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塞梯—印古什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塞梯-印古什戰爭
後蘇聯國家衝突的一部分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境內的普里戈羅德內區
日期1992年10月30日—11月6日 (1992-10-30 – 1992-11-06)
地點
結果 奧塞梯人獲勝,奧塞梯民兵對普里戈羅德內區印古什人進行種族清洗
參戰方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北奧塞梯民兵和安全部隊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北奧塞梯共和國衛隊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
頓河哥薩克人
Terek Cossacks英語Terek Cossacks[1]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

印古什共和國 印古什人武裝
指揮官與領導者
鮑里斯·葉利欽
Akhsarbek Galazov英語Akhsarbek Galazov
印古什共和國 Beksultan Seynaroyev
傷亡與損失
192 死亡[2]
379 受傷[2]
350 死亡[3]
457 受傷[4]
30,000–60,000 印古什難民[5]
9,000 奧塞梯難民[3]

奧塞梯-印古什戰爭是發生於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普里戈羅德內區東部的一起民族間衝突,此次衝突始於1989年,1992年發展為印古什人奧塞梯人準軍事部隊之間的短暫種族衝突。當時印古什人和奧塞梯人為面積約978平方公里的普里戈羅德內地區爭執不休。衝突隨後迅速升級為大規模騷亂,伴隨着大屠殺、破壞、縱火、武裝抵抗當局、謀殺、劫持人質和其他暴力行為。事後由於大規模暴動、砲擊以及武裝衝突,造成8,000多人受傷,其中583人死亡,其中俄軍軍人27人,650多人受傷。 3000 棟住宅大樓被摧毀或損壞,物質損失超過500億盧布。[6]

衝突的根源

衝突源於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政府的政策,它們利用民族矛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即維持中央統治和權威。俄羅斯帝國沙皇偏愛北高加索地區的奧塞梯人。此外,奧塞梯人是北高加索地區為數不多的對俄羅斯帝國的友好民族之一,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北高加索地區的許多人民都強烈抵制俄羅斯帝國的統治。大多數奧塞梯人與俄羅斯人都信仰東正教(少數奧塞梯人是遜尼派穆斯林),而北高加索其他民族大多數是穆斯林[7] 。在俄國內戰(1918-1921年)期間,奧塞梯人因支持白軍而受到懲罰,並被驅逐出北高加索。後來俄羅斯蘇維埃還將普里戈羅德內地區送給印古什人,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們在衝突期間支持俄羅斯蘇維埃。1924年,印古什自治州成立,領土範圍涵蓋普里戈羅德內地區。1934年,印古什自治州車臣自治州合併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立,其首都位於格羅茲尼。普里戈羅德內地區仍屬於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印古什人車臣人被指控與納粹德國勾結,結果在約瑟夫·斯大林的命令下,不少印古什人和車臣人被驅逐到中亞西伯利亞。普里戈羅德內地區併入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許多奧塞梯人在此定居。[8]

一張顯示當時北高加索邊界爭議的地圖

1957年,印古什人和車臣人獲准返回他們的故土,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得以恢復,而此時普里戈羅德尼地區已成為北奧塞梯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史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三個地區-瑙爾斯基、謝爾科夫斯基和卡爾加林斯基併入車臣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蘇聯當局試圖阻止印古什人返回其在普里戈羅德尼地區的故土;然而印古什人依然返回故土,並且從奧塞梯人手中買回房屋後在該地區重新定居。 [8]1973年至1980年間,印古什人在格羅茲尼舉行各種抗議和集會,他們要求普里戈羅德內地區與印古什地區重新統一。

1991年4月26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受壓迫人民復興的法律》,其中規定了要恢復印古什原有的領土。[9]

1991年11月,根據北奧塞梯最高委員會的決定,成立了共和國衛隊和民兵。[9]

1991年底,印古什人開始要求歸還1944年被驅逐後被劃歸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普里戈羅德內區和弗拉季高加索右岸部分的領土。[9]

1991年期間至1992年10月為止,衝突地區發生了許多明顯具有挑釁性的暴力行為:奧塞梯人和印古什人被謀殺、印古什人房屋爆炸。雙方都在該地區囤積了武器。[9]

1992年6月4日,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印古什共和國成立法》,但沒有界定該共和國的邊界,導致該地區領土爭端加劇。[9]

武裝衝突

蘇聯解體前,儘管有1,500名蘇聯內務部隊進駐,但在捷列克河以東的普里戈羅德內區,民族間的暴力事件依然頻發。

1992年10月24日,在印古什首都納茲蘭,印古什三個區議會和北奧塞梯普里戈羅德內區代表小組舉行聯席會議,「表達了印古什人民的意願,並為了保護他們的親屬居住在北奧塞梯的印古什人,決定將志願者聯合起來組成自衛部隊,並在印古什人居住的北奧塞梯普里戈羅德內地區的所有定居點組織他們的任務。決議將各支隊的領導權委託給印古什三個地區的內務部門;為了確保安全,居住在普里戈羅德內地區的志工和印古什人被允許使用個人槍支和其他武器」。

作為回應,北奧塞梯武裝部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解除印古什軍隊的武裝並解除對所有人口稠密地區的封鎖,並威脅否則將動用共和國衛隊和民兵部隊開展軍事行動。

1992年10月26日,經過一系列討論,俄羅斯武裝部隊主席團提議成立一個由奧塞梯和印古什代表參加的混合委員會,起草一份有關有爭議的印古什-奧塞梯問題的決議草案。

1992年10月30日晚上,大規模衝突爆發並持續了一周。首先被殺的人分別是奧塞梯和印古什民兵(因為他們都有武器)。當印古什民兵在北奧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郊區與奧塞梯人作戰時,北奧塞梯其他地方的印古什人被驅逐。俄羅斯特別用途機動單位也介入戰鬥,有時還幫着奧塞梯人攻擊印古什人。

1992年10月31日,印古什民兵與北奧塞梯安全部隊和俄羅斯內政部和陸軍部隊支持的準軍事部隊在北奧塞梯普里戈羅德尼區又爆發武裝衝突。儘管俄羅斯軍隊也會干預奧塞梯警察和共和衛隊的一些暴力行為,但俄羅斯維和部隊實際上是站在奧塞梯人這一邊的,[8]成千上萬的房屋被摧毀,其中大部分都是印古什人的家園。根據俄羅斯聯邦檢察院的數據,雙方共有1000多名人質被劫持,截至1996年,仍有大約260人下落不明,其中大部分是印古什人。在衝突的前六天,有近500人喪生。劫持人質、槍擊等狀況至少持續到1996年。 [10]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於1992年11月2日頒佈法令,表示普里戈羅德內仍是北奧塞梯的一部分。

2002年10月11日,北奧塞梯共和國總統亞歷山大·扎索霍夫和印古什共和國總統穆拉特·齊亞濟科夫簽署了《發展合作與睦鄰關係協定》。

參考文獻

  1. ^ The Localized Geopolitics of Displacement and Return in Eastern Prigorodnyy Rayon, North Ossetia (PDF). colorado.edu. [19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3 September 2015). 
  2. ^ 2.0 2.1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хроника событий. Inca Group "War and Peace". November 8, 2008 [June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0, 2011) (俄語). 
  3. ^ 3.0 3.1 Russia: The Ingush–Ossetian Conflict in the Prigorodnyi Region (Paperback) by Human Rights Watch Helsinki Human Rights Watch (April 1996) ISBN 1-56432-165-7
  4. ^ Prague Watchdog Report, published July 28, 2006
  5. ^ The Secret History of Beslan. [2017-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2). 
  6. ^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022-11-06 [2024-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俄語). 
  7. ^ Wixman.
  8. ^ 8.0 8.1 8.2 A. Dzadziev.
  9. ^ 9.0 9.1 9.2 9.3 9.4 Новости, Р. И. А. Осетино‑ингуш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хроника событий.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081107T1757 [2024-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俄語). 
  10. ^ Russia. [2019-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