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大調第1號組曲,第一樂章手稿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目錄第1007-1012號,是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的姐妹作,大約創作於1717年至1723年巴赫時任克滕宮廷樂長期間。這套作品原本是被記於同一譜本的第二部分,由巴哈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所抄寫,約於1720年(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手稿上的完成年份)前後完成。

背景

六首組曲中,後三首因創作和演奏技巧明顯較為困難,故推測其誕生時間可能更晚些。[1]但不同於小提琴的狀況,巴赫並沒有留下他大提琴組曲的原始手稿。儘管目前有各種淨版(urtext),但都是根據安娜和其他同時代人留下的抄寫手稿為基礎進行的審核與編訂。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完全不受重視。除了偶爾以練習曲的身份出現外,根本無緣在音樂廳里演奏。19世紀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嘗試為它們加上鋼琴伴奏

復興

加泰羅尼亞大提琴家帕烏·卡薩爾斯是歷史上對於這些組曲的推廣有着里程碑式的貢獻和影響的人,他於13歲時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這份舊樂譜,鑽研十餘年後,於20世紀三〇年代錄製了第一套全部組曲錄音。時到今日,這盤錄音仍舊被專業音樂家和業餘愛好者奉為楷模。

分析

六首組曲各有六個樂章,共三十六首快慢不同的舞曲,乃是按照當時流行的法國風格所組成。

不同於其他樂器的組曲奏鳴曲,巴赫在這裏構建了一種更加循序漸進和連貫統一的風格,每首組曲在結構上都按照嚴格的曲式譜成。而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樂章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是交響曲的先聲[來源請求]。首先前奏曲、阿列曼德和庫朗特往往構成一個不規則但內容統一和連貫的快-慢-快結構。其後是慢速的薩拉班德,該樂章的音樂性格和內容都在組曲中明顯的與其他樂章不同,而這種特點更是未來交響樂或奏鳴曲柔板(adagio)樂章的預示。在曲式和音樂情感的發展上,小步舞曲(第1、第2號)或其他三拍子快速舞曲(布雷舞曲:第3、第4號。嘉禾舞曲:第5、第6號)則將前面的慢速樂章與終曲快速樂章吉格(Gigue)連接了起來。

第1號

G大調第1號組曲,目錄第1007號

  1. 前奏曲(Prelude)
  2. 阿勒芒德(Allemande)
  3. 庫朗特(Courante)
  4. 薩拉班德(Sarabande)
  5. 華麗曲(Galanteries):小步舞曲(Minuet)
  6. 吉格(Gigue)

第2號

D小調第2號組曲,目錄第1008號

  1. 前奏曲
  2. 阿勒芒德
  3. 庫朗特
  4. 薩拉班德
  5. 華麗曲:小步舞曲
  6. 吉格

第3號

C大調第3號組曲,目錄第1009號

  1. 前奏曲
  2. 阿勒芒德
  3. 庫朗特
  4. 薩拉班德
  5. 華麗曲:布列(Bourée)
  6. 吉格

第4號

E大調第4號組曲,目錄第1010號

  1. 前奏曲
  2. 阿勒芒德
  3. 庫朗特
  4. 薩拉班德
  5. 華麗曲:布列
  6. 吉格

第5號

C小調第5號組曲,目錄第1011號

  1. 前奏曲
  2. 阿勒芒德
  3. 庫朗特
  4. 薩拉班德
  5. 華麗曲(Galanteries):加沃特(Gavotte)
  6. 吉格

第6號

D大調第6號組曲,目錄第1012號

  1. 前奏曲
  2. 阿勒芒德
  3. 庫朗特
  4. 薩拉班德
  5. 華麗曲:加沃特
  6. 吉格

樂譜

作為音樂歷史上最重要的大提琴作品之一,許多名家都為這套無伴奏組曲編寫了自己的演奏建議(弓法、指法等):

錄音節選

衍生作品

  • 承前,羅伯特·舒曼曾為這套大提琴組曲創作了鋼琴伴奏部分,完成於1853年,但大部分內容已經散俟。

參考資料

  1. ^ 楊薇.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0, 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