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布隆迪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隆迪是一個和盧旺達有着緊密聯繫的國家。

布隆迪王國

從口述歷史和考古學的結合可以了解一些布隆迪的起源。從2種傳說來看,這個國家的建立都是和一個名叫Cambarantama有關。 在今布隆迪上第一個可以證實的國家是在16世紀,一個在東部山麓整合的國家。接下來幾個世紀,布隆迪王國不斷擴張,兼併它附近的地區,並且和當時盧旺達競爭。在Ntare IV Rutaganzwa Rugamba統治下,它的疆域達到頂峰。從1796年到1850年,面積擴大了一倍。 布隆迪王國特點是一個有着政治權力和經濟交換相輔的等級分明國家。 歐洲探險家和傳教士在1856年初到達並進行了簡短訪問。他們對於布隆迪王國的組織和古希臘王國進行了比較。直到1899年,布隆迪成為了德屬東非的一部分。與盧旺達王室接受德國的先進相比,布隆迪國王Mwezi IV Gisabo抵制了所有的歐洲影響,他拒絕歐洲服飾以及抵制所有的歐洲傳教士和行政官員。

德國使用武力以及成功的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但是這個並沒有影響國王的權力。最終族人倒向國王的一個女婿Maconco並發動起義。Gisabo最後強迫割讓領土並承認德國的宗主權。

殖民統治

即便外國的統治影響最小,而國王仍然像以前那樣統治,然而由歐洲人帶來的毀滅性疾病,強烈影響和當地的人和動物。1905年發生了一次大饑荒。1914,1923和1944,整個大湖地區的人們都艱難的生活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比利時軍隊征服了該地區。1923年國際聯盟委託比利時管理盧旺達-烏隆地地區。但分開西部王國併入英國管理的坦噶尼喀。比利時人通過間接統治的管理這塊地區,建立圖西人為主的貴族階層。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盧安達-烏隆迪成為聯合國委託比利時管理的託管領地。1948年後,比利時允許政黨競爭。兩個政黨出現了:國家進步聯盟(the Union for National Progress (UPRONA))和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PDC))。前者由圖西王子(Louis Rwagasore)領導的多種族政黨,後者有着比利時政府支持。1961年,緊隨着國家進步聯盟在立法院選舉的勝利,Louis Rwagasore 被暗殺。

-
民族 1929 1933 1937 1945 1967 1987 1993 1997 2000a 2000b 2001年底
圖西族(Tutsi) 22 15 18 28 71 72% 32% 38% 89% 100% 47%
胡圖族(Hutu) 20 6 2 0 18 28% 68% 62% 11% 0% 53%

獨立

布隆迪於1962年7月1日獲得完全獨立。圖西族國王(Mwambutsa IV Bangiriceng)建立君主立憲制。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在獨立後的1965年5月10日,布隆迪舉行了第一次立法會選舉,王室拒絕承認由胡圖族候選人獲得勝利的結果。胡圖族於1965年10月18日以發動一次反對王室的未遂政變作為回應。這個反過來又使胡圖族的政治家和精英遭到殺害。[1]

後種族滅絕發展

1976年讓-巴蒂斯特·巴加扎上校在一場不流血政變中的上台。雖然巴加扎領導的是以圖西族為主的軍事政權,但他鼓勵土地的改革,選舉制度改革和民族和解。1984年巴加扎作為唯一的候選人,當選為國家元首。

內戰

這種少數民族佔高位的不正常社會結構埋下國家不穩定的惡種,並且在1993年10月時到達最高峰。那時剛上任才四個月、布隆迪有史以來第一位胡圖人身份的元首,也是首任民選總統的梅爾希奧·恩達達耶,遭到主要是圖西人控制的軍方暗殺。恩達達雅的死,導致全面性的種族衝突,在這場種族衝突中至少有二十萬的雙方人口遭到屠殺,而當中原來有人口6.5萬的圖西人被屠殺至剩下5000人不到。

戰後

皮耶·恩古龍施沙於2005年8月19日成為第一個後過渡時期總統。並不受限制的連選連任迄今。

參考資料

  1. ^ Lemarchand,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