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水管周圍灰質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2月19日) |
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 | |
---|---|
標識字符 | |
拉丁文 | Substantia grisea centralis |
MeSH | D010487 |
NeuroNames | 1584 |
NeuroLex ID | birnlex_973 |
TA98 | A14.1.06.321 |
TA2 | 5909 |
FMA | FMA:83134 |
格雷氏 | p.806 |
《神經解剖學術語》 [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
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簡稱PAG)位於中腦的腹側被蓋區,是聚集在中腦導水管周圍的神經細胞構成的灰質。PAG的已知功能包括對疼痛的下行調控、防衛行為、生殖行為和發聲(Vocalization)功能,此區的細胞會分泌腦啡肽抑制疼痛。
PAG與疼痛
傳遞溫度和疼痛感覺的上行通路,即脊髓丘腦束(spinothalamic tract),也部分通過脊髓中腦束(spinomesencephalic tract)投射到PAG。
對PAG的電刺激立即導致深度止痛。當前對這一現象的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成為「疼痛的門控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根據這一理論,對PAG的刺激激活其中釋放腦啡肽的神經元。這些被激活的神經元使中縫核釋放5-羥色胺(5-HT)。5-HT下行到脊髓后角,對位於脊髓II板層(Laminae II)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產生興奮性作用。這些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被激活後,進而釋放腦啡肽或強啡肽(dynorphin)(兩種內源性阿片樣神經遞質)。這些內源性阿片樣神經遞質與上行的C和A-delta纖維上的mu型阿片受體結合,從而阻斷這些纖維向丘腦的腹後外側核(VPL)傳遞的疼痛信號。這樣,大腦皮質與疼痛相關的部分(例如前扣帶皮層)也無法收到輸入信號。
PAG與防衛行為
實驗發現,電刺激大鼠的PAG的背側部和外側部可使其引入防衛狀態,表現為行動的凍結,跑動,跳躍,心動加速,血壓升高,以及肌肉張力的增加等。相反地,對PAG的腹後外側部的電刺激使大鼠進入一種鬆弛的鎮靜(quiescence)狀態,以及相伴隨的行動(mobility)的增加。
對PAG腹後外側部的損毀顯著降低有條件凍結行為;對PAG背側的損毀可降低先天性的防衛行為,使動物看上去更為「馴服」。
PAG與生殖行為
PAG的神經元收到內啡肽和阿片止痛劑的興奮性作用。這些神經元與下丘腦的腹內側核有聯繫,在雌性動物的求偶行為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PAG與發聲
更多圖片
-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ef ganglionic categories (I to V).
-
中腦下丘層面的橫切面。圖中的Central grey matter即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
-
中腦上丘層面的橫切面。圖中的Central grey stratum即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