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排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排球
典型的排球比賽
最高管理機構FIVB
起源1895年,美國霍利奧克 (麻省)
特徵
是否身體接觸接觸
隊員6(+1)
是否男女混合
分類室外/室內/沙灘
器材排球 (球)
存在
奧運1964年

排球,是一種團體球類運動,雙方各6名球員上場,隔着排球網分立場地兩側,比賽的目標是將球擊過網,其目的在於用手擊球以令球落至對方場中地面而得分。[1]1964年東京奧運會起,排球成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排球起源於北美洲,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普及至全球各地。國際排球聯會(FIVB)是國際間的排球運動管理組織,其屬下有222個會員成員國。

有些球類運動源自排球,著名的有沙灘排球坐式排球足排球等,其中沙灘排球自1996年起已成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歷史

源起

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1895年2月9日,由美國麻省霍利奧克基督教青年會幹事威廉·摩根發明[2]。起初,人們分立在網球場球網的兩側,將排球托來托去,參加人數、擊球次數不限。比賽中網高2.43米(8英尺)。這就是排球的雛形。1896年,在麻省春田市的國際YMCA訓練學校(現名春田學院)舉行了第一場的公開比賽。

初期,排球被稱為Mintonette(小網子之意)。1896年,霍爾斯泰德教授根據比賽特點,提議改為Volleyball(空中擊球),即現代國際通用名稱Volleyball(排球)。1900年,專為排球運動設計的專用球誕生。當時的正式用球圓周為25~27英寸(約63.5~68.8厘米),重量為9~12盎司(約255~346)。現代國際比賽用球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很大改變,但球的規格還和以前差不多。

春田市的國際YMCA訓練學校是最早傳播排球運動的組織。YMCA的幹事、傳教士、學校畢業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軍人,都是排球運動的初期發廣人。

後續推廣與規則演變

排球運動首先傳入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國,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期間傳入法國意大利歐洲國家。1917年,比賽制度由21分制改為15分制。1920年,每邊三次擊球和後排攻擊規則成立。1922年,第一次青年會美國錦標賽在紐約布魯克林舉行。1928年,全美排球協會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國家排球運動技術水準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各國從一開始接觸的就是6人制排球,因此技戰術水準得以長久領先。

排球運動傳入亞洲始於1900年的印度。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把排球列入正式比賽,由於當時規則尚不完善,亞洲各國的排球運動經歷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和九人制,直到1950年代,才逐步過渡到六人制排球。

為適應排球運動的發展,1947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國際排球聯合會,負責領導國際排球運動,第一任主席是法國人保爾·黎伯。國際排聯現已有140多個會員國。

1949年,第一屆世界錦標賽於捷克布拉格舉行。1964年,東京奧運會中排球項目首次為奧運會所接收。1974年,於墨西哥舉行的世界錦標賽於東京以電視轉播。

1983年,AVP職業排球聯盟成立。1986年,WPVA女子職業排球聯盟成立。1990年,WORLD LEAGUE 世界聯盟成立。1998年,FIVB於11月訂出「落地得分制」的新規則,由翌年元旦開始進行9個月的試行。2000年,經若干新規則的修訂,「落地得分制」正式於1月1日起施行,取代以往需要擁有「發球權」的「發球得分制」。

規則

違例與犯規

  • 二次連擊:單人連續擊球兩次以上(不包括一傳、攔網時接觸身體多個部位或攔網後接一傳)
  • 四次擊球:一方隊伍只能擊球3次(攔網觸球不算在內)超過三次以上就是犯規。
  • 越網擊球:對方球員未完成攻擊性擊球前或同時,於對方空間觸球。
  • 輪轉錯誤:該回合站位錯誤,發球方由主審裁定,接發球方由副審裁定。
  • 觸網:觸碰球網頂部白帶, 即算犯規。觸碰白帶以外其他球網部位(包括標誌桿)並影響比賽進行, 或改變球網的有效穿越空間, 即算犯規;反之,則不算犯規。
  • 後排違規:後排球員不能上來前排進行攻擊或者攔網,但從三米線起跳攻擊不在此限。

暫停和換人

每局比賽各隊有兩次普通暫停機會,時間三十秒。比賽有一隊先到八分或十六分時,各有一次技術暫停的機會(決勝局除外),時間六十秒,是否給予暫停也可以由主審來裁定。

每局比賽各隊均有六次換人的機會。主力隊員只能退出比賽一次,同一局中再次上場比賽時,只能和剛才的人換。替補隊員每局只能上下場各一次,可以替換任何一個主力隊員;同一局中只能由被他替換下場的隊員來替換。

得分

早期的排球比賽採用的是發球權得分制。隊伍(己方)先要取得「發球權」成為發球方,然後在對陣中取勝對方,便得一分,並持續擁有「發球權」。相反,如發球方(己方)在對陣中敗陣,雖然對方未能即時得分,但「發球權」便轉移到對方。

目前世界各地實行的是每球得分制。改成每球得分制後,會讓比賽更刺激,雙方會更積極珍惜每一球。

排球比賽採取五局三勝制,先取三局勝利就是獲勝。

在早期採用的發球得分制中,每局均為十五分制的發球得分制,如兩隊十四分平手後就行局末平分制,直至其中一隊連勝兩分,方可贏得一局。而目前推行的落地得分制,則首四局改設定為二十五分制,第五局十五分制。另外,每局都是落地得分制,取消發球權制。同樣,兩隊二十四分平手(第五局十四分平手)後就行局末平分制,直至其中一隊連勝兩分,方可贏得一局。

發球方發球時,只要通過2根標誌桿間,飛過網進入對方球區,無論球是否觸網在先,都算成功,比賽繼續進行。(舊制發球得分制中,無論發球時排球不過網或觸網進入對方球區,均作發球方敗陣論。)

排球壓線可算作得分。排球任意部分只要落於線上都算界內。

在某些情況下, 一方如對判罰有異議,可通過「鷹眼挑戰」(攝影機)來逆轉裁判的決定。

基本戰術

排球場

男子排球戰術主要攻擊點是接應二傳[來源請求],尤其是後排一號位的進攻。主攻負責策應進攻和一傳防守。副攻(快攻)主要負責攔網,攻擊以三號位為主,和二傳的背後配合較少見。

而女子排球的戰術則更為多樣,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歐洲球隊以身高的絕對優勢,以高球強攻為主,進攻多為四號位高球以及後排進攻。以泰國隊為代表的亞洲球隊,由於身高劣勢,則以快速多變的打法為主,防守小球細膩,串聯好,多二三號位跑動攻擊,四號位以平球為主。巴西,美國等隊伍則結合了兩種打法,既強調串聯和防守,在四號位或後排也有強力的攻擊手得分。

球員位置

球員通常不需要掌握全部六種技術——發球、接發球、傳球、扣球、攔網、防守,而是通常根據球隊的戰術,以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為專長。

現代排球的場上位置分配包含三種:攻擊手(細分為主攻、副攻和接應二傳)、二傳和自由人(專職防守)。為了有效阻擋對方的進攻,並在對方有足夠反應時間之前將球以陡峭的角度高速打進對方場地, 一般來說由身高較高且彈跳力好的球員擔當攻擊手,但也不一定如此,會因教練對於戰術的需求而臨時有所變動。

主攻

(英語:outside hitter/wing Spiker)是在靠近標杆的位置攻擊的球員(通常在4號位和2號位)。由於大多數傳向主攻位置的球都是高球,因此往往會採用較長的助跑。在進攻中主攻通常依靠強力的扣球得分,但有時也要求以斜線助跑和快攻來擾亂對方的攔網。主攻還需要掌握良好的一傳,因為在對方發球時他們通常作為自由人以外的第二防守要素。主攻要求技巧、力量和突破的能力,也是球隊主要氣勢的帶動者。在比賽的來回過程中,主攻的積極、爆發和持續力也是相當重要,對於處理球的能力也要能有穩定的能力。

在現代排球當中,主攻在後排並不被自由人換下。這就意味着多數主攻必須參與一傳(接發球)和後排防守,這就使主攻這一位置要求運動員既有全面的扣球實力,又要有良好的後排防守技術。主攻的進攻任務在很大程度上由接應二傳分擔。另外,主攻往往是隊伍中在場上的主要進攻者及得分球員。

副攻

(英語:middle blocker)經常在靠近二傳的位置打出快攻的球員。副攻專職攔網以及網前快攻,因此對身高會有相當的要求。在訓練以及比賽的過程中要很清楚知道對方進攻的組織路線,在實際比賽時從中間位置迅速判斷對方攻擊球路並快速跑動至對方要進行攻擊的球員面前攔網。 當對手打出兩邊長攻時適時地與己方攻擊手做出合併攔網的動作。

在現代排球中,副攻也成為場上的重要攻擊手之一,也是有顯著牽制對方攔網組織的效果,在攻擊戰術的配置上多了很多組織變化。欄中進攻以三號位網上過網一顆球高為主(A快攻、C快攻等等)。而通常在女排,副攻常會是二傳在前排時多在二、三號位攻擊、二傳在後排時與其他前排攻擊手做搭配掩護攻擊。 基於個人的防守能力,以及體能消耗(頻繁跳躍、跑動、攔網、快攻),較常見欄中輪轉至後排時會被自由人換下保障後排的防守(但如果場上有防守能力更不穩定或攻擊能力不足之球員,可能是主攻、接應二傳,也會被作為自由人的替換對象,所以其實並非是強制副攻來作替換)。

接應二傳/接應

(英語:opposite)常見的5-1陣形中只會有一個,與二傳打對角。原本的主要用處是當二傳位置不佳無法傳球時擔任傳球任務。但在現代排球戰術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隊伍的主要進攻點,尤其在男排隊伍中是第一進攻點,以及以巴西、俄羅斯為代表的歐美女子排球隊也採用了這種打法,接應二傳承擔了非常多的進攻任務,很多歐美球隊的接應二傳是隊中扣球技術最好的球員;相反在亞洲女子球隊,接應二傳有可能在場上需承擔一傳任務,因此並不是隊伍中的主要進攻點及得分球員,而且利用跑動戰術也比較多。通常接應二傳在前排站在二傳的右邊(二號位,後排一號位),扣二傳傳的背後球。

二傳/二傳手

(英語:setter)二傳可說是球場上的教練,二傳的冷靜與處理能力往往決定一場球賽的勝負,進攻的節奏幾乎多由二傳來掌握。職責在於組織全隊的進攻,他們負責在傳球時將球送至讓攻擊手最適宜扣球的位置。二傳必須有能力和攻擊手組合出多種變化以破壞對方的防守,並且能夠欺騙對方的攔網。移動快速、傳球精準到位是一個二傳的必備素質。一位好的二傳可串起全隊的攻勢,並且必須相當了解隊上各個攻擊手的特性與習慣,在比賽中更要保持清楚的思考。另外,在某些戰術運用中二傳也會扮演攻擊手角色,比如二次吊球或扣球,偶爾會因為出其不意而得分。所以除了練習傳球技巧外,二傳也必須具備些許長攻和吊球的能力,以便變換攻擊的節奏,也可以讓對方防守上有更大的壓力,一旦對方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體力下滑,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得分效果。所以一位優秀的二傳的訓練與養成也是相當辛苦的,隨着強力發球的躍起,二傳甚至是隊上其他的角色的一傳能力更需要提升。

自由人

救球

(英語:libero)專職防守的球員,負責接扣球和接發球防守(救球)。通常自由人具有全隊最快的反應速度和最好的一傳技術(但也會因此在後排少了一個攻擊手,減少攻擊上的路徑變化)。由於自由人不需要參與網前進攻,所以可以由一傳技術良好且反應快速的矮個子球員勝任。在比賽被指定為自由人的球員不可以擔任其他位置。自由人的替換次數是不受限制的,但兩次的替換之間必須隔一次死球,而且只能由被替換下場者做輪替(或第二位自由人)。替換的時間必須在裁判吹哨示意發球前做更換。每一局開始前,自由人不得先進場,必須等第二裁判核對先發球員後才可替換進場。

陣型

根據攻擊手和二傳的數量不同,排球有"4-2"、"6-2"和"5-1"三種標準陣型。4-2是排球組織攻擊最基本的陣型,通常只出現在排球入門者或是二傳能力不足的隊伍中,而在等級較高的比賽中,全球目前最常用的是5-1陣型,也就是單二傳陣型。

4-2陣型

4-2陣型有4名攻擊手和2名二傳。又稱雙二傳。二傳通常在前排中間的位置進行傳球。因此在比賽的任何時刻全隊都會有兩位攻擊手在前排。

在輪轉中兩名二傳採對角站位。典型的陣型中也包括兩名對角站位的主攻,因此在任何時刻前排和後排都各有一名主攻。發球後,前排球員移動到各自負責的位置,二傳總是在前排中間。或者移動到前排靠右的位置,此時前排另外兩名球員分別擔任邊線的攻擊手(左側和右側)。

此陣型優點是有兩名二傳,所以前排的二傳不需跑動較遠的距離就可以到定位進行傳球,減少跑位不及造成傳球失誤以及體能不足的問題。對二傳的要求相對較為輕鬆。 而缺點部分則在於因缺少一名攻擊手使得進攻的變化較少,戰術運用上相對貧乏。

6-2陣型

在6-2陣型中,總會有一名傳球員從後排移動到前排進行傳球,而三名前排的球員全部擔當攻擊手,戰術上相對的變化多。此外,所有六名球員都會在某些時刻擔任攻擊手,其中有兩人需要擔任二傳。所以,6-2陣型實際上是一種4-2陣型,只不過由後排的二傳穿插到前排負責傳球。

6-2陣型需要兩名二傳在輪轉中採對角站位。除二傳外,典型的陣型中還包括兩名副攻和兩名主攻。同樣的採用對角站位,所以任何時刻前後排各有一名主攻和一名副攻。在發球後,前排球員會移動到各自負責的位置。

6-2陣型的優勢在於每一時刻前排都有三名攻擊手,使得進攻手段最大化。然而,6-2陣型不僅要求隊伍擁有兩名高質量、技術優秀的二傳,同時也要求這兩名二傳在輪轉到前排時又是有得分能力的攻擊手。在國際比賽中,只有古巴國家女子排球隊採用這種陣型。

三人攔網

5-1陣型

又稱單二傳,5-1陣型中只有一名球員擔任二傳,不論他的位置在前排還是後排。因此當二傳在後排時,前排會擁有三名攻擊手;而當二傳在前排時,前排則只會有兩名攻擊手。

在5-1陣型中,輪轉中與二傳站對角的球員稱為接應二傳。一般來說,接應二傳不參與一傳,當對手發球時,接應二傳站在隊友們的後方。當二傳位於後排時,接應二傳會作為二號位的攻擊手(右側攻擊),這在現代排球中已經成為各隊提高攻擊力的常用手段。因此接應二傳通常是隊中扣球技術良好的球員,也常見左撇子的攻擊手。而後排攻擊通常來自後排右側(1號位),但在高級別的比賽中從後排中間攻擊的情況正在增多。

5-1陣型的一大優勢是,傳球時有3個攻擊手可攻選擇。如果能善用的話,對方的前排球員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攔網,增加己方進攻得分的機會。 另一個優勢是,當二傳位於前排時,他可以採用二次攻擊,進一步擾亂對方攔網球員:己方二傳有可能扣球,也可能傳球給攻擊手中的任何一位。一個優秀的二傳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不僅能二次攻擊或者傳球,還可以能夠設法迷惑對方球員。

5-1進攻陣型實際上是6-2陣型和4-2陣型的混合:當二傳在前排時,看起來與4-2陣型相似;當二傳手位於後排時,又與6-2陣型相似。

世界主要排球比賽

世界排球主要勁旅

男子排球

  • 1.波蘭、2.法國、3.美國、4.斯洛文尼亞、5.意大利、6.日本、7.巴西、8.德國、9.阿根廷、10.塞爾維亞

女子排球

  • 1.意大利、2.巴西、3.美國、4.土耳其、5.中國、6.波蘭、7.日本、8.加拿大、9.荷蘭、10.塞爾維亞

參考文獻

  1. ^ Volleyball.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3). 
  2. ^ 社團法人台南市基督教青年會. www.ymca-tainan.org.tw.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