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培拉號重巡洋艦 (CA-70)
歷史 | |
---|---|
美國海軍 | |
船名 | 坎培拉號 |
艦名出處 | 澳大利亞海軍坎培拉號重巡洋艦 (DD33) |
下訂日 | 1940年7月1日 |
建造方 | 福爾河造船廠 |
鋪設龍骨 | 1941年9月3日 |
下水日期 | 1943年4月19日 |
入役日期 | 1943年10月14日 |
退役日期 | 1947年3月7日 |
再服役日 | 1956年6月15日 |
退役日期 | 1970年2月2日 |
重新歸類 |
CAG-2:1952年1月4日 CA-70:1968年5月1日 |
除籍日 | 1978年7月31日 |
結局 | 1980年7月31日出售拆除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CA-70) 波士頓級飛彈巡洋艦(CAG-2) |
排水量 | 13,600 tons |
船長 | 673英尺5英寸(205.26米) |
型寬 | 70英尺10英寸(21.59米) |
吃水 | 20英尺6英寸(6.25米) |
動力來源 | 蒸汽渦輪機,4 × 615-psi 鍋爐 |
船速 | 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 |
乘員 | 1,142 官兵 |
武器裝備 |
As CA-70: 9 × 8吋/55 炮 (203 mm) 12 × 5"/38 炮 (127 mm) As CAG-2: 6 × 8"/55 炮, 10 × 5"/38 炮, 12 × 3"/50 炮 (76 mm), 2 × 雙導軌㹴犬艦對空飛彈發射器 |
坎培拉號重巡洋艦(USS Canberra CA-70 / CAG-2)是美國海軍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的第三艘以及後來的波士頓級飛彈巡洋艦的第二艘。坎培拉號原先名為匹茲堡號,後來為了紀念在薩沃島戰役中沉沒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坎培拉號重巡洋艦而更名。坎培拉號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以外國軍艦和城市命名的軍艦。
坎培拉號於1943年入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活動。1944年10月在台灣空戰中被魚雷擊中,被迫返回美國維修。戰後,坎培拉號被改裝成美國海軍第二艘導彈巡洋艦。1962年,坎培拉號參加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海上封鎖行動。1965年至1969年,堪培號被布署到越南戰爭戰場。
坎培拉號1970年退役,1980年拆除。其推進器被收藏在洛杉磯海事博物館,船鐘則被捐獻給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
建造
1941年9月3日,匹茲堡號在馬薩諸塞州昆西的伯利恆鋼鐵公司福爾河造船廠開工。建造期間,為紀念在薩沃島戰役中表現英勇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坎培拉號重巡洋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希望能以同名來命名美國軍艦。匹茲堡號被選中並更名為坎培拉號[1]。1943年4月19日,坎培拉號在澳大利亞駐美國大使歐文·狄克森的妻子艾麗斯·狄克森夫人的主持下下水,是美國唯一一艘以外國軍艦或城市命名的軍艦[2]。1943年10月14日,坎培拉號入役。作為回報,澳大利亞政府將一艘新的部落級驅逐艦命名為巴丹號,以此紀念美軍在巴丹戰役中的表現。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4年1月[3],在諾曼·斯科特號驅逐艦的護衛下,坎培拉號離開波士頓,經聖迭戈前往珍珠港,加入第58特遣艦隊[3]。2月底,坎培拉號在埃內韋塔克戰役中提供了炮火支援[3][4]。3月和4月間,坎培拉號加入約克敦號航空母艦特遣隊,並在3月31日至4月1日空襲帕勞群島、雅浦島和沃萊艾環礁的行動提供支援[3]。4月13日,坎培拉號為荷蘭迪亞和瓦克德島的兩棲登陸戰提供護衛[3]。4月29日至5月1日,坎培拉號加入企業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對特魯克群島的空襲行動,並被單獨派遣去轟擊位於薩塔萬環礁的日軍航空基地[3]。5月,坎培拉號參加了對南鳥島和威克島的襲擊。6月,又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和帕勞群島戰役[3]。作為這場戰役的一部分,坎培拉號還參加了菲律賓海戰役並襲擊了小笠原群島上的日軍機場[3]。8月和9月間,坎培拉號參加了對帕勞和菲律賓襲擊行動,並為莫羅泰戰役提供支援[3]。
10月初,坎培拉加入第38特遣隊,為登陸萊特島進行備戰[3]。10月13日,日軍飛機空投的魚雷擊中坎培拉號[3][4],爆炸造成23人死亡,機爐艙被毀,艦艇失去動力[3]。威奇托號重巡洋艦將坎培拉號拖到與芒西號拖船的匯合點,由後者接管拖船任務[5]。經過一周的行進,芒西號與軍艦管理局租借的一艘拖船匯合[5]。又經過一周,兩艘拖船將坎培拉號帶到阿賈克斯號修理船所在地[5]。經過暫時修理後,坎培拉號自行回到波士頓海軍工廠[3]。1945年2月至10月,坎培拉號一直在船廠進行修理[4]。戰爭結束前,坎培拉號被布署到美國西海岸。[3]
波士頓級改裝
1947年3月7日,坎培拉號退役,停泊在華盛頓州布雷默頓的普吉特海灣海軍造船廠和中級維修設施內[4]。1952年1月4日,坎培拉號及其姊妹艦波士頓號重巡洋艦被拖往新澤西州卡姆登的紐約造船公司,接受改裝,成為波士頓級導彈巡洋艦[3][4],軍艦舷號也更換為CAG-2,成為美國海軍第一批次服役的飛彈重巡洋艦。整個改裝工程於1956年6月結束。
1956年的飛彈化改裝細節是將艦艉一座八吋主砲及五吋副炮拆除,更換為RIM-2飛彈發射器,部分艦體上層結構因應增設發射器後所需的火控照明雷達改裝;美軍判斷如果這個改裝成果良好,將會在下一階段拆除前段A、B炮位主炮換裝飛彈發射器;不過在1964年梗犬飛彈的技術已經過時,沒有追加改造價值,坎培拉號因此沒有遂行更進一步的飛彈化改裝。
改裝後
1956年6月15日,坎培拉號重新服役,母港為弗吉尼亞州諾福克[3]。1957年3月14日,坎培拉號運送美國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前往百慕達與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會見[3]。在完成7月和8月的訓練後,坎培拉號被派往地中海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舉行的海上軍演[3]。
1962年,坎培拉號被指派參加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海軍封鎖行動[6]。在越南戰爭期間,坎培拉號被五次派往越南[7]。
1968年5月1日,由於其導彈發射井已經過時棄用,8英寸口徑艦炮又成為主要火力,坎培拉號被重新歸為巡洋艦[7]。
退役
1970年2月2日,坎培拉號退役,1980年7月被拆除。其推進器被收藏在洛杉磯海事博物館[8]。2001年9月10日在紀念《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簽署五十周年的慶典上,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和澳大利亞總理約翰·霍華德出席了船鐘的交接儀式。目前,船鐘被收藏在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9]。
腳註
- ^ Cassells, The Capital Ships, pp. 45, 129
- ^ Cassells, The Capital Ships, p. 45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Canberra, i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 ^ 4.0 4.1 4.2 4.3 4.4 Clark, The Fighting Canberras, p. 12
- ^ 5.0 5.1 5.2 Bartholomew & Milwee 2009,第163頁.
- ^ Mellefont, Two ships called Canberra, p. 6
- ^ 7.0 7.1 Clark, The Fighting Canberras, p. 13
- ^ Clark, The Fighting Canberras, p. 15
- ^ Mellefont, Two ships called Canberra, p. 7
參考
- Bartholomew, Charles A., Captain USN; Milwee, William I., Jr., Commander USN (Ret). Mud, Muscle, And Miracles—Marine Salv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 (PDF).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2009. ISBN 978-0-945274-60-5. LCCN 200901466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5-17).
- Cassells, Vic. The Destroyers: their battles and their badges. East Roseville, NSW: Simon & Schuster. 2000. ISBN 0-7318-0893-2. OCLC 46829686.
- Clark, Robin. The Fighting Canberras. Canberra Historical Journal. March 2001: 9–16.
- Canberr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avy Department, 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 October 2013).
- Mellefont, Jeffrey. Two ships called Canberra. Signals (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June 2008, (8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