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學衚衕
39°56′03″N 116°24′25″E / 39.934292°N 116.406819°E
簡介
府學衚衕東起東四北大街,西到交道口南大街,全長681米,寬7米。因衚衕內的順天府學而得名。
明朝,該衚衕屬教忠坊,稱「府學衚衕」。清朝,此處屬鑲黃旗,衚衕名稱仍沿用「府學衚衕」。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將懷仁里、箭杆衚衕併入。[1][2]
名勝
在府學衚衕分佈着不少文物建築。除了順天府學之外,還有文丞相祠和府學衚衕36號四合院。
- 順天府學:順天府學的前身是元朝的報恩寺。據載,元末有一位和尚在此處建佛寺,寺院剛剛建成,尚未安置佛像,明軍便攻入元大都,聽說明軍保護孔子之所在,和尚便急忙將一尊木製孔子像置於寺內。明軍遂不再進入該寺。但孔子像已經遷入,所以此處只好繼續供奉孔子。明朝洪武初年,定都南京,元大都改為北平府,元朝的國子監改為北平府學,報恩寺作為大興縣學。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府升為順天府,北平府學又改為國子監,同時撤銷了大興縣學、宛平縣學,將大興縣學所在之處改為順天府學。《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順天府學的西部為學宮和孔廟,東部為文丞相祠,再往東為文昌祠。順天府學門前的東、西兩側建有育賢坊。如今,順天府學尚存孔聖殿、明倫堂遺址、魁星閣遺蹟等等,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順天府學的舊址,現為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府學衚衕幼兒園佔用。[1][2]
- 文丞相祠:位於府學衚衕西口北側,建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萬曆年間重建,祠內存有多方刻石,院內有一株古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親手種植,文丞相祠1979年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府學衚衕36號四合院:原為清末兵部尚書志和的府第,1984年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
如今,府學衚衕內大多為居民住宅。衚衕內曾設有東城區人民法院,現在該法院已搬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