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再旦
相傳中國西周時期,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近代普遍認為「天再旦」實際上是指在日出前後發生的日蝕,多數學者並將其發生日期繫於西元前899年4月21日。相關記載成為西周年代學研究中釐定懿王元年對應西曆年份之重要基礎,是中國大陸「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推定西周王年的七個支點之一。與此同時,這一說法亦受到部分學者挑戰。
史籍記載
有關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之記載僅見於古籍《竹書紀年》,主要有[1]:55、253[2]:48—50: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懿王元年,天再啟[註 2]。
〔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于鄭。
——今本《竹書紀年》
「天再旦」,即「天亮兩次」之罕見天文現象;「鄭」,地名,約位於今中國大陸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原華縣)或寶雞市鳳翔區(原鳳翔縣),西周都城(約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註 3][3]:24。
後世考證
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之始公認只能上溯至司馬遷《史記》中所載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3]:1。天象對於確定歷史年代有重要作用,而「天再旦」作為確定周懿王元年對應西曆年份之重要天文基點[5]:42,是西周年代學研究的一條重要線索[2]:48。此外,由於相關紀錄絕無僅有,基本沒有偽造動機,若能以現代科學作合理解釋,則正能夠「印證」其真實性[6]:35。
1944年,中國學者劉朝陽首次指出,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之記載實際上是一次日全蝕或日環蝕紀錄——日全蝕或日環蝕發生時,可以使天空瞬間「驟然黑暗」,如黑夜之再臨,而日蝕結束之後光明恢復,「悅如再旦」——並依據西奧多·馮·奧波撒《日月蝕典》推算其發生日期合西元前926年3月21日[7]:94—106。1952年,董作賓認為「天再旦」為一日全蝕現象,指出其蝕甚應在日出以後,並依據《日月蝕典》推算是次日蝕發生於前966年5月12日[8]:695、697、725;1975年,韓國學者方善柱進一步糾正董作賓的說法,指出其推算結果之日蝕實遠離中國而不能成立,並認為是次日蝕應為發生於前899年4月21日之日環蝕[9]:15—16;1988年,美國學者彭瓞鈞等人以電腦對是次日蝕之天文條件進行理論分析及計算,指出在特定條件下,日蝕過程中天光的突然變化會導致「天再旦」之感覺,為實地觀測試驗提供了依據[10][11]:87;美國學者李察·史蒂芬森則從天文計算及物理現象兩方面反對彭瓞鈞的說法,認為「天再旦」並非發生於前899年[12]。除此之外,還有葛真參酌西周青銅器銘文推定是次日蝕發生於前925年或前899年[13]:84、張培瑜等人經系統性計算日蝕推定有前925年、前899年、前919年或前903年等幾個可能[5]:42[14]:380,以及美國學者倪德衛、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推定發生於前903年等說法,甚至有趙光賢[15]等人否定「天再旦」為日蝕現象[2]:50—51[6]:35—40。
1996年,中國大陸年代學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展開,其中為推定西周王年建立了七個支點,而「天再旦於鄭」即成為用以確定懿王元年對應西曆年份之材料[3]:24—26。1997年3月9日亞洲地區發生日全蝕,其中在中國大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恰好發生於日出前後,成為實際觀測日蝕影響並驗證「天再旦」理論之良機。為此,劉次沅及周曉陸等學者在新疆北部組織了群體觀測,觀察到「日出前天日已明,此時日全蝕發生,天色轉黑;幾分鐘後,全蝕結束,天色再次放明」的現象,與理論計算結果相符[3]:25[16]:34—35;「夏商周斷代工程」還對前1000年至前840年間所有日蝕進行計算,確認是次日蝕為唯一可以在該時間段之內於鄭地造成「天再旦」現象的日蝕[註 5][3]:24—25[18]:1142—1145,並引用青銅器師虎簋之銘文作前899年為懿王元年之旁證[註 6][3]:25—26。「夏商周斷代工程」遂以其為七個支點之一,推算出西周列王年表,「天再旦」發生時間之確認更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誌性成果」[註 7][3]:83。
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簡本》出版以後,仍然有對於「天再旦」現象與懿王元年關聯的質疑[註 8]。而近年來,隨大量西周青銅器新材料出土,以往金文曆譜推算結果受到挑戰。2014年,朱鳳瀚就以㽙簋之銘文為依據[註 9],認為應「衝破懿王元年為前899〔年〕之設置」,並將懿王元年定於前907年[21]:11—14。對此,夏含夷則引用其與倪德衛提出的周王「雙元年」說,認為不一定需要推翻此一支點[22]:143—148;張聞玉等人認為「雙元年」說不可取,將懿王元年定於前916年,並引用其前說,主張《竹書紀年》中有關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之記載將「十八」二字誤合為「元」,故其發生實在懿王十八年而非元年[23]:122—124;王學軍則從語意辨析出發,認為「天再旦於鄭」的原始含義與日蝕無關,而是周懿王繼周共王之後第二次在鄭地宮殿交接王位的象徵性說法[24]。
註釋
- ^ 《汲冢紀年書》、《汲冢紀年》,皆即《竹書紀年》。
- ^ 「啟」,一說為避唐睿宗李旦諱而改之。
- ^ 「鄭」或作「南鄭」、「西鄭」,歷來多認為位於華縣,近年來隨考古學研究進展,亦有認為該地位於鳳翔之說法出現[2]:51—53。
- ^ 圖中右上角標註的「-0898」是天文計年,相當於前899年。
- ^ 劉次沅後來表示,「天再旦」現象在同一地點出現的概率是「千年一遇」[17]:73。
- ^ 師虎簋過往多公認為懿王時器,其銘文中有「唯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一句,經過推算,與前899年相應時間點之月相相合。
- ^ 不過,由於2000年出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簡本》中未提及過往國外學術成果,美國學者夏含夷曾舉「天再旦」為例,指出其「缺乏一定的學術道德」。對此,李學勤表示《簡本》篇幅有限,不足以羅列前人研究,張培瑜則承認對「天再旦」的報導有不妥當之處[19]:139。
- ^ 例如道格拉斯·基南就認為包含「天再旦」在內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天文學斷代工作有待商榷[20],對此劉次沅特別撰文回應[17]:71。
- ^ 㽙簋之銘文中有「唯十年正月初吉甲寅」及「今朕不顯考龏(共)王既命女(汝)更乃且考事」等句,可知為懿王時器,並證明懿王在位年數必不少於十年,使「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懿王在位八年之結論遭到動搖。
參考資料
- ^ 方詩銘; 王修齡.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7532541916.
- ^ 2.0 2.1 2.2 2.3 劉次沅; 周曉陸.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99, 18 (1): 48—5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 (編).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0. ISBN 7506241382.
- ^ Besselian Elements - Annular Solar Eclipse of -898 April 21. NASA Eclipse Web Site. NASA.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英語).
- ^ 5.0 5.1 張培瑜. 《西周天象和年代问题》. 陝西歷史博物館 (編). 《第二次西周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 西安: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2—55. ISBN 7541948101.
- ^ 6.0 6.1 劉次沅. 《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6. ISBN 7506281384.
- ^ 劉朝陽. 《殷末周初日月食初考》. 《中國文化研究彙刊》. 1944, 4 (上): 85—120.
- ^ 董作賓. 《西周年曆譜》 (PDF).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52, 23 (下): 681—760 [2023-04-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3).
- ^ 方善柱. 《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 《大陸雜誌》. 1975, 51 (1): 15—23.
- ^ Pang, Kevin D.; Yau, Kevin; Chou, Hung-hsiang; Wolff, Robert. Computer analysis of some ancient Chinese sunrise eclipse records to determine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Vistas in Astronomy. 1988, 31: 833—847. doi:10.1016/0083-6656(88)90317-0 (英語).
- ^ 張培瑜. 《天再旦与日食》. 《地球物理學進展》. 1998, 13 (1): 84—100.
- ^ Stevenson, F. Richard. A Re-investigation of the 'Double Dawn' Event Recorded in the Bamboo Annal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2, 33 (2): 91—98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英語).
- ^ 葛真. 《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 《貴州工學院學報》. 1980, (2): 81—100.
- ^ 張培瑜; 徐振韜; 盧央. 《中国早期的日食记录和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日食表》.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 (2): 371—409.
- ^ 趙光賢. 《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为日食说质疑》. 《人文雜誌》. 1993, (4): 92—93.
- ^ 劉次沅. 《“天再旦”与西周年代》. 《科學》. 1999, 51 (6): 33—35.
- ^ 17.0 17.1 劉次沅. 《天再旦日食的根据与计算——对Keenan质疑的注释》. 《陝西天文臺臺刊》. 2016, 25 (1): 70—73. doi:10.13875/j.issn.1674-0637.2002.01.011.
- ^ 劉次沅; 李建科; 周曉陸. 《“天再旦”研究》. 《中國科學(A輯)》. 1999, 29 (12): 1141—1147.
- ^ 陳寧. 《毀譽參半的文化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回顧與評述》 (PDF).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3, 13 (4): 681—760 [2023-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2-05).
- ^ Keenan, Douglas J. Astro-Historiographic Chronologies of Early China are Unfounded (PDF). East Asian History. 2002, 23: 61—68 [2023-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5) (英語).
- ^ 朱鳳瀚. 《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 (PDF).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4, (6): 11—24 [2023-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5).
- ^ 夏含夷. 《由〈㽙簋〉铭文看“天再旦于郑”》. 《歷史研究》. 2016, (1): 140—148.
- ^ 張聞玉; 江少華. 《从〈畯簋〉历日探讨西周年代》.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34 (3): 116—124.
- ^ 王學軍. 《“天再旦于郑”的原始语境解读及其意义变迁》.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5, (31): 78—83. 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15.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