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護國城隍廟
基隆護國城隍廟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7號 |
主神 | 護國城隍 |
例祭 | |
遺產指定 | 良好 |
建築詳情 | |
本殿構造 | 硬山式 |
建立時間 | 大清嘉慶廿三年(1818年) |
基隆護國城隍廟,簡稱基隆城隍廟,為一主奉基隆廳城隍的城隍廟,與奠濟宮、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此外該廟還奉祀西秦王爺、城隍夫人、城隍公子、文武判官、陰陽司、諸司、日夜遊巡、范謝將軍、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等[1]。
沿革
基隆護國城隍廟的創建年代,舊說是在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舉人江呈輝、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地建廟而建[1][3]。另有說法是嘉慶廿三年(1818年)建廟,光緒十三年(1887年)是張尚廉等人捐地擴建[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遭到轟炸,當時信徒背着城隍神像逃難,但廟宇幸未被戰禍波及,讓信眾深信是神明靈驗保佑[1]。但廟宇建築仍多少有些毀損,戰後於民國35年(1946年)經黃龜理監製、設計,重新整修正殿、後殿[2]。而後在民國38年(1949年)重建後殿,並安座城隍夫人等城隍眷屬與武英殿的西秦王爺[2]。
祭祀
城隍廟正殿供奉城隍,兩側奉祀文武判官、八司、六將與七爺八爺,後殿奉祀城隍夫人與城隍公子,而在二樓武英殿則供奉有西秦王爺(配祀馮丞相、李元帥)與基隆聚樂社[註 1]的先人[1][2]。相傳該廟奉祀的城隍爺為曾任基隆廳通判的包容,因生前為官清正,積勞成疾卒於任內,死後遂成為城隍,並被稱為「護國城隍」[4][3][5]:200。《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中稱包容是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陞署基隆同知,光緒二十年(1894年)於任內去世[5]:200,但是《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中列出的歷任基隆廳的長官(臺北府分防通判、臺北府撫民理番同知)名單中並未有包容的名字[6]:69、102。
該廟所供奉的西秦王爺為北管福祿派的樂神,在雞籠中元祭之中,迎斗燈或放水燈的隊伍都得經過城隍廟祭拜西秦王爺[1]。
戰後城隍廟的祭典曾在民國41年(1952年)改在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到了民國65年(1976年)才恢復原本的八月十六日[3]。
-
牛將軍、日巡察、枷將軍
-
馬將軍、鎖將軍、夜巡察
-
陰陽司、延壽司、獎善司、速報司
-
福德司、增祿司、罰惡司、糾察司
-
城隍夫人、公子
-
西秦王爺
-
馮丞相
-
李元帥
-
聚樂社先賢
建築佈局
基隆護國城隍廟由前到後依序是山川殿(三川殿)、正殿、後殿,而後殿為兩層樓建築[2]。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韓國棟 總編輯 (編). 《走讀台灣:基隆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10-12: 頁16-18、243-245. ISBN 978-986-6573-19-4.
- ^ 2.0 2.1 2.2 2.3 2.4 2.5 2.6 余宥嫺. 〈藝起探訪「基隆護國城隍廟」〉 (PDF). 《美育》. 2016-01, (209): 60-69 [2020-12-12]. ISSN 1021-455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10).
- ^ 3.0 3.1 3.2 黃伯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6-02: 168-171頁. ISBN 986-7630-71-8.
- ^ 城隍廟. 基隆市仁愛區公所.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1).
- ^ 5.0 5.1 黃典權、林文龍、莊永明、李國俊、邱正略.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06-30. ISBN 957-02-1702-2.
- ^ 劉寧顏(總纂)、鄭喜夫.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文職表篇、武職表篇)‧第一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06-30. ISBN 957-00-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