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古建築群
41°06′33.19″N 121°07′10.92″E / 41.1092194°N 121.1197000°E
廣濟寺古建築群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遼寧省錦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遼至清 |
編號 | 第五批第282項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廣濟寺古建築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包括廣濟寺、廣濟寺塔,天后宮和昭忠祠等建築,於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廣濟寺
廣濟寺初名普濟寺,遼清寧六年(1060年)擴建重修後改稱廣濟寺,明清時期多次重修,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築再次毀於火災,於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完成後大體建築保留至今[1]。
廣濟寺佔地三千多平方米,呈長方形佈局,有前殿五間,碑亭兩座,東配殿七間,中殿三間,後殿七間,兩座碑亭位於殿北階下東西側,內有道光九年重修廣濟寺時碑記。東配殿在前殿,中殿間的東側,共七間為,硬山小式木架結構[1]。中殿為關帝殿,後殿為主殿,原供釋迦摩尼佛 、彌勒佛及藥師諸佛[1]。
廣濟寺塔
廣濟寺塔約始建於遼清寧三年。《續通志·大廣濟寺塔記》記載該塔於「清寧三年(1057年)立」[2]。另有該寺大殿前東側的明嘉靖十一年《錦州大廣濟寺重建前殿碑》記載:「錦城廣濟寺古剎也,肇造於契丹之初,無籍可考[2]。」遼道宗耶律洪基為珍藏其母仁懿皇太后的舍利子,以普濟寺山門前玄元老和尚埋骨塔遺址為地基,歷時六年建造了這座塔。遼道宗後將普濟寺改名為大廣濟寺,塔因寺得名為大廣濟寺塔[3][4]。
廣濟寺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全塔的建築結構分為塔基座、塔身、塔剎等部分,塔基座為雙層須彌座式,每邊長8.6米,塔身有八面,每面寬8.42米,並設圓形倚柱,券頂設有佛龕,內有一尊坐佛端坐於蓮花台之上。塔身每面還嵌有六塊銅鏡[3]。塔檐共十三層,各角懸有風鐸。頂上置塔剎,由剎座、銅製覆缽、剎杆、寶珠和火焰光等組成,為固定塔剎,剎杆上懸掛着八條垂鏈,與塔脊相連[3][2]。
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是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天后宮。根據《錦縣誌》中記載,錦州天后宮是由江蘇、浙江、福建一帶的商人集資興建。1725年始建,清朝歷代皆有修葺,1884年(光緒十年)修繕後保存至今,建築佈局採用中軸線對稱四合院形式,大殿面闊七間,建為重檐歇山造形式[5]。上下檐均用三翹七踩斗拱,束腰上雕有松鹿 ,麒麟及八卦等花紋,殿頂採用歇山九脊形式[1]。
毅軍昭忠祠
毅軍昭忠祠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昭忠祠為木架結構、單檐硬山頂的建築形式,為紀念在甲午戰爭中犧牲的毅軍將士所建。毅軍為宋慶麾下的部隊,宋慶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有功,獲清廷賞「毅勇巴圖魯」,所率軍隊被稱為「毅軍」。甲午戰爭期間,毅軍與日軍激戰於田莊台,毅軍陣亡2,000多人。昭忠祠忠曾供奉着2,000多名將士靈牌,後靈牌大部被毀,現在祠中轉角處一個紅色木龕內供有21塊靈牌,祠外立有「大清敕建毅軍昭忠祠碑記」石碑[7]。
圖集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陳白. 锦州大广济寺.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 社會科學Ⅱ輯 (02): 98-99.
- ^ 2.0 2.1 2.2 锦州千年古塔——大广济寺塔.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 (06期): 98-99.
- ^ 3.0 3.1 3.2 李佳星. 锦州大广济寺塔建筑研究. 藝術品鑑. 2018, 35.
- ^ 李樹基. 耶律洪基在锦州肇建大广济寺塔考略. 《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1): 127-128.
- ^ 李軍苗 鹿利秋. 锦州天后宫建筑装饰纹样及隐喻的考证研究. 美術大觀. 2019, (10): 142.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Ⅰ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521–522. ISBN 7-5010-1525-2.
- ^ 錦州文化. 锦州昭忠祠碑记录甲午战争惨烈 两千毅军血战田庄台慷慨赴死.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21-08-03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