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也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4月18日) |
此條目可參照阿拉伯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4月18日) |
大也門 (Arabic: اليمن الكبرى, romanized: Al-Yaman al-Kubrā) ,是描述歷史上南阿拉伯地區的一個地理術語。包括了現在也門共和國的全部領土和沙特阿拉伯的亞西爾地區、納季蘭地區、吉贊地區,紅海上鄰近的島嶼,帖哈麥臨近的地區以及阿曼蘇丹國的佐法爾省。
亞西爾、納季蘭、吉贊在1934年的沙特-也門戰爭之前都是屬於也門的領土。佐法爾則是卡迪里蘇丹國一部分。
大也門也是一種描述將這些地區統一在一個國家下的收復失地主義理想的政治術語。這些宣稱基於歷史上的Bilad al-Yaman(阿拉伯半島南方的土地)觀念,同時存在於13世紀到15世紀的拉蘇里王朝和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初的宰德派國家也擁有了大也門的大部分土地。
20世紀初,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北也門)的國王、伊瑪目葉海亞·穆罕默德·哈米德丁嘗試着實現這一雄心,但最終只鞏固住了他在上也門、下也門、馬里布、下帖哈麥的統治。在1926年的意大利-也門條約中,他表達了對亞丁殖民地和亞丁保護國的宣稱。但是他被迫承認了沙特對亞西爾的控制,也沒能把英國勢力從亞丁內陸和哈德拉毛驅逐出去。英國對亞丁的宗主權同樣受到了其繼承人艾哈邁德·本·葉海亞的挑戰,葉海亞不承認英國對南阿拉伯的宗主權並且決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大也門。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沿着Violet線(1913年英國和奧斯曼為了把也門和亞丁保護地分開而劃定的分界線[1]),也門捲入到一系列的邊境摩擦。
1967年亞丁保護國和南阿拉伯聯邦、南阿拉伯保護國從英國獨立,統一成為獨立的南也門人民共和國,並在1990年和北也門統一為也門共和國,這是兩個世紀以來大也門的大部分領土第一次被同一個政治實體統治,但是南方運動從1994年開始重新追求南也門的分離。
參見
參考資料
- ^ Ungoverned Territories: Understanding and Reducing Terrorism Risks. [202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