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
漢語拼音:Dàcháidàn Xíngzhèngqū
行政管理區(行政區)
大柴旦汽車站
大柴旦汽車站
大柴旦行政區在青海省的地理位置
大柴旦行政區在青海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經緯度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建置時間1992年
駐地柴旦鎮
鄉級行政區
2
政府
 • 類型行委
 • 現任工委書記婁海龍
 • 現任行委主任孫剛
面積
 • 總計2.1 平方公里(0.8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1.63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816200
電話區號+86 (0)977
車輛號牌青H
行政區劃代碼63 28 57
本地生產總值¥29.9億
網站大柴旦行政委員會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蒙古語ᠶᠡᠬᠡᠴᠠᠢᠳᠠᠮ ᠤᠨ ᠵᠠᠰᠠᠭ ᠵᠠᠬᠢᠷᠭᠠᠨ ᠤ ᠵᠥᠪᠯᠡᠯ藏語ཚྭ་འདམ་ཆེ་བའི་ སྲིད་འཛིན་ཨུ་ཡོན་ལྷན་ཁ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區,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是中國重要的礦業基地之一。大柴旦以大柴旦湖為名,蒙古語伊克柴達木淖爾蒙古語ᠶᠡᠬᠡ
ᠴᠠᠢᠳᠠᠮ
ᠨᠠᠭᠤᠷ
西里爾字母их цайдам нуур,意為「大鹽湖」。大柴旦東與德令哈市毗鄰,西與茫崖市相連,南隔察爾汗鹽湖格爾木市相望,北與甘肅省接壤,面積2.1萬平方公里,下轄柴旦鎮錫鐵山鎮,總人口約2萬人。大柴旦行政區的政府機關稱為大柴旦行政委員會,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1],與中共大柴旦工作委員會合署辦公。

自然地理

大柴旦地區海拔較高,行政委員會駐地柴旦鎮海拔3173米,氣候終年多風少雨,年平均降水量為83.5毫米,無霜期為108天,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屬高原沙漠氣候。大柴旦地區的河流均為內流河,湖泊多為鹽湖,水源以周邊山地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為主要補給來源。區內多雅丹地貌溫泉

大柴旦地區礦產豐富,重晶石煤礦蘊藏量大,另外在其鹽湖中還富含芒硝食鹽。其礦產保有儲量潛在總價值估計為57560億元人民幣,約佔青海省的三分之一。

歷史沿革

  • 隋唐時期,為吐谷渾、吐蕃轄區
  • 元明清時期,為蒙古族左翼和碩特部北左旗駐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隸屬青海省都蘭縣
  • 1956年,設柴達木工作委員會、行政委員會,駐大柴旦
  • 1958年,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遷至大柴旦
  • 1959年,設市,成為當時柴達木盆地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 1964年,撤市設鎮
  • 1992年,成立中共大柴旦工作委員會、大柴旦行政委員會,為海西州委、州政府的縣級派出機構。[2]

行政區劃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下轄2個[3]

柴旦鎮錫鐵山鎮

人口

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為16287人。[4]

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為1367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726人,增長52.83%,年平均增長率為4.33%。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4人減少了0.4人。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35.64上升為229.58,上升了93.94個百分點。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佔8.54%;15—64歲佔90.54%;65歲及以上的佔0.9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9.4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7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23個百分點。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0893人,占常住人口的79.6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778人,占常住人口的20.32%。其中:回族924人,佔6.76%;哈薩克族457人,佔3.34%;蒙古族419人,佔3.06%;藏族395人,佔2.89%;土族203人,佔1.49%;撒拉族150人,佔1.1%;其他民族230人,佔1.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216人,增長了41.89%;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10人,增長了119.08%。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了6.14個百分點。

全區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14人,文盲率為4.1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持平,文盲率下降1.64個百分點。

全區常住人口分佈:柴旦鎮9750人,錫鐵山鎮3921人。柴旦鎮常住人口中,鎮區人口4755人,農牧區人口893人(其中馬海公司147人,柴旦村及馬海村746人),周邊礦山企業及公路施工人數4102人。 錫鐵山鎮常住人口中,鎮區人口3405人,周邊地區人數516人。

經濟

該地原為蒙古族哈薩克族牧場,後隨着採礦業的發展,漢族成為當地的優勢人口。當地經濟以礦業為支柱,鉛、鋅、岩金、重晶石、伴生銀、伴生鉻等7種礦產位居全省之首;湖鹽、芒硝、溴、鋰、鉻等多種礦產也位居全省前列。優勢礦種為鉛、鋅、岩金、硼、鋰、煤。潛在優勢礦種為鉀鹽、鎂鹽、重晶石、芒硝、溴等。這些礦產探明資源量保有儲量潛在經濟價值達57560億元,分別占省、州礦產潛在經濟價值總量的26%和38.37%。主要礦山均控制在西部礦業手中。2007年人均GDP達100419元人民幣(約合13740美元)。近年來發展迅速,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9億元,增長11.4%;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9.7億元,增長11.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3億元,增長17.1%;完成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8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億元,增長7.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2元,增長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5元,增長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增長10.2%。[2]

參考文獻

  1. ^ 大柴旦行政区.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 2008-05-13 [201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6). 
  2. ^ 2.0 2.1 柴旦概况. 大柴旦行政委員會.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3. ^ 2023年大柴旦行政委员会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4. ^ 中國: 青海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