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艾德溫·巴克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德溫·巴克利
Edwin Barclay
第18任利比里亞總統
任期
1930年12月3日—1944年1月3日
副總統小占士·斯基夫林·史密夫英語James Skivring Smith Jr.
前任查理斯·鄧巴·伯恩吉斯·京
繼任威廉·杜伯曼
個人資料
出生1882年1月5日
 利比里亞
逝世1955年11月6日(1955歲—11—06)(73歲)
 利比里亞哈貝爾
政黨真輝格黨
專業政治家

艾德溫·占士·巴克利(英語:Edwin James Barclay;1882年1月5日—1955年11月6日)是一名利比里亞政治人物,祖籍英屬巴巴多斯,是前總統亞瑟·巴克利之侄,1930年至1944年期間擔任利比里亞第18任總統

早年生涯

艾德溫·巴克利祖籍英屬向風群島巴巴多斯橋鎮,其祖父安東尼·巴克利是巴巴多斯殖民協會的會長[1],1865年從巴巴多斯移民到利比里亞[2],其生父恩斯特·巴克利曾擔任利比里亞國務卿,而在1904年至1912年間擔任該國總統的亞瑟·巴克利則是艾德溫·巴克利的叔父[3]:33。巴克利早年在利比里亞學院就讀,他天資聰穎,曾為利比里亞愛國歌曲《永遠的孤星》(The Lone Star Forever)提供了編曲[3][4]。巴克利成年後從政,1920年至1930年,查理斯·鄧巴·伯恩吉斯·京總統在任期間,由他擔任利比里亞國務卿[5]

出任總統

1930年,查理斯·京總統及其副手亞倫·揚西英語Allen Yancy因被國際聯盟指控透過奴隸獲利而被迫辭職[6],艾德溫·巴克利隨即接任總統,並在1931年大選中擊敗了人民黨的湯馬士·霍拿,鞏固了自己的地位[7]

艾德溫就任後,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在利比里亞的影響力,後者認為利比里亞政府缺乏管理國家的能力,曾提議將該國納入委任統治,1932年5月22日,國際聯盟決定將利比里亞全境分為三個區域,國聯派出專員負責管理,而美國則控制其軍隊,實際控制了利比里亞,此舉也導致在利比里亞擁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的兩國頗為不滿[8];在經濟上,擁有大量橡膠樹種植園的凡世通輪胎公司實際上控制了利比里亞經濟,而利比里亞也因此被視為美國的原料基地[9][10]。在軍事上,利比里亞亦允許美國大規模駐軍、建造港口、控制軍事設備,並最終幫助美軍在二戰中擊敗了納粹德國意大利在非洲的勢力[11][12]

卸任及逝世

1944年,艾德溫·巴克利卸任將總統職務交給威廉·杜伯曼,隨後淡出政壇[3]:34,但在1955年,反對杜伯曼的真輝格黨成員組建了獨立真輝格黨,並與利比里亞改革黨一同推舉巴克利參加當年的總統大選,但最終僅獲得了1,200張選票,不敵杜伯曼。而在杜伯曼就任典禮前,巴克利的支持者還曾試圖推翻杜伯曼,但遭到鎮壓,而獨立真輝格黨也隨即被官方取締[13],1955年11月6日,巴克利在其位於哈貝爾的居所逝世[3]:34

參考文獻

  1. ^ Massachusetts Colonization Society. Proceedings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assachusetts Colonization Society, Held... Feb. 7, 1833: Together with the Speeches Delivered on that Occasion by Hon. Messrs. Everett, Ladd, and Cushing, and Rev. Messrs. Stow and Blagden. Also the Letters of Governor Lincoln, and the Hon. Samuel Lathrop, Communicated to the Meeting. Peirce and Parker. 1862: 20–21 [202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9) (英語). 
  2. ^ Caree A. Banton. More Auspicious Shores: Barbadian Migration to Liberia, Blackness, and the Making of an African Republi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292–293 [2024-05-30]. ISBN 97811084296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0) (英語). 
  3. ^ 3.0 3.1 3.2 3.3 Dunn, Elwood D.; Beyan, Amos J.; Burrowes, Carl Patric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iberia. Scarecrow Press. 2000. ISBN 9781461659310 (英語). 
  4. ^ Carl Patrick Burrowes. Power and Press Freedom in Liberia, 1830-1970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ivil Society on Media-government Relations. Africa World Press. 2005: 115 [2024-06-12]. OCLC 72115436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2) (英語). 
  5. ^ Marcus Garvey. The Philosophy and Opinions of Marcus Garvey, Or, Africa for the Africans. Dover, Mass., U.S.A.: Majority Press. 1986: 387 [2024-06-13]. ISBN 97809124692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6. ^ Forced Labor Scandal. Liberia Past and Present. [2024-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英語). 
  7. ^ Elections in Liberia. African Elections Database. [2024-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 (英語). 
  8. ^ 童錫祥. 黑暗大陆的菲洲. 《世界知識》 (中國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34年, (31): 123. CNKI SJZS193403006需註冊賬號查閱. 
  9. ^ 王之棟. 世界最大的橡胶园费尔斯通. 《世界知識》 (中國北京市: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83, (3): 29. CNKI SJZS198303026需註冊賬號查閱. 
  10. ^ 趙錦元. 美裔利比里亚人. 《民族譯叢》. 1983, (01): 79. CNKI TRIB198301018需註冊賬號查閱. 
  11. ^ 華特·羅德尼. 《欧洲如何使非洲欠发达》. 中國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 206 [2024-06-13]. ISBN 9787509793312. 
  12. ^ Stanley, William R. Trans-South Atlantic air link in World War II. GeoJournal. August 1994, 33 (4): 459–463. S2CID 151202036. doi:10.1007/BF00806430 (英語). 
  13. ^ H.D. Nelson. Liberia: A country study (PDF). American University Foreign Area Studies. 1985: 54 [2024-06-13]. OCLC 1197179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