收拾。後始終忙於將公司轉手的處理事務。關於公司倒閉的過程,可在其《人民は弱し官吏は強し》一書中略窺一二。這段人生經歷即便多年以後對於星新一來說也是痛苦的往事,而不願多加回想。他甚至提到在他的性格中之所以有一些自閉的傾向,也與此有關。公司轉手後一度患病,曾在病床上讀雷·布萊伯利的《火星紀事》並深受影響。出於對嚴酷現實的厭惡,他開始對空想事物,如飛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經常參加當時的飛碟研究會的活動(參加這個研究會的還有三島由紀夫、石原慎太郎等人)。
離開公司後,他在成為職業作家以前,一直在家賦閒。每月收入有作為星薬科大學的非常勤理事的十萬日元,生活無虞。1957年與在飛碟研究會認識的柴野拓美創立科幻雜誌《宇宙塵》。第二期雜誌中刊登的《セキストラ》為當時江戶川亂步的負責編輯大下宇陀児所注意到,並被轉載到了《寶石》雜誌上。
1958年參加多岐川恭創建的青年推理小說社團「他殺俱樂部」。同時參加的還有河野典生、樹下太郎、佐野洋、竹村直伸、水上勉、結城昌治等人。
1960年作品刊登於《希區柯克雜誌》,後《文春漫畫讀本》(文春漫画読本)也來邀稿。1961年與小牧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女演員村尾香代子相親結婚。1963年參加由福島正實主持的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曾於其他科幻作家在新宿的中餐館聚會閒聊科幻素材,並提出許多奇異的想法,引起激烈反響。
1960年代中期以後逐步奠定了在日本科幻界的巨匠地位。1980年曾任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評審,1983年以後創作驟減。1997年12月30日18時23分因肺炎病逝於東京,享年71歲。
作品特徵
星新一作品的文學手法十分獨特,一般會儘可能地淡化事物的特定性。比方說,他從不會寫「100萬日元」這樣具體的數字,而是用「一大筆錢」、「山珍海味吃上好幾頓才能花完的錢」來代替。在意圖使故事獨立於環境、社會、時代方面用心良苦。此外,只要有機會還會將不合時代的詞彙/表達加以改寫,比如把「撥電話」改為「打電話」等。暴力、色情場面幾乎沒有。不過據其本人描述這主要是為了更集中精力於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出於某種道德上的動因。另外,其作品並不涉及時事,也會避免使用前衛的文學手法。具體的地名和人名基本不會出現。人物一般以「M氏」、「N氏」等形式登場,這幾乎成為了其作品的關鍵詞。不過,由於各個短篇的主人公處境、外貌、性格等迥異,並不會被認為是同一人物。
一些作品比較精確地預見到了未來世界的某些發展。如在《声の網》(1970年)一篇中,描繪了一個未來社會中的計算機網絡:人們將數據通過電話線傳送給計算機進行管理;到處都有計算機,並由網絡連接在一起;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通過計算機訪問數據。
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一些涉及冷戰的作品被同時翻譯成英語和俄語,在美國和蘇聯都獲得出版,顯示了對其作品普遍性的廣泛認同。
許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質,連本人也自稱「當代伊索」。想法獨特而不失自然,觀點冷靜而切中事物本質,贏得了許多讀者青睞。許多作品往往成為學校課本、電視節目的題材。
星新一的作品也得到了許多文學批評家和作家的高度評價。淺羽通明曾在他的文學評論中屢次援引星小說中的故事,強調其作品是「無論什麼時代都通用的、對普遍人性的批評」。筒井康隆則指出星以斯多亞學派為約束前提,其對人類的深刻理解、無盡的愛和多元化的姿態給他的作品以一種透明感。
星新一的1958年的作品《喂——出來》(おーい でてこーい)被選入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的語文教材[3]。
星新一獎
2013年開始日本經濟新聞主辦星新一獎(星新一賞),以短篇小說為主題募集作品,每年舉辦一次。獲獎作品結集出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