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樂園早期建築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樂園早期建築群
1918年的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規劃圖,上南下北,紅色為當時已建成的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街道中大社區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4年
編號4-110
認定時間2002年7月

康樂園早期建築群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街道中大社區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內。康樂園是原私立嶺南大學校園,廣州日佔期間淪為偽廣東大學校址。1952年院系調整後,中山大學自廣州石牌遷入康樂園。由於多以紅磚綠瓦、中式屋頂和西式牆身的組合為建築風格,該建築群又被稱為「中大紅樓」。2002年7月,核定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嶺南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888年創辦的格致書院,後演變為嶺南學堂,1903年學校在康樂村購得200多畝土地作為新校舍,故稱康樂園,而康樂村的得名與南朝詩人謝靈運有關。1952年嶺南大學被撤銷併入中山大學,校址由中山大學使用。

康樂園建築沿中軸線排列,在中軸線及兩旁主要有懷士堂、陳寅恪故居、馬丁堂、格蘭堂、榮光堂、哲生堂、爪哇堂、十友堂、張弼士堂、惺亭、嶺南大學附中、附小建築;東側有馬崗頂洋教授建築群和「廣寒宮」;西側是模範村中國教授住宅群。[1]

建築列表

名稱 建造年代 歷史圖片 現狀圖片 說明
懷士堂 1915年~1917年 馬丁堂(Martin Hall),又稱「小禮堂」,為中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由美國發明家、華納與史懷士公司英語Warner & Swasey Company聯合創始人安布雷·史懷士英語Ambrose Swasey捐資2.5萬美元建造,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於1915年動工,1917年2月建成,堂匾「懷士堂」為商承祚所題。建築面積1550.77平方米,為三層坐南朝北建築,正中三開間為兩層門廊,兩側塔樓三層,塔樓兩側各伸出一層,台頂為露台,初為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會所,併兼做禮堂之用。1986年為迎接英國女王來訪重新裝修,現作為學校的最高學術講學廳。
馬丁堂 1906年 馬丁堂(Martin Hall),由美國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英語Stoughton & Stoughton設計,1906年落成,因與西院史達理堂相對而稱東院;後為紀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國辛辛那提工業家亨利·馬丁(Henry Martin)改為現名,是康樂園內第一棟永久性建築,亦是中國第一棟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初為嶺南學堂的主要教學辦公場所,並長期用作圖書館館舍,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大樓,正門刻有費孝通所題「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匾額。堂前石獅為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於廣州城內覓得。
格蘭堂 1915年

格蘭堂(Grant Hall),由於樓頂設有報時大鐘,又稱「大鐘樓」,由美國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英語Stoughton & Stoughton設計,於1915年動工,1916年6月落成。由美國紐約商人甘迺迪之妻約翰·甘迺迪夫人(Mrs. John S. Kennedy)捐建,為紀念新澤西州富商之子、自1896年起任格致書院(嶺南學堂前身)紐約董事局書記兼司庫的格蘭先生(William Henry Grant)而命名,為嶺南大學的行政事務所,二樓東面曾設為圖書館。中山大學遷入後作為行政辦公大樓使用,20世紀60年代初,在原基礎上加建一層。
史達理堂 1928年 史達理堂(Willard Straight Hall),又稱陸達理堂、科學館,因與東院馬丁堂相對,又稱西院,由美國史達理夫人(Mrs. Willard D. Straight)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25年共同捐建,落成於1928年10月,為嶺南大學理學院大樓。
卡彭特樓 1911年 卡彭特樓(Carpentier Hall),以美國豪拉斯·卡彭特英語Horace Carpentier的2.5萬美元遺產捐建而成,由美國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英語Stoughton & Stoughton設計,1911年落成,曾用作女生第一宿舍、嶺南醫院護士學校。
麻金墨屋一號(陳寅恪故居) 1911年 麻金墨屋一號(McCormick Lodge No.1),為美國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為紀念其丈夫捐建,1911年落成,初為嶺南學堂附屬中學校長、嶺南大學圖書館館長葛理佩(Henry B. Graybill)的住宅。20世紀50年代起,陳寅恪教授曾居住於此樓二樓。2009年11月12日闢為陳寅恪故居。「陳寅恪故居」木匾由饒宗頤手題,門前草地上豎立有陳寅恪銅像。
馬應彪夫人護養院 1919年 馬應彪夫人護養院(The Infirmary),由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董、先施公司創辦人馬應彪以夫人霍慶棠的名義捐建,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1919年落成,為師生而設的校醫院。1991年,馬應彪之子馬文輝捐資加建一層。
八角亭 1919年 八角亭(Fruit Kiosk),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1919年落成,初為藝徒果店,盈利用作嶺南大學學生青年會開辦藝徒學校的經費。1934年3月被學校收回,改辦消費合作社。
農事職業科宿舍 1920年 農事職業科宿舍(Workman Agriculture Dormitory),落成於1920年,最初為農場工人宿舍,其後曾在此開辦教育學系試驗班。1932年,嶺南大學理學院成立自然博物採集所後,曾用作研究和標本室。
爪哇堂 1922年 爪哇堂(Java Hall),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因印尼爪哇各地華僑捐建而得名,為大學第一寄宿舍。現堂匾「爪哇堂」為容庚所題。
榮光堂 1924年 榮光堂(Wing Kwong Hall),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和尤茨(Philip N. Youtz)設計,1924年落成,由嶺南大學校友資助建成,為紀念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而命名為「榮光堂」,為大學第二寄宿舍。20世紀70年代加建一層。現堂匾「榮光堂」為容庚所題。
陸祐堂 1931年 陸祐堂(Luk Yau Hall),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1931年落成,由黃容康、黃容章兄弟捐助大部分建築經費,初以黃氏兄弟之父黃漢秋命名為「漢秋堂」(Han Chiu Hall),後改以黃漢秋養父陸祐命名,為大學第三寄宿舍,現堂匾「陸祐堂」為商承祚所題。
哲生堂 1931年 哲生堂(Chit Sang Hall),因常有燕子棲息又稱為「燕子樓」。由中華民國鐵道部撥款建設,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1931年8月落成,以孫中山長子、鐵道部孫科之字「哲生」命名。為嶺南大學工學院大樓。現堂匾「哲生堂」為商承祚所題。現為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用樓。
十友堂 1929年 十友堂(Ten Alumni Hall),由嶺南大學十位校友林護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馬應彪梅彩迺黃世煦黎拾義鄒敏初鄒殿邦各出1萬元興建,故得名。落成於1929年12月,為嶺南大學農學院大樓,現堂匾「十友堂」為容庚所題。
張弼士堂 1921年 張弼士堂(Chang Hall),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1921年落成,由華僑實業家張弼士的夫人張朱瀾芝、兒子張秩捃按其遺願捐贈7萬元捐建,用作嶺南大學附屬華僑學校校舍。堂匾「張弼士堂」為商承祚所題。
蠶絲學院制種室 1921年 蠶絲學院制種室(Seeding House, Sericulture Buildings),又稱飛利達育蠶室,由美國紐約絲綢商人馬科斯·飛利達(Marcus Fieldler)捐建,1921年落成,為原嶺南大學蠶絲學院建築群四棟中僅存的一棟。
惺亭 1928年 惺亭(The Xing Pavilion),又稱鍾亭、烈士鍾亭,由嶺南大學1928屆畢業生「惺社」為紀念史堅如區勵周許耀章三位烈士籌資興建,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1928年落成,為八角攢尖頂仿古建築,亭中有古鐘,據傳當年嶺大學生上課以撞此鍾為號,「惺亭」二字原由商衍鎏所題,後損毀,由其子商承祚於1981年補書。
新女學(廣寒宮) 1933年 新女學(New Girl's Dormitory),又稱「廣寒宮」,由建築師黃玉瑜設計,1933年落成,由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和華人婦女認捐興建,其中約半數建築費用由美國新澤西州柯蘭城(Orange Wing)捐出。曾用作女生第二宿舍。
黑石屋 1914年 黑石屋(Blackstone Lodge),位於懷士堂東北向,1914年落成,由美國芝加哥伊莎貝·布勒斯頓(黑石)夫人(Mrs. I. F. Blackstone)捐建,初為嶺南學校教工宿舍,曾為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的寓所,後為嶺南同學總會會址,1988年,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募款重修,現為學校接待貴賓的用樓。
馬應彪招待室 1922年 馬應彪招待室(Guest House),由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董、先施公司創辦人馬應彪捐建,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設計,1922年落成,內設辦公室、會客廳、客房,後曾用作嶺南大學單身教員宿舍。現堂匾「馬應彪招待所」為商承祚所題。1989年,馬應彪之子馬文輝捐資加建一層。現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用樓。
馬崗堂 1936年 馬崗堂(Lingnan Chapel),又稱馬崗頂禮拜堂、嶺南禮拜堂、新教堂,由嶺南社團及海外友人捐建,1936年落成。初為基督教小禮拜堂,大學晨會亦在此舉行。
高利士屋 1913年 高利士屋(Coles Lodge),又譯高禮士屋、高士屋,由美國艾克曼·高利士醫生(Dr. J. Ackerman Coles)捐建,美國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英語Stoughton & Stoughton設計,1913年落成。原為嶺南學校校醫兼副監督、後任副校長的林安德醫生(Dr. Andrew H .Woods)住宅。1931年前後,曾任嶺南大學校長、監督的香雅各博士(Dr. James M. Henry)曾在此居住。
孖屋 1919年 孖屋(Semi-Detached House),為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醫業董事會捐建的三棟孖屋形(兩間獨立住宅相連成一棟、左右對稱)教師住宅,1919年落成,現存兩棟。生物學家陳心陶曾在此居住。
何爾達屋 1921年 何爾達屋(Holt Residence),由嶺南大學美籍教員何爾達(Alfred H. Holt)之父捐建,1921年落成,初為何爾達住宅;1930年何爾達任教期滿離開後,遂長期作為嶺南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理工學院院長富倫(Henry S. Frank)的居所。
積臣屋 1912年 積臣屋(Jackson Lodge),由時任嶺南學校董事會主席積臣先生(Samuel Macauley Jackson)捐建,美國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英語Stoughton & Stoughton設計,1912年落成,初為嶺南學校校長晏文士博士(Dr. Charles K. Edmunds)住宅,其後用作美國基金委員會辦事所,1936年前後用作教務長辦公室與西童學校。1992年,學校籌資加建一層。
希侖高屋 1911年 希侖高屋(Gould Lodge),由美國海倫·希侖高女士(Miss Hellen Gould)捐建,1911年落成,曾為嶺南大學蠶桑科主任夏活先生(Dr. Harvey J. Howard)的住宅。1966年前,數學家姜立夫曾在此居住。
美臣屋 1919年~1920年 美臣屋(Mason Lodge),為美臣先生(George Grant Mason)所捐建的兩棟教師住宅,落成於1919-1920年間,曾長期用作教師住宅。1936年前後,嶺南大學歷史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包令留(Henry C. Brownell)在此居住。1949-1964年,嶺南大學校長、中山大學副校長陳序經在此居住。
神甫屋 1947年~1948年 神甫屋(Maryknoll House),又稱馬利諾堂,落成於1947-1948年間,原為嶺南大學工學院工程力學課教師韓德禮(Joseph A. Hahn)和社會學系教師潘德民(George N. Putnam)兩位神甫的居住地,後改用作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
麻金墨屋二號 1913年 麻金墨屋二號(McCormick Lodge No.2),由美國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捐建,1913年落成,為區別於1911年她所捐建的另一建築,改稱麻金墨屋二號。初為嶺南學校國文教授陳輯五的住宅。1931年,嶺南大學副校長李應林在此居住;1936年改為中國員工俱樂部。
譚禮庭屋 1925年 譚禮庭屋(Tamm Lai Ting Houses),又稱同學屋,位於懷士堂東南側,由嶺南大學校董譚禮庭捐建,1925年落成,為孖屋型建築,一側曾用作嶺南同學會所,另一側用作嶺南大學舊同學在校任職者住宅。
惠師禮屋 1924年~1925年 惠師禮屋(Wesley House),又稱李富士屋,由英格蘭惠師禮循道會英語English Wesleyan Mission捐建,落成於1924-1925年間。初為惠師禮循道會派至嶺南大學的李富士先生(Ronald D. Rees)的住宅,其後曾長期用作教師住宅。
白德理屋 1927年 白德理屋(Bradley House),又稱白德理紀念屋,由白德理先生為紀念其妻子而捐建,落成於1927年前後。初為單身女教工宿舍,其後曾長期用作教師住宅。
威林賓屋 1914年 威林賓屋(William Penn Lodge),為嶺南學校嘉惠林醫生(Dr. William W. Cadbury)同鄉好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威林賓先生(William Penn)捐建,1914年落成。初為嘉惠林醫生的住宅。其後長期用作教師住宅。
韋耶孝實屋 1916年 韋耶孝實屋(Weyerhaeuser Lodge),又譯衛厚實屋、委夏士屋、威爾豪士屋,由美國韋耶孝實夫人(Mrs. Frederick Weyerhaeuser)捐建,1916年落成。初為嶺南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梁敬敦住宅。曾長期用作教師住宅。
賓省校屋 1920年 賓省校屋(Penn State Lodge),又稱賓省大學屋,由曾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高魯甫(George Weidman Groff)的母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生捐建,落成於1920年。初為高魯甫住宅。1952-1969年,著名教育家許崇清在此居住。
倫敦會屋 1916年 倫敦會屋(London Mission Lodge),又稱L.M.S屋,由倫敦傳道會捐建,以供該會派來嶺南學校任職者居住,1916年落成。初為嶺南學校副監督、宗教主任白士德(Alexander Baxter)所居住。中山大學原校長黃煥秋曾在此居住。
協和神學院建築群 1947年~1948年 協和神學院建築群(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落成於1947-1948年間。1946年,廣州協和神學院併入嶺南大學後,嶺南大學另劃出校園東南區60畝地,由協和神學院出資建新校舍,1951年與嶺南大學脫離。
嶺南大學附中建築群 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四棟中學寄宿舍,由西向東呈雁字形展開,先後落成於1910年3月、1911年、1912年、1916年。1931年前後,嶺南大學為解決附屬中學校舍緊張問題,決定籌款興建新校舍,先後建成5棟建築,形成新中學建築群。現存3棟,分別為兩棟中學新寄宿舍文虎堂、翹燊堂以及中學新教室。文虎堂(Boon Haw Hall),由新加坡華僑胡文虎兄弟捐建,翹燊堂(Kiw San Hall)由李翹燊捐建,落成於1933年,樓匾均為馮願題寫。
嶺南大學附小建築群 附屬小學建築群(Primary School Group),先後落成於1915-1930年間。嶺南大學附屬小學前身為蒙養學塾,1914年轉交嶺南大學接辦,後正式遷入康樂園,建有陳嘉庚堂、七棟小學校舍、方亭一座。陳嘉庚堂(Tan Kah Kee Hall),美國建築師小詹姆斯·埃德蒙茲英語Jas. R. Edmunds Jr.設計,落成於1919年6月,華僑領袖陳嘉庚認捐1萬新加坡元興建,並親自出席開幕典禮。現堂匾「陳嘉庚紀念堂」為商承祚所題。
模範村建築群 1915~1930年 模範村建築群(Permanent Model Village),又稱西區住宅,以校友捐贈與學校撥款相結合的方式興建,因其代表當時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故名「模範」。於1915-1930年間先後建成十餘棟村屋。至20世紀60年代,模範村一直是康樂園內教職員住宅區。現存13棟。
教會山 1905~1912年 由嶺南大學教會於1905-1912年間設立的墓園。墓園內共有獨葬及合葬墓200多座,現存最早墓碑立於1912年。所葬人士多數為原嶺南大學及中山大學師生、員工及其親屬,包括戴永豐梁方仲桂銘敬李廷安傅保光陳耀真陳序經等,另有光緒十五年(1889年)沉船遇難的1508名同胞義冢。
七進士牌坊 1635年(1999年重建) 明崇禎八年(1635年)為表彰天啟五年(1625年)廣東進士李斯黨、梁士濟、羅亦儒、吳之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而立,故稱「乙丑七進士牌坊」,原來位於忠賢坊,1947年因擴建道路被拆除,拆卸下來的材料堆放在嶺南大學馬崗頂,嶺南大學校友會捐資70多萬元於1999年11月修復。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0.37米,面闊9米,上書「乙丑進士」四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