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
宋詩從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雖不如唐詩,但對後世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發展
北宋
北宋初年流行西崑體,宗唐朝李商隱,代表人物有楊億、劉筠、錢惟演,着重對偶,喜用典故,崇尚纖巧及主張妍華。
其後因古文運動影響,歐陽修使詩風變為平易清新,以文為詩,詩風平易流暢。其詩友中,以梅堯臣、蘇舜欽較著名。歐陽修門下,王安石 壯年之詩風豪放雄奇,晚年則閑適平淡。蘇軾詩波瀾壯闊,變化多端,健筆超曠,豪放不羈,為宋詩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蘇軾門下黃庭堅合稱「蘇黃」。
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遠宗唐朝杜甫,喜奇語、尚生硬,講究「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提倡拗體。陳師道與陳與義亦為江西詩派的重要人物。
南宋
楊萬里、范成大和尤袤與陸游齊名;是為「中興四大詩人」,楊萬里詩平易自然,范成大詩則清新樸素,尤袤作品則深受道家影響。陸游壯年多憂國憂時之作,詩風豪宕奔放,晚年退隱田園,詩風閑適恬淡。
一群失意的士大夫因詩集合輯為江湖集,被稱為江湖詩派,有戴復古、劉克莊、劉龍洲、姜夔、方岳與高菊卿等,亦頗有名。當時有反對江西詩派者,如姜夔,其詩頗為清新;又如趙師秀(趙靈秀)、徐照(徐靈暉)、徐璣(徐靈淵)、翁卷(翁靈舒)等永嘉四靈,則喜愛鍛鍊字句,詩徑較狹。此外尚有理學家之詩。
南宋末年有遺民詩,代表人物為謝翱、文天祥、汪元量、鄭思肖等,寫亡國之痛,沉鬱悲壯。
特色
宋詩多散文化,好發議論,點出道理,上者富於理趣,下者生澀枯淡,情韻不足。題材方面,宋詩取材廣泛,但相對唐詩而言,宋詩缺乏邊塞豪雄之作。相對宋詞而言,宋詩則缺少哀艷纏綿之作。
宋詩以意勝,貴深析透闢,美在氣骨。但過於炫耀才學,字字講究來歷,喜歡搬弄典故,失卻雍容渾厚之美,有損意境。宋詩往往求新求奇、求細求透,但缺少天真興致。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着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曆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宋詩議論化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錢鍾書的《談藝錄》第一條即是「詩分唐宋」,「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着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繫。
評價
錢鍾書說:「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這個好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時,有了這個好榜樣,他們也偷起懶來,放縱了模仿和依賴的惰性,那就是他們都在竭力模仿前人。」[1]關於宋詩的評價,自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起就存在着嚴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學史上形成了「尊唐」與「崇宋」兩大派系。大抵唐詩主情致,宋詩重理性,從藝術的角度看,宋詩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樂美,感染力不強,是它的缺點。錢鍾書在《宋詩選注·序》裏評價宋詩說:「宋詩還有個缺陷,愛講道理,發議論;道理往往粗淺。」從文化史的立場上講,宋詩在唐代詩歌格律完備、意象純熟、臻於頂峰的情況下另闢蹊徑,為近世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富有時代意義的榜樣,是它的成功之處。
研究書目
- 錢鍾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
-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 繆鉞《論宋詩》,《宋詩鑒賞辭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 陳植鍔《試論王禹偁與宋初詩風》,《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 葛曉音《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巴蜀書社1984
-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齊魯書社1986
- 內山精也:〈宋代刻書業的發展與宋詩的近世化現象〉。
- 內山精也:〈作為職業的詩人——宋末元初詩壇發生了什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錢鍾書:《宋詩選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