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拓跋丕 (樂平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拓跋丕(5世紀—444年3月12日),魏明元帝拓跋嗣次子,生母大慕容夫人[1][2],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

封王

拓跋丕年少時有才幹,為世人所稱讚。魏明元帝因為拓跋丕較年長,喜愛他的才能氣度,格外優待看重他。泰常七年夏四月甲戌(422年5月8日),拓跋丕被封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3][4][5][6][7]

伐北燕

延和元年(432年)七月,魏太武帝親自帶兵征討北燕和龍。八月,魏太武帝詔令平東將軍賀多羅猴固攻打北燕帶方郡太守慕容玄,撫軍大將軍、永昌王拓跋健攻打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攻打冀陽,三路軍隊都攻下城池,取得俘虜,賜給將士多少不等[8][9]太延元年六月戊申(435年8月2日),魏太武帝詔令拓跋丕、鎮東大將軍屈垣等五名將領統帥四萬騎兵討伐北燕[10][11]。七月己卯(435年9月2日),拓跋丕等人抵達和龍,馮弘用牛和酒犒勞魏軍,獻上三千套盔甲。屈垣責備馮弘不送質子,魏軍將北燕的男女戶口六千人遷走後返回[12][13][14]

平仇池

赫連定西逃之後,楊難當佔據了上邽。太延二年七月庚戌(436年7月29日),魏太武帝詔令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和尚書令劉潔統領黃河以西、高平的各路軍隊討伐仇池[15][16][17]。九月庚戌(436年9月27日),魏軍到達略陽,令行禁止整齊嚴肅,所過之處沒有私人行動,百姓爭相送牛酒。楊難當非常害怕,撤回仇池,北魏的將軍們議論說,如果不誅殺仇池的豪族頭領,魏軍返回之後,仇池必定聚集為賊寇,將領們又認為大軍遠出,不進行擄掠無法充實軍用物資、賞賜將士。拓跋丕將要聽從將軍們的意見,當時中書侍郎高允參謀拓跋丕軍中事務,勸諫說:「現在如果誅殺他們,是損傷他們歸向教化的心意,恐怕大軍返回,仇池必定馬上作亂。」拓跋丕認為高允說的對,於是安撫懷柔新歸附北魏的人,秋毫無犯,秦州、隴州一帶於是得以安定[6][7][18][19]

謀高句麗

當初馮弘投奔高句麗魏太武帝拓跋燾詔令高句麗遣返馮弘。太延二年(436年)九月,高句麗不聽魏太武帝的命令送回馮弘,魏太武帝大怒,商議要討伐高句麗,將要發動隴右地區的騎兵和士卒。拓跋丕說:「和龍剛平定,應該優待免除賦役,讓百姓廣泛修治農田,充實軍用物資,然後進軍圖取,可以一舉消滅高句麗。」魏太武帝採納了拓跋丕的意見,於是作罷[6][7][18][20]

征柔然

太延四年(438年)七月,魏太武帝親率軍隊抵達五原,派樂平王拓跋丕和河東公賀多羅統帥十五個將軍從東道出兵,永昌王拓跋健和宜都王穆壽統帥十五個將軍從西道出兵,魏太武帝從中道出兵,進攻柔然[21][22][23]

滅北涼

太延五年,魏太武帝親征北涼,秋七月己巳(439年8月2日),北魏軍隊抵達上郡屬國城,大宴群臣,練習騎馬射箭。七月壬午(439年8月15日),北魏留下車輛物資,分別部署各路軍隊,以撫軍大將軍、永昌王拓跋健和尚書令、鉅鹿公劉潔都督各路軍隊,與常山王拓跋素分兵兩路同時進軍,擔任前鋒,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和太宰、陽平王杜超都督平涼、鄜城各路軍隊為後續部隊[24][25]。消滅北涼後,魏太武帝於冬季十月辛酉(439年11月22日)返回,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和征西將軍賀多羅鎮守涼州[26][27]

再征柔然

太平真君四年九月辛丑(443年10月12日),魏太武帝親帥大軍到達大漠以南,準備進攻柔然,九月甲辰(443年10月15日),北魏軍隊捨棄軍事物資,以輕騎兵襲擊柔然,將軍隊分為四路,樂安王拓跋范和建寧王拓跋崇各統帥十五名將領出東道,樂平王拓跋丕統帥十五名將領出西道,魏太武帝出中道,中山王拓跋辰統帥十五名將領作為中軍後續部隊[28][29][30]

去世

魏明元帝末年,北魏建造白台,高二十多丈,拓跋丕曾經做夢登上了白台,四處望去什麼都看不到。拓跋丕向占卜者董道秀詢問這個夢,董道秀用筮占卜後說:「大吉」。拓跋丕沉默卻表現出高興的神色。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魏太武帝征討柔然時,尚書令劉絜私下對親近的人說:「如果這次出兵沒有獲勝,皇帝回不來了,我就要擁立樂平王拓跋丕做皇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二月,劉絜被捕後事情敗露,二月癸酉(444年3月12日),拓跋丕因為憂心之前的占卜而死[31][32][33],諡號戾王[34][35][36]

兒子

  • 拓跋拔,北魏車騎大將軍、樂平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17》,出自魏收魏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16》,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1. ^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世祖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樂平戾王丕。
  2.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樂平戾王丕。
  3. ^ 《魏書·卷三·帝紀第三》: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燾為泰平王,燾,字佛釐,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彌為安定王,加衛大將軍;范為樂安王,加中軍大將軍;健為永昌王,加撫軍大將軍;崇為建寧王,加輔國大將軍;俊為新興王,加鎮軍大將軍;獻懷長公主子嵇敬,封長樂王,拜大司馬、大將軍。
  4. ^ 《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燾為太平王,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加車騎大將軍;彌為安定王,加衛大將軍;范為樂安王,加中軍大將軍;健為永昌王,加撫軍大將軍;崇為建寧王,加輔國大將軍;俊為新興王,加鎮軍大將軍;獻懷長公主子嵇敬為長樂王,拜大司馬、大將軍。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夏,四月,甲戌,魏立皇子燾為太平王,拜相國,加大將軍;丕為樂平王,彌為安定王,范為樂安王,健為永昌王,崇為建寧王,俊為新興王。
  6. ^ 6.0 6.1 6.2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樂平王丕,少有才幹,為世所稱。太宗以丕長,愛其器度,特優異之。泰常七年封,拜車騎大將軍。後督河西、高平諸軍討南秦王楊難當,軍至略陽,禁令齊肅,所過無私,百姓爭致牛酒。難當懼,還仇池。而諸將議曰,若不誅豪帥,軍還之後,必聚而為寇。又以大眾遠出,不有所掠,則無以充軍實,賞將士。將從之。時中書侍郎高允參丕軍事,諫曰:「今若誅之,是傷其向化之心,恐大軍一還,為亂必速。」丕以為然,於是綏懷初附,秋毫無犯。初,馮弘之奔高麗,世祖詔遣送之,高麗不遣,世祖怒,將討之。丕上疏,以為和龍新定,宜優復之,使廣修農殖,以饒軍實,然後進圖,可一舉而滅。帝納之,乃止。後坐劉潔事,以憂薨。事在潔傳。諡曰戾王。
  7. ^ 7.0 7.1 7.2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樂平王丕,少有才幹。泰常七年封,拜車騎大將軍。後督河西、高平諸軍討南秦王楊難當。軍至略陽,禁令齊肅,所過無私,百姓爭致牛酒。難當懼,還仇池。而諸將議曰:「若不誅豪帥,軍還之後,必聚而為寇。」又以大眾遠出,不有所掠,則無以充軍實,賞將士。將從之。時中書侍郎高允參丕軍事,諫曰:「今若誅之,是傷其向化之心,恐大軍一還,為亂必速。」丕以為然,於是綏懷初附,秋毫無犯。
  8.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詔平東將軍賀多羅攻文通帶方太守慕容玄於猴固,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虜獲生口,班賜將士各有差。
  9.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二》:平東將軍賀多羅攻帶方,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攻建德,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攻冀陽,皆拔之。
  10.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戊申,詔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等五將率騎四萬東伐文通。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戊申,魏主命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鎮東大將軍徒河屈垣等帥騎四萬伐燕。
  12.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己卯,丕等至於和龍,徙男女六千口而還。
  13.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己卯,樂平王丕等五將東伐,至和龍,徙男女六千口而還。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己卯,魏樂平王丕等至和龍。燕王以牛酒犒軍,獻甲三千。屈垣責其不送侍子,掠男女六千口而還。
  15.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赫連定之西也,楊難當竊據上邽。秋七月庚戌,詔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等督河西、高平諸軍討之。
  16. ^ 《魏書·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潔與樂平王丕督諸軍取上邽。軍至啟陽,百姓爭致牛灑。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赫連定之西遷也,楊難當遂據上邽。秋,七月,魏主遣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尚書令劉絜督河西、高平諸軍以討之,先遣平東將軍崔賾齎詔書諭難當。
  18. ^ 18.0 18.1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九月庚戌,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等至略陽,難當奉詔攝上邽守。高麗不送文通,遣使奉表,稱當與文通俱奉王化。帝以高麗違詔,議將擊之。納樂平王丕計而止。
  1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九月庚戌,魏樂平王丕等至略陽,楊難當懼,請奉詔,攝上邽守兵還仇池。諸將議,以為:「不誅其豪帥,軍還之後,必相聚為亂。又大眾遠出,不有所掠,無以充軍實,賞將士」。丕將從之,中書侍郎高允參丕軍事,諫曰:「如諸將之謀,是傷其向化之心,大軍既還,為亂必速。」丕乃止。撫慰初附,秋毫不犯,秦、隴遂安。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秋九月,高麗不送燕王於魏,遣使奉表稱:「當與馮弘俱奉王化。」魏主以高麗違詔,議擊之,將發隴右騎卒,劉絜曰:「秦、隴新民,且當優復,俟其饒實,然後用之。」樂平王丕曰:「和龍新定,宜廣修農桑以豐軍實,然後進取,則高麗一舉可滅也.」魏主乃止。
  21. ^ 《魏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九十一》:四年,車駕幸五原,遂征之。樂平王丕、河東公賀多羅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壽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
  22. ^ 《北史·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至太延二年,乃絕和犯塞,四年,車駕幸五原,遂征之。樂平王丕、河東公賀多羅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壽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
  2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自五原北伐柔然。命樂平王丕督十五將出東道,永昌王健督十五將出西道,魏主自出中道。
  24.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秋七月己巳,車駕至上郡屬國城,大饗群臣,講武馬射。壬午,留輜重,分部諸軍: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令、鉅鹿公劉潔督諸軍,與常山王素二道並進,為前鋒;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督平涼、鄜城諸軍為後繼。
  25.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魏主自雲中濟河;秋,七月,己巳,至上郡屬國城。壬午,留輜重,部分諸軍,使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尚書令劉 與常山王素為前鋒,兩道並進;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為後繼;以平西將軍源賀為鄉導。
  26. ^ 《魏書·卷四上·帝紀第四上》:冬十月辛酉,車駕東還,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留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征西將軍賀多羅鎮涼州。
  2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冬,十月,辛酉,魏主東還,留樂平王丕及征西將軍賀多羅鎮涼州,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萬戶於平城。
  28. ^ 《魏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九十一》:真君四年,車駕幸漠南,分四道:樂安王范、建寧王崇各統十五將出東道,樂平王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中山王辰領十五將為中軍後繼。
  29. ^ 《北史·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真君四年,車駕幸漠南,分軍為四道:樂安王范、建寧王崇各統十五將出東道,樂平王丕督十五將出西道,車駕出中道,中山王辰領十五將為中軍後繼。
  3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九月,辛巳,魏主如漠南。甲辰,舍輜重,以輕騎襲柔然。分軍為四道:樂安王范、建寧王崇各統十五將出東道,樂平王丕督十五將出西道,魏主出中道,中山王辰督十五將為後繼。
  31.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癸酉,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薨。
  32.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癸酉,樂平王丕薨。
  3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癸酉,樂平戾王丕以憂卒。初,魏主築白台,高二百餘尺。丕夢登其上,四顧不見人,命術士董道秀筮之,道秀曰:「大吉。」丕默有喜色。及丕卒,道秀亦坐棄市。高允聞之,曰:「夫筮者皆當依附爻象,勸以忠孝。王之問道秀也,道秀宜曰:「窮高為亢。《易》曰:「亢龍有悔。」又曰:「高而無民。」皆不祥也,王不可以不戒。』如此,則王安於上,身全於下矣。道秀反之,宜其死也.」
  34. ^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論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餘丈,樂平王嘗夢登其上,四望無所見。王以問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色。後事發,王遂憂死,而道秀棄市。道秀若推六爻以對王曰:『易稱「亢龍有悔」,窮高曰亢,高而無民,不為善也。』夫如是,則上寧於王,下保於己,福祿方至,豈有禍哉?今舍於本而從其末,咎釁之至不亦宜乎!」
  35.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初,馮弘之奔高麗,太武詔遣送之,高麗不遣。太武怒,將討之,丕上疏以為和龍新定,宜復之,使廣脩農殖,以饒軍實,然後進圖,可一舉而滅。帝納之,乃止。後坐劉潔事,以憂薨,事在潔傳,諡曰戾王。子拔襲爵。後坐事賜死,國除。
  36.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論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餘丈。樂平王嘗夢登其上,四望無所見。王以問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色。後事發,王遂憂死,而道秀棄市。道秀若推六爻以對王曰:『易稱亢龍有悔。窮高曰亢,高而無人,不為善也。』夫如是,則上寧於王,下保於己,福祿方至,豈有禍哉?今舍於本而從其末,咎釁之至,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