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徐知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知詢
出生不詳
楊吳
逝世934年
楊吳鎮南軍
職業楊吳將領
配偶李簡之女
兒女徐迪

徐知詢(?—934年),東海康王五代十國年間楊吳攝政徐溫親生次子。他在徐溫生前試圖取代養兄徐知誥的少攝政地位,卻無能為力。徐溫死後,他因繼承了徐溫的軍權,試圖和徐知誥爭奪楊吳控制權,卻被徐知誥拘禁並且被剝奪軍權。後來他仍然為楊吳將領,但是不再有足夠的權力對徐知誥構成挑戰。

背景

徐知詢生年不詳,也不知何母所出,只知道他是徐溫的親生次子,[1]宋齊丘曾稱他的哥哥徐知訓為「三郎」,暗示徐知詢還有兩個因早夭而未入族譜的哥哥,或曾被徐溫對諸子稱為「你們的二哥」的養子徐知誥亦被列入排行。[2]他有四個親弟弟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徐知諤[1]徐溫養子徐知誥年長於徐知詢。[3]徐知詢和徐知訓都不把徐知誥當兄弟看待。[4]

徐溫攝政期間

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詢第一次在史料中出現。當時徐溫屯昇州,在吳都廣陵為少攝政的內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因欲掠奪將領平盧節度使兼任諸道副都統朱瑾的歌妓,被朱瑾刺殺,朱瑾隨後自殺。[4]徐溫諸子除30歲的徐知誥[5]外都年幼,故徐溫以徐知誥為少攝政,以代徐知訓。隨後,徐溫信任的官員嚴可求建議以徐知詢取代徐知誥,但徐溫不從。[4]

此後數年,嚴可求和鎮海節度判官、楚州團練使陳彥謙[6]、行軍副使徐玠勸說徐溫用親生子取代徐知誥,儘管他們並沒有特別推薦徐知詢。[3]徐知詢自己也數次遊說徐溫,徐溫答:「你們都不如你們的哥哥。」但順義七年(927年)十月,徐知詢為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且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榮銜時,徐溫改主意了。他打算前往廣陵請吳王楊溥稱帝,給兩個兒子重新分配職務,以徐知詢代徐知誥為少攝政。但當他準備離開昇州時,病了,於是寫了表文讓徐知詢送去廣陵勸進,意圖在上表後以徐知詢代徐知誥。徐知誥聞訊,決定辭職,求任鎮南節度使。但徐知詢還在半路上,徐溫死了,徐知詢聞訊,立即回昇州參與後事,使得徐知誥得以仍居攝政之位。[3][7]

徐溫死後

徐溫死後不久,十一月,楊溥按徐溫臨終推舉稱帝。徐溫的頭銜被分給徐知誥和徐知詢,徐知誥為都督中外總軍事,徐知詢為諸道副都統、寧國及鎮海節度使、兼侍中、輔國大將軍、檢校太尉、守中書令、金陵尹。[3][8]

徐溫剛死時,徐知誥親吏周宗也在金陵。徐知詢叫周宗通知徐知誥:處理政務更重要,不需要前來奔喪。周宗猜到這並非徐知詢本意,堅持徐知詢把這個意向寫成手札,徐知詢以無暇相辭,周宗就從衣袖裏拿出筆,從左右那裏取來紙,求徐知詢寫手札,徐知詢只得寫了。當徐溫的其他親子為徐知誥不來奔喪而不悅時,周宗將徐知詢寫的手札給他們看,徐知詢語塞。[9]

儘管徐知誥仍掌控吳朝廷,在金陵(即昇州)的徐知詢握有全吳最大的軍隊,他仗此和徐知誥爭奪決策權,徐知誥則意圖限制徐知詢的權力。乾貞三年(929年)八月,徐知詢的岳父武昌節度使李簡卒,徐知詢擅自將李簡麾下二千親兵留在金陵,上表推薦李簡子李彥忠繼任。徐知誥卻無視徐知詢推薦,任龍武統軍柴再用為武昌節度使,激怒了徐知詢:「劉崇俊是哥哥的親戚,三代鎮守濠州;彥忠是我妻族,卻偏偏不能得到這職位!」[3]

徐知誥害怕徐知詢的軍力,但內樞密使王令謀說:「公輔政日久,挾天子以令境內,誰敢不從!知詢年少,不能給人恩惠與信任,沒有甚麼作為。」徐知詢懦弱且太傲慢,薄待諸弟,[3]尤其薄待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誨秘密將徐知詢的動向報告徐知誥,而徐知諫則在廣陵加入徐知誥對徐知詢的行動。[1]原先支持徐知詢的徐玠也意識到徐知詢缺乏領導才能,必敗,也轉而效忠徐知誥並告以徐知詢的短處。[7]徐知詢對諸弟和徐玠的背叛一無所知,自以為握有強兵又身居重地,除掉徐知誥易如反掌。同時,徐知詢也舉措失當:鄰國吳越國國王錢鏐送給徐知詢裝飾有龍鳳的金玉鞍勒、器皿,都是君主用物,徐知詢卻不以為嫌而用之。徐知詢的典客周廷望說服他派周帶大量財物去廣陵賄賂其他高官背離徐知誥倒向徐知詢,但他到廣陵後,又通過與自己相善的周宗宣佈效忠徐知誥,向徐知誥報告徐知詢的動向;回到金陵,又將徐知誥動向告知徐知詢,意圖兩邊搖擺。[3]

十月,徐知詢屢次試圖召徐知誥來金陵參加除喪典禮,徐知誥以楊溥不放行為由拒絕。同時,周宗讓周廷望通知徐知詢:他被彈劾七大不臣之罪,應去都城自辯。徐知詢相信周廷望,去了廣陵。周廷望諫止,徐知詢不聽。徐知詢出發後,周廷望說:「公去了,就回不來了。」哭着再拜相送。十一月,徐知詢一入朝,徐知誥就拘禁了他,不許他回金陵,並派右雄武都指揮使柯厚率金陵軍回廣陵,自領之。徐知詢被留在廣陵,任左統軍(一作右統軍),仍領鎮海節度使,寧國軍被徐知誥接管。兄弟倆有一場言語交鋒。徐知詢說:「先王(指徐溫)離世,哥哥作為他的兒子,竟然不參加他的葬禮,可以嗎?」徐知誥答:「你挺劍等着我,我怎麼敢去!你身為人臣,卻使用帝王的馬車服飾,就可以嗎?」徐知詢又問及徐知誥的所為,徐知誥意識到周廷望首鼠兩端,殺之。[3][7][8]

十二月,又發生了徐知誥試圖毒殺徐知詢的事件。徐知誥召徐知詢飲宴,用金杯敬酒,說:「希望弟弟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有毒,用另一尊酒器倒了一半給徐知誥,說:「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徐知誥變色,不肯喝,徐知詢也捧着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伶人申漸高走到他們身邊,說了些詼諧話,搶過兩尊酒杯,喝光了酒,拿着酒杯離開。徐知誥秘密派人送解藥去申漸高家,為時已晚,申漸高頭部潰爛而死。此後,徐知誥沒再試圖謀害徐知詢的性命。[3]他後來允許徐知詢去鎮海治所潤州履職。徐知詢失去金陵後,過去的幕僚都散去,只有李建勛一人相隨。徐知詢到任後經常會見僚佐,談說飲宴,以消除徐知誥的顧忌,不再像以前一樣,認真處理政務。[1]

大和三年(931年)九月,徐知諫在鎮南節度使任上過世。楊溥命徐知詢代之,封東海郡王(一說武陵王,未詳是否改封)。赴任途中,他遇到徐知諫的喪車,撫摸着棺材,哭着說:「弟弟你用心如此,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但你有何面目見先王於地下!」[10]六年(934年)五月,他也在鎮南任上過世。諡號[11]

天祚二年(936年)七月,時任潤州團練使的徐知諤親近小人,遊樂荒廢政務,在牙城西設市場親自貿易。徐知誥聞之怒,召徐知諤左右詰責,徐知諤懼怕。有人對徐知誥說:「忠武王(徐溫)最愛知諤,卻以後事傳公。往年知詢失守,論議至今未息。如果知諤治政有能名,訓兵養民,對公有何利?」徐知誥感悟,對徐知諤更厚待。[11]

家庭

  • 兒子徐迪(930年—976年1月2日),南唐衛尉卿,娶王氏、張氏、劉氏皆早逝,開寶八年死於宋滅南唐之戰[12]
    • 徐迪子徐太素、徐太初、徐太沖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十國春秋卷13
  2.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宋齊丘密言於知誥曰:「三郎驕縱,敗在朝夕。潤州去廣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知誥悅,即之官。三郎,謂溫長子知訓也。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初,溫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以其兄知誥非徐氏子,數請代之執吳政,溫曰:「汝曹皆不如也。」嚴可求及行軍副使徐玠屢勸溫以知詢代知誥,溫以知誥孝謹,不忍也。陳夫人曰:「知誥自我家貧賤時養之,奈何富貴而棄之!」可求等言之不已。溫欲帥諸籓鎮入朝,勸吳王稱帝,將行,有疾,乃遣知詢奉表勸進,因留代知誥執政。知誥草表欲求洪州節度使,俟旦上之,是夕,溫凶問至,乃止。知詢亟歸金陵。……十一月,庚戌,吳王即皇帝位,……丙子,吳主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后,以徐知詢為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加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八月,吳武昌節度使兼侍中李簡以疾求還江都,癸丑,卒於採石。徐知詢,簡婿也,擅留簡親兵二千人於金陵,表薦簡子彥忠代父鎮鄂州,徐知誥以龍武統軍柴再用為武昌節度使;知詢怒曰:「劉崇俊,兄之親,三世為濠州;彥忠吾妻族,獨不得邪!」……吳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使兼侍中徐知詢自以握兵據上流,意輕徐知誥,數與知誥爭權,內相猜忌,知誥患之,內樞密使王令謀曰:「公輔政日久,挾天子以令境內,誰敢不從!知詢年少,恩信未洽於人,無能為也。」知詢待諸弟薄,諸弟皆怨之。徐玠知知詢不可輔,反持其短以附知誥。吳越王鏐遺知詢金玉鞍勒、器皿,皆飾以龍鳳;知詢不以為嫌,乘用之。知詢典客周廷望說知詢曰:「公誠能捐寶華以結朝中勛舊,使皆歸心於公,則彼誰與處!」知詢從之,使廷望如江都諭意。廷望與知誥親吏周宗善,密輸款於知誥,亦以知誥陰謀告知詢。知詢召知誥詣金陵除父溫喪,知誥稱吳主之命不許,周宗謂廷望曰:「人言侍中有不臣七事,宜亟入謝!」廷望還,以告知詢。十一月,知詢入朝,知誥留知詢為統軍,領鎮海節度使,遣右雄武都指揮使柯厚征金陵兵還江都,知誥自是始專吳政。知詢責知誥曰:「先王違世,兄為人子,初不臨喪,可乎?」知誥曰:「爾挺劍待我,我何敢往!爾為人臣,畜乘輿服御物,亦可乎!」知詢又以廷望所言誥知誥,知誥曰:「以爾所為告我者,亦廷望也。」遂斬廷望。……十二月,……知誥召徐知詢飲,以金鐘酌酒賜之,曰:「願弟壽千歲。」知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獻知誥曰:「願與兄各享五百歲。」知誥變色,左右顧,不肯受,知詢捧酒不退。左右莫知所為,伶人申漸高徑前為詼諧語,掠二酒合飲之,懷金鍾,趨出。知誥密遣人以良藥解之,已腦潰而卒。
  4. ^ 4.0 4.1 4.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知訓答拜,瑾以笏自後擊之踣地,呼壯士出斬之。……(瑾)遂自剄。……知訓及弟知詢皆不禮於徐知誥,獨季弟知諫以兄事禮之。……嚴可求屢勸溫以次子知詢代徐知誥知吳政,知誥與駱知祥謀,出可求為楚州刺史。
  5.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改元升元。……七年,昪卒,年五十六,……
  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三:吳鎮海節度判官、楚州團練使陳彥謙有疾,徐知誥恐其遺言及繼嗣事,遺之醫藥金帛,相屬於道。彥謙臨終,密留中遺徐溫,請以所生子為嗣。
  7. ^ 7.0 7.1 7.2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8. ^ 8.0 8.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9. ^ 《十國春秋》卷二十一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吳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諫卒;以諸道副都統、鎮海節度使、守中書令徐知詢代之,賜爵東海郡王。徐知誥之召知詢入朝也,知諫豫其謀。知詢遇其喪於塗,撫棺泣曰:「弟用心如此,我亦無憾,然何面見先王於地下乎!」
  11. ^ 11.0 1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吳鎮南節度使、守中書令東海康王徐知詢卒。
  12. ^ 《徐迪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