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拉城門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of 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英文) |
位置 | 德國 |
標準 | 文化:(i)(iii)(iv)(vi) |
登錄年份 | 1986年(第10屆會議) |
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又稱黑城門)位於德國特里爾,為古羅馬時期的城門,是特里爾城市的象徵。尼格拉城門是阿爾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時代城門,1986年與特里爾其他古羅馬遺址及大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名稱
「Porta Nigra」是拉丁語,意思是「黑城門」,這個名稱起源於中世紀,由於城門由灰色的砂岩砌成,經風化變得深色,因而得名。另一個名稱「Porta Martis」意為「戰神之門」,特里爾人也將其簡稱為Porta。「大黑門」和「戰神之門」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12世紀的一部作品Gesta Treverorum中:「特雷維爾人以戰神瑪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城門,他們從這座城門出征作戰;而當他們從戰場上戰敗歸來,也從這座城門入城,黑城門即因悲傷得名」,這部作品認為特里爾是凱爾特族特雷維爾人在公元前2003年建造的,而非古羅馬人。
除了特里爾城北的黑城門,特里爾還有城東的「白城門」(Porta Alba)、城南的「中城門」(Porta Media)和羅馬人橋上的「著名的城門」(Porta Inclyta)。
歷史
尼格拉城門初建於約180年,是凱爾特族特雷維爾人的城市——奧古斯塔·特里沃魯姆(Augusta Treverorum;今德國特里爾)的北城門,當時的古羅馬人喜歡用大塊的立方形磚石建造建築,尼格拉城門中最大的一塊重達6噸。從附近開採的砂岩塊由青銅鋸切割,不用水泥堆積而成,水平的石與石之間用鐵鈎固定。尼格拉城門的建造經歷了2到4年的時間,但並沒有完全完工。比如用於安裝鉸鏈的孔眼已經鑽好,但是城門轉軸仍未處理完畢,使得一直沒能安置上可以移動的城門。
拜占庭的希臘僧侶西蒙(Simeon)在1028年後隱居在尼格拉城門建築中,他在1035年去世後被葬在城門底樓,並被奉為聖人。為了紀念他,特里爾人在尼格拉城門中建造了兩層樓的教堂,如今仍能見到城門上教堂半圓形的後殿。因為教堂只需要一座塔樓,城門的另一座塔樓當時便被拆除了,這一重大的改建至今仍在城門上留下了痕跡。尼格拉城門作為城市北門的作用,被緊挨尼格拉城門東側的西蒙城門替代,西蒙城門比尼格拉城門小,由一座建於1389年的塔樓防禦。直至1804年至1809年城門內的教堂建築被拿破崙下令拆除。
1986年,尼格拉城門和特里爾的其他古羅馬時代文化遺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城市象徵
作為特里爾的城市象徵,尼格拉城門經常出現在德國的郵票上。1940年尼格拉城門第一次出現在納粹德國的郵票上;1947年和1948年又作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標誌先後兩次出現在郵票上;德國聯邦郵政在1984年特里爾建城2000年時,發行了一枚80芬尼的尼格拉城門特種郵票;2002年又發行了一枚尼格拉城門的1歐元普通郵票。
2006年起德國每年發行一枚以各聯邦州為主題的2歐元紀念幣,2017年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紀念幣計劃將以尼格拉城門作為該州的主題。
參考文獻
- Gabriele Clemens, Lukas Clemens: Geschichte der Stadt Trier. München 2007, ISBN 3-4065-5618-3.
- Städtebuch Rheinland-Pfalz und Saarland. Band IV 3. Teilband aus 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 – Im Auftrage der Arbeitsgemeinschaft der historischen Kommissionen und mit Unterstützung des Deutschen Städtetages, des Deutschen Städtebundes und des Deutschen Gemeindetages, hrsg. von Erich Keyser, Stuttgart 1964.
- Wilhelm Hermann: Porta Nigra in Trier an der Mos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