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對立漂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語言學中,對立漂移(transphonologization、rephonologization、cheshirization)是一種語音變化,其中作用於特定區別特徵X的對立發生演變,使得對立保存,但變為作用於另一個特徵Y。例如,某種語言中的兩個詞*/sat/ vs. */san/可能在演化中失去了韻尾,轉以元音的性質保留了對立,例如可能演化為/sa/ vs. /sã/

「對立漂移」一詞由安德烈-喬治·奧德里古發明。[1]Hagège & 奧德里古[2]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定義和充分說明;泛歷時音系學的一些追隨者也提到過這一概念。[3][4]

對立漂移在元音上產生的新對立

元音變音

對立漂移的典型例子是元音變音

日耳曼語

在6、7世紀的許多日耳曼語族語言中,發生了這樣一個音變:如果下一個音節含有/i//j/,則後元音前移。一般情況下/i//j/會隨之消失,從而使得元音的前移蘊含了原始的/i//j/。換句話說,以前通過後一個音節/i//j/的有無來表現的對立,現在重新分析為元音前後的對立。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在史前古英語中,有一類名詞的(主格)複數後綴是/i/,而單數則沒有後綴。例如像/muːs/「鼠」的複數是/muːsi/。在元音變音之後,複數的讀音變為[myːsi],長後元音/uː/的前移是複數的次要標誌。之後後綴/i/失落,使得/yː/變為複數的主要特徵,這時的對立形如/muːs/(單數)與/myːs/(複數)。已經消失的/i//yː/的存在留下了痕跡;或者說,以前通過後綴/i/表達的單複數之別,現在通過主元音的前後重新表達。這種區別保留為現代的「mouse」/maʊs/和「mice」/maɪs/,儘管具體細節已經被元音大推移改變。

日耳曼語之外

日耳曼語以外的語言也有類似現象。

  • 瓦努阿圖北部有17種南島語系語言[5]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雙音節的*CVCV失去第二個元音,但同時會改變第一個元音。例如原始大洋洲語*paRi「刺鰩」和*paRu「木槿」在美森語中變為ɛr/ɔr/[6]這導致該地區元音數量大幅增加,從原始的五元音系統(*a *e *i *o *u)增加到7到16個元音。

元音鼻化

補償延長

  • 美國英語中,如riderwriter等詞的t和d發生了閃音化,因而都讀作[ɾ],而非[t][d]。不過這兩個詞之間的對立可以通過(雙)元音的長度來保留:元音接濁音比接清音更長。

一個音在消失之前,可能會引發或阻止其附近的一些音變。例如:

  • 英語單詞night 中的/x/(寫作gh)消失了。在這一過程結束前,它補償延長了元音i,於是這個單詞的元音讀如長元音。
  • 漢志阿拉伯語的直接賓語代詞中,韻尾位置的/h/ ـُه 消失了,因此古典阿拉伯語قالوه/qaː.luːh/「他們說了……」和قالوا/qaː.l/「他們說了」的對立變為元音對立,即قالوه/ɡaː.l/「他們說了……」和قالوا/ɡaː.lu/「他們說了」。

聲調

  • 現代語言的聲調往往源於早期輔音的對立漂移:例如,輔音的清濁對立(如*/pa/ vs. */ba/)變為聲調對立(如*/pa ˥/ vs. */pa ˩/)。
  • 浮動聲調一般是整個音節消失後的殘留。

對立漂移在輔音上產生的新對立

其他例子

  • 拉祜語中,音變會因輔音失落而不發生;[來源請求]
  • 愛沙尼亞語及其他一些烏拉爾語系語言中,格後綴被省略時,改變後的詞根將會蘊含格的存在。

註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