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恆星物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恆星物理學,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恆星內部的結構與物理過程、恆星的演化、脈動英語Stellar pulsation與大氣內輻射以及緻密天體(如白矮星中子星)等,它奠定了當代天體物理的基礎。[1]諾貝爾物理學獎多次頒給了恆星物理學領域相關的研究者。[2]

歷史

1920至1940年間,學術界出現了有關恆星內部結構、恆星大氣的著作,並定下了恆星物理學理論的基本框架,之後的進展則主要是觀測手段與數據分析能力,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有一段飛速發展。如今,此學科已趨於成熟。[1]

主要內容

恆星起源

恆星的起源是本學科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它也關乎行星與生命的起源。目前研究者僅較為了解質量較小的行星形成過程,而對質量較大者仍不甚了解,不過近年來有一些進展。[2]

恆星結構與演化

此分支主要研究恆星內部的物理過程、結構與演化[1]。在20世紀這部分內容乃是天體物理中成功的理論體系,應用也非常廣泛。進入21世紀後,由於恆星觀測數據的不斷增多以及數據處理方法的改進,這部分理論得以進一步發展。[2]

恆星振動

恆星的振動指恆星光度視向速度譜線輪廓等屬性的周期性變化,相關理論主要研究恆星振動的原因、規律、傳播範圍與方式等內容[1]。許多新興觀測方法與技術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如今赫羅圖上多種位置、質量、演化階段的行星振動都已被觀測到[3]

恆星大氣豐度

這個領域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來了解恆星的大氣結構以及化學組成。其研究成果或可對恆星起源問題(以及一些宇宙學問題)的解答有幫助。[2]

恆星大氣

其主要研究恆星大氣層的結構特點、輻射轉移和光譜特性[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黃潤乾. 恒星物理.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ISBN 750464322X. 
  2. ^ 2.0 2.1 2.2 2.3 韓占文. 恒星物理研究与发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2, 27 (1): 50–58 [2017-03-12].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12.01.008. [失效連結]
  3. ^ Alfred Gautschy; Hideyuki Saio. Stellar Pulsations Across the HR Diagram: Part 1 33: 75-113. 1995-09. doi:10.1146/annurev.aa.33.090195.0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