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選帝侯路堤上的邵賓納劇院

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德語: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是柏林維爾默斯多夫的一間著名劇院,位於選帝侯路堤。它的前身是環球電影院,按照埃瑞許·孟德爾松的設計建成於1928年。

歷史

影院建立之初是WOGA居住綜合體的核心建築,這一綜合體是一個新客觀主義英語New_Objectivity_(architecture)的城市開發建築群,包括一條購物走廊、公寓樓、草坪和背後的網球場。不同於此前影院大多採用的摩爾式、埃及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該影院可能是最早建成的現代主義影院。孟德爾松曾就這座影院寫作一篇短文,宣稱「巴斯特·基頓不應呆在巴洛克宮殿中」。該影院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流線式英語Streamline_Moderne影院設計。

影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後重建並再次開放,1969年起改為舞廳和音樂劇劇院。 20世紀70年代起,邵賓納劇團在 Peter Stein英語Peter_Stein 帶領下,由克羅伊茲貝格的Hallesches Ufer遷來,建築由是被改為現在的舞台劇用途。1978到1981年間,建築內部被全面改造,圍繞着一座空間可調整,觀眾和演員之間無分隔的演劇廳佈局。

邵賓納劇團本身建立於1962年,Peter Stein在1970年接手其管理。Stein曾因在彼得·衛斯Viet Nam Diskurs的表演現場向觀眾收取資金,用於支持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而在慕尼黑劇場界掀起風波。 Stein 受到六八運動德國學生運動英語German_student_movement的影響甚深,由他製作,Therese Giehse主演的布萊希特劇作《母親》很快遭到了保守派西柏林政治家的批評,稱之為「共產主義挑釁」。次年劇團因對易卜生劇作《陪爾·金特》的演出獲得Deutscher Kritikerpreis獎。在之後數年中,由Stein和他的舞台技術助手Botho Strauß英語Botho_Strauß帶領的邵賓納劇院成為德國優秀的舞台劇院之一。

1999年,Thomas Ostermeier英語Thomas_Ostermeier成為柏林列寧廣場邵賓納劇院的總監,Jens Hillje和Sasha Waltz英語Sasha_Waltz擔任其副手。Waltz以Körper (2000)的首演為邵賓納劇院開闢了新的方向。

Waltz在她為期5年的合同到期後離開,並在她位於柏林的Sasha Waltz & Guests獨立劇團繼續事業。

自2005年起,Thomas Ostermeier和Jens Hillje帶領Stein的劇院走向現代化,同時保留戲劇傳統的地位,重視經典劇作的重新演繹。

巡演

在Ostermeier和理事Tobias Veit的管理下,邵賓納劇團進行了大量國外巡演。自1999/2000年演出季起,邵賓納劇團共計進行了1361次訪問演出(126次在德國,1235次在國外),演出劇目達495個(71個在德國,424個在國外)。[1]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Bruno Zevi (1999) E. Mendelsohn - The Complete Works. Birkhäuser Verlag ISBN 3-7643-5975-7
  1. ^ Schaubühne – Programme – International – Archive. [March 2,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