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塔
慈氏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湖南省岳陽市 | ||||
分類 | 古建築 | ||||
時代 | 宋 | ||||
編號 | 7-1229-3-527 |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 | ||||
|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塔前街。現存為宋朝孟珙主持重建,為湖南最早的古塔遺存之一。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現在一般認為,慈氏塔重建於北宋年間。但是關於其最早的修建歷史,目前尚存爭議。宋朝的《岳陽風土記》及明朝的《隆慶岳州府志》關於其建造年代有「晉創」、「唐建」的說法,一般認為該塔始建於唐代,唐顯慶三年(658年),這裏曾經建有佛樓(世稱「南屠」或「南樓」),後梁乾化四年(914)南樓故址修建了一座木質結構的「一字關」塔,此塔即是慈氏塔的前身,該塔毀在北宋熙寧年間於毀於一場大火,現存古塔為南宋荊湖制置使孟珙於淳祐二年(1242年)所建[1]。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段福林認為其可能是「始於唐代,建於五代,重修於宋」。但是岳陽文史專家陳湘源在《慈氏塔的性質與始建年代辨析》中分析認為,慈氏塔「晉創」、「唐建」的說法並不準確,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慈氏塔附近,原有一座乾明古寺,古寺始建於晉,在晉、唐兩代也曾修築佛塔,由於慈氏寺是乾明寺的分支,而這三處佛塔地理位置又大致相同,所以導致混淆[2]。
慈氏塔在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由於慈氏塔年久失修,缺乏保護,塔基以及裸露在外的塔身青磚已嚴重風化和剝蝕,雷雨大風天氣時,塔體時常掉落磚石。2015年,岳陽市對其啟動大修,並對嚴重影響古塔周邊環境風貌的平房和棚戶等建築進行了拆除,這是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後慈氏塔的再次大規模修繕[4]。
2015年8月,施工人員在塔頂覆缽表面發現八組銘文,其中落款為「大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塔頂第二層相輪內又發現古錢幣。古錢幣用布條串成串,放在一個長16厘米、高約25厘米的方龕中。經專家鑑定,這些古錢幣共有20個類別,1000多枚,這些錢幣始於「開元通寶」,止於「治平元寶」,大部分出自宋代早中期。當地文物部門據此推斷,慈氏塔的建造年份由之前認定的公元1242年提前到了公元1066年[5]。
結構
慈氏塔是一座實心的樓閣式佛塔,七級八角,整座塔高39米,塔身為34.58米,佔地面積46平方米。除塔基由渾厚堅實的五層花崗石鋪砌外,其餘均用青磚砌築,而膠結料採用的是黃砂泥漿。塔身底層較高,往上逐層變矮,面闊層層內收,形成柔和的收分線條。層檐間用疊澀法,在挑出的青磚上貼以青瓦,再用砂漿堆塑蓮花圖案,線條圓潤優美。第一層原有東西相通的塔門,但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維修古塔時,為了加固塔基,用青磚封實了塔門,只留下青石門楣至今可見。自二層以上,每層四向各砌佛龕一個,內置精雕細刻的佛像一尊。第二層平座座頂凸出塔身約30厘米,轉角處砌有倚柱。其他各層的作法,均與第二層相同,只有在第七層的平座上,設有欄杆和望柱,各層高翹的檐角上皆掛有銅風鈴。塔頂作八角攢尖式,頂上立鐵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圓光等構件組成,相輪底座由八根鐵鏈通過扁鐵連接直貫塔基。[1][2]
名稱
關於慈氏塔的建造和命名的緣由,民間有傳說唐朝開元年間,西域一佛教徒來到巴陵(今岳陽)聲稱將有白龍作惡,必須建塔鎮壓。城內寡婦慈氏,捐錢建造了這座塔,故名慈氏塔。但是段福林研究員在《八百年滄桑慈氏塔》一文中認為,慈氏塔是一座佛塔,而「鎮洞庭水孽」這一說法與佛家教義相背離,所以慈氏並非指寡婦慈氏,而是源於塔上神龕內供奉的彌勒佛,慈氏為其梵文名(मैत्रेय)[2]。
參考文獻
- ^ 1.0 1.1 岳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慈氏塔. 岳陽市政府. [2016-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 ^ 2.0 2.1 2.2 瀟湘晨報. 770年的岳阳慈氏塔,无需翻修一新. 紅網. [2016-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16-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岳阳慈氏塔200年后再次大修 重现千年古塔昔日辉煌. 紅網. [2016-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 ^ 慈氏塔塔身现清代大修痕迹. 鳳凰網. [2016-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參見
- 明隆慶《岳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