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干我屁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干我屁事
It's Not Me, It's You
莉莉·艾倫錄音室專輯
發行日期2009年2月4日 (2009-02-04)
格式CD12"數碼音樂下載
錄製時間2008年
類型電音流行
時長43:28
唱片公司
Parlophone (英國)
Capitol (美國)
EMI Music Brazil (巴西)
監製
  • Lily Allen
  • Greg Kurstin
評價
莉莉·艾倫專輯年表
好膽ㄇㄞˋ走
Alright, Still

(2006年)
干我屁事
It's Not Me, It's You

(2009年)
怪怪女教主
Sheezus

(2014年)
收錄單曲
  1. The Fear
    發行日期:2008年12月9日
  2. Not Fair英語Not Fair
    發行日期:2009年3月20日
  3. Fuck You
    發行日期:2009年4月20日
  4. 22英語22 (Lily Allen song)
    發行日期:2009年8月24日
  5. Who'd Have Known英語Who'd Have Known
    發行日期:2009年11月30日

干我屁事》(英語:It's Not Me, It's You)是英國歌手莉莉·艾倫所推出的第二張個人專輯。

創作背景

莉莉·艾倫首先於2008年4月時宣佈她的下一張新專輯將會有一番「全新風貌」。[1]莉莉·艾倫並於隔年在2009年4月號的《Teen Vogue》雜誌的專訪中提及,她的新專輯風格是「趣味十足」且「融合了許多不同的音樂成素;諸如鄉村樂、爵士以及電音。」艾倫並提到:「我希望能寫一些具備舞曲風格的音樂,讓我的演唱會能更有特色且生動活潑。」[2]

《干我屁事》的大部分歌曲皆是艾倫在洛杉磯的Eagle Rock錄音室和製作人格萊格·科爾斯汀一起合作完成的。就創作的過程而言艾倫說道:「葛瑞格負責大部份的合音,而我只需專注在主旋律和填詞就好,一旦歌曲的原始版本定了下來,接着就只要決定該朝哪個方向進行後製就好。」[3] 兩人起初於2007年秋季開始進行錄音工作,對此莉莉·艾倫如此描述道:

「我們決定要做一些更有張力的音樂來,其中包含更多更夢幻、更實在的歌曲。從頭到尾我只想和同一個製作人合作,這樣一來音樂才會有一貫性。我記得我們第一首合作的歌曲是《可以這麼說》(英語:I Could Say)。基本上這首歌可說是整張專輯的基底風格。我自認為我已經長大了許多,而我也期待這方面能反映在我的音樂創作上。」[4]

於MySpace發佈的試樣歌曲

早先於專輯正式發行之前,莉莉·艾倫便已先行於在她的MySpace個人頁面上發表了不下一首的試樣歌曲。[5]最早於2008年3月20日公佈的兩首歌曲分別是《可以這麼說》以及《我不曉得》(英語:I Don't Know);後者之後於重新命名後被選定為本張專輯的首波主打單曲,也就是現行版本的《沒在怕》(英語:The Fear)。針對這兩首單曲《數碼間諜》雜誌評論莉莉·艾倫的曲風為「更成熟、 更典型且更具電音感。」[6]

第三首具有濃厚政治批判氣息的單曲一開始以《Guess Who Batman》之名面世,之後更名為《Get With the Brogram》,最後命名為《GWB》。雖然上述曲名字面上皆與小布殊(英語:George W. Bush)有所牽連,但艾倫自述道:「這首歌並沒有針對特別個人而寫,起初這首歌只是因英國國家黨有感而發,後來我發覺歌中提及的議題涵蓋範圍已然超過單一事件,畢竟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要為自己的未來作主,我們才是主人翁。我支持綠化而且我可以毫無顧忌地大肆唱言。」[7]這首歌最終敲板定案命名為《去你的》(英語:Fuck You)。

莉莉·艾倫在MySpace上發表的第四首單曲是《Who'd of Known》,且註明這首歌因編曲和接招合唱團所作歌曲《Shine英語Shine (Take That song)》過於相近,基於版權因素將不會發表於正式的專輯當中。[8]不過之後接招樂團允諾艾倫能於正式專輯中發表這首歌。正式版本的曲名已改為《誰知道呢》(英語:Who'd Have Known)。[8]

莉莉·艾倫在2月2日將12首專輯歌曲正式發佈於MySpace以供試聽。

專輯發行

艾倫在2008年5月首度對《每日鏡報》證實專輯的錄製已接近尾聲。針對專輯的錄製她個人說道:「我現在很努力在寫歌。我下一張專輯即將問世了。這兩個禮拜我正在渡假,之後我會有一連串大型巡迴演唱。」[9]

2008年8月,艾倫因專輯遲遲未發售一事而對所屬唱片公司EMIParlophone有所不滿。[10] 9月15日,她經由MySpace部落格正式向外公佈新專輯將會於2009年的2月9日發行。[11]

2008年7月,專輯名稱首度被命名為《迷戀淘氣步伐》(英語:Stuck on the Naughty Step)。[3] 10月7日,在廣播音樂公司頒獎典禮上,艾倫證實專輯名稱已被更定為《干我屁事》(英語:It's Not Me, It's You),因為她認為:「自己對於先前的專輯名稱感到索然。」

10月29日,艾倫證實了這張專輯將會於2009年2月10日在北美發行,同時曲目也將一同公開。她形容整張專輯的曲風將會更有張力且更夢幻。她提到自己在許多方面皆有所成長,也認為專輯將會誠實地反應她的這些變化。[12]

12月19日,12首專輯歌曲先行逕送至各大線上商店及刊載於部落格上,以作為專輯正式發行前的樂評用。

12月20日,英報《太陽報》因應EMI唱片宣傳活動公佈了7首混音歌曲,這些小型混音歌曲包含了《每個人都沉迷其中》、《沒在怕》,還有另外4首不曾發表過的專輯歌曲《不公平》(英語:Not Fair)、《22》、《永不實現》(英語:Never Gonna Happen)、《去你的》。

12月23日,《新音樂快遞》音樂雜誌對外公佈專輯將先行於正式發售日期首度於其官方網站上播送。

《干我屁事》最先於2月8日於正式發售日前一天在英國提供數碼下載。

在英國發售首週內,《干我屁事》便售出112,568張專輯,立即空降排行榜第一名。

而在北美發售首週,《干我屁事》登上《Billboard二百強專輯榜》第五名,當週共售出70,000張。[13]

在法國,專輯首售創下法公信榜11名成績,並售出5,953張專輯。[14]


評價

《干我屁事》基本上獲得多數正面的評價。Garry Mulholland在《觀察家報》上給予了這張專輯五顆星滿分,並註腳「這是張完美的專輯」,並提到「對於一張以流行音樂為定位的專輯而言,能像《干我屁事》一般勇於對現世進行批判的例子少之又少。」[15] James Skinner在英倫線上音樂雜誌《Drowned in Sound英語Drowned in Sound》中表名自己同意上述看法,並說道:「莉莉正站在她事業金字塔頂端,她不完美的存在無疑地顯現出當代流行音樂之星的架勢」,基本上是正面評價。[16]英國時尚音樂雜誌《Clash英語Clash (magazine)》則作了以下評論: 「這位向來愛誇海口的英倫女歌手成功地返回樂壇,並再度向世人證實她擁有絕佳的勇氣去堅持創作出她自信的一面。」而稍早該雜誌則對艾倫本人評論道: 「就其自傳性專輯而言,她或許有足夠勇氣去拿自己未來十年的歌手生涯作冒險」。[17]告示牌》雜誌的Mikael Wood特別讚賞專輯當中的歌曲《祂》(英語:Him),認為其「無與倫比」。[18]

每日電訊報》給了這張專輯很高的評價。樂評Neil McCormick讚揚艾倫的歌曲,說道:「當歌曲真正觸及艾倫週遭事物時,艾倫以其尖銳的口吻娓娓唱出足以匹配其日漸茁壯的冒險心和抒情的自信....其中《誰知道呢》是一首描述由友情轉成愛情的一場溫柔情感觸發,而艾倫的唱腔更讓人愛不釋手。當我們在聆聽這樣的歌曲時,就彷彿是在聆聽艾倫親自敘述她自身的親身體會及私密感言,只不過是透過讓人哼唱不已的迭句來表現。」McCormick也同時讚揚了主打歌,稱其「優秀」並認為「是一首透過活力十足而圓融的摩登電音舞曲伴奏來表達對於上流社會膚淺價值的諷刺控訴。」[19]

曲目

曲序曲目時長
1.Everyone's at It
每個人都沉迷其中
4:38
2.The Fear
沒在怕
3:27
3.Not Fair英語Not Fair
不公平
3:21
4.22英語22 (Lily Allen song)3:06
5.I Could Say
可以這麼說
4:04
6.Back to the Start
回到原點
4:14
7.Never Gonna Happen
永不實現
3:27
8.Fuck You
去你的
3:43
9.Who'd Have Known英語Who'd Have Known
誰知道呢
3:50
10.Chinese
中國菜
3:28
11.Him
3:18
12.He Wasn't There
他不在
2:51

參考資料

  1. ^ Yagga Yo. Lily Allen official site blog archiv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2). 
  2. ^ Total Request. Teen Vogue. [14 April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2). 
  3. ^ 3.0 3.1 Lily Allen gets 'Naughty' on new album. NME. 2008-07-01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19). 
  4. ^ Lily Allen. MTV Asia. [永久失效連結]
  5. ^ Romano, Tricia. In the Studio: Lily Allen. Blender. 2008-10-01 [200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2). 
  6. ^ Nick Levine. Are Lily Allen's new songs any good?. Digital Spy. 2008-04-22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7. ^ Leah Collins. Lily Allen 'Makes Coolness for our Future' -- whatever that means -- with New Track. Dose.ca. 2008-06-23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2). 
  8. ^ 8.0 8.1 Lily Allen: 'I accidentally flashed my breasts at Blur's Damon Albarn'. NME. 2008-12-08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9). 
  9. ^ Lily Allen close to completing second album. NME.com. 2008-05-18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1). 
  10. ^ Zoe Blackler. Lily Allen hits out at EMI over album delay. London: Times Online. 2008-08-19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11. ^ Jason Gregory. Lily Allen: 'Amy Winehouse Given Hard Time By Media'. Gigwise.com. 2008-12-08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12. ^ Lily Allen announces US release of second alb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ME, 29 October 2008
  13. ^ Grein, Paul. Week Ending Feb. 15, 2009: Taylor Swift Gets Last Laugh. Chart Watch. Yahoo!. 18 February 2009 [201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3). 
  14. ^ Masson, Antoine. Disques : Superbus s'incline face à Seal. Ozap. 18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21日) (法語). 
  15. ^ Garry Mulholland. Pop review: Lily Allen, It's Not Me, It's You. Guardian Media Group. guardian.co.uk. 2008-01-18 [200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2). 
  16. ^ James Skinner. Album Review: Lily Allen, 'It's Not Me, It's You'. 2009-02-03 [2009-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5). 
  17. ^ Natasha Arico. CD Album Review: Lily Allen, 'It's Not Me, It's You'. 2009-01-23 [200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6). 
  18. ^ Mikael Wood. It's Not Me, It's You. Billboard. 2009-02-14 [200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19. ^ McCormick, Neil. Lily Allen – It's Not Me, It's You: Pop CD of the week re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22 January 2009 [201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