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鋆(1890年—1977年),字伯鋆浙江平陽縣鰲江人,中國醫學家[1][2]

生平

張鋆年少時就讀於平陽縣學堂。1905年,15歲的張鋆與同學三人相偕東渡日本留學,1911年畢業於日本慈惠會專門醫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在江西醫專和河北醫專任教。

1921年,赴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研習人體解剖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應黃群邀請擔任甌海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後歷任上海醫學院上海東南醫學院,河北大學醫學院,湖南湘雅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期間於1931年和1933年又兩次前往美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紐約大學生物系及卡內基研究所從事醫學研究工作,並加入美國解剖學會英語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多次在該學會學術刊物及其他刊物上發表有關組織學胚胎學的學術論文。

1949年初,受聘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協和醫學院副院長。後調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兼醫學實驗研究所所長,中國醫科大學教授,系主任。曾和學生一起解剖50例屍體的100側人腦在美國人類學刊物上發表《中國人腦溝回的模式》一文,有力地駁斥了「白種人優越、中國人種低劣」的謬論。1960年,由他主編的《人體解剖學》出版,成為解放後第一部高等醫學院的統一教材。

1977年12月27日病逝於北京,終年87歲。[3]

參考文獻

  1.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2. ^ 徐為民編.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 瀋陽: 瀋陽出版社. 1993. 
  3. ^ 徐友春主編; 蔡鴻源, 周興培副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