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在歷史上先後5次組建。[1]
贛軍賴世璜部隊時代
原為北洋軍閥江西陸軍第四師,為賴世璜所指揮的核心武力,下轄第7旅(旅長吳建中)、第8旅(旅長謝杰),總兵力約4,000人。在民國十五年(1926)7月時熊式輝與賴世璜談判後賴決定歸順廣州國民政府,1926年8月被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2]
1926年9月中,獨立第1師擴編,改名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由於國民革命軍建軍初期無旅級編制,因此師級建置實際規模即為旅級更名。
1926年9月20日,該軍在贛縣集中,以熊式輝指揮右翼隊率第1、第2師各1部共3個團沿贛江右岸取吉水,賴世璜率兩個團坐鎮贛縣,謝杰率兩個團在雩都、瑞金對閩警戒。1926年10月初,第1師師長吳建中升任副軍長,暫1師師長易簡繼任第1師師長。在10月撫州臨川戰鬥時,10月20日攻撫州時,第1師師長易簡遭流彈擊斃陣亡,後追晉陸軍中將,第1師師長職務由黨代表熊式輝兼任,10月21日,十四軍與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攻入撫州。1926年11月,該軍協同友軍攻克南昌。後進軍閩北,協助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對福建軍閥周蔭人之作戰。
1927年1月至3月,十四軍由福建建甌經浙江進入杭州、無錫、江陰、武進等地。同年5月,由江陰渡長江北上到蘇北、魯南地區,參加攻佔郯城、臨沂等北伐作戰。1927年8月,孫傳芳軍舉兵反撲,該軍由隴海路經宿遷、揚州返回江南。
民國十六年(1927)12月,白崇禧以「畏縮不前,屢扣軍餉」為名,在上海逮捕了軍長賴世璜並軍法槍決,十四軍番號先被撤銷,後被新桂系給使用,下屬部隊則拆分,一部分投入新桂系麾下,不願意歸順新桂系的殘存部隊則被轉編給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成為十三軍下屬之第1師。熊式輝轉任十三軍副軍長兼該軍所屬之第1師師長。
湘軍第十三軍改稱的第2個第十四軍
1928年2月,國民黨軍隊統一編遣,湘軍第十三軍同白崇禧第十三軍番號重複,該為第十四軍。[3]
1928年7月,中央軍隊進行編譴,第十四軍縮編為第4集團軍第7師。1929年初,第7師改稱為第50師,歸第二十二軍建制。
西北軍孫殿英部的第3個第十四軍
1930年1月閻錫山將西北軍孫魁元部編為第14軍,軍長孫魁元,轄第29師等。1930年3月,孫魁元隨閻錫山起兵反蔣,被蔣介石免其軍長職。
西北軍曹福林部的第4個第十四軍
1930年4月,蔣介石任命曹福林為第十四軍軍長。中原大戰中,第十四軍被編入韓復榘第3軍團第3路軍。
中央軍的第5個第十四軍
1931年9月組建,1932年6月正式成軍:
- 軍長衛立煌
- 第10師,該師由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六軍(黃埔軍校留守部隊與地方部隊合組之部隊)與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王天培的貴州陸軍第二師縮編)所編併之部隊,下轄28、29、30旅、獨立旅,屬於中央軍系部隊,為衛立煌率領的核心武力,師長李默庵。
- 第83師,1931年10月由國民革命軍第10師獨立旅、國民革命軍第52師第156旅合編組建,1936年按調整師編制進行整編。師長劉戡。
1933年至1935年,該軍隸屬贛粵閩湘鄂剿匪北路軍,先後參加了對福建事變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武力鎮壓、對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圍剿戰爭、對鄂豫皖蘇區紅軍第4次圍剿等作戰。1936年秋由福建北調安徽和河南。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7月中旬十四軍由河南安陽等地開河北涿州集中。1937年8月至9月參加了平漢路北段沿線作戰。8月軍長衛立煌升任第2集團軍副總司令、前敵總司令,指揮第一戰區第一總機動部隊(轄第10、第83、第85師,另第二總機動部隊為第八路軍),經平西山地增援南口、懷來之湯恩伯部,與日軍第6師團牛島支隊(以步兵第36旅團為基幹)、第5師團騎兵第5聯隊、步兵第21聯隊、支那駐屯軍步兵第1聯隊第一大隊等在千軍台、髽髻山、馬刨泉、鎮邊城等地鏖戰20餘日。9月13日下午,83師第498團團長曾憲邦在髽髻山戰鬥中戰死,後追晉陸軍少將。1937年10月衛立煌升任第14集團軍總司令後該軍為:
- 軍長李默庵(第10師師長升任)
- 副軍長王勁修
- 代理參謀長 符昭騫
- 第10師,師長彭傑如 副師長陳牧農 參謀長田西原/劉嘉樹
- 第83師,師長劉戡 參謀長魏巍
- 第85師(第14集團軍直轄,配屬該軍。1931年12月由新編第10師(最早的前身為貴州陸軍第1團)改稱,1935年10月由黔籍黃埔軍校一期生陳鐵任師長,1937年6月按調整師編制進行整編) 師長陳鐵 副師長陳武 參謀長譚本良
10月奉命由石家莊地區開晉北,參加太原會戰,擔負忻口左翼地區作戰任務。戰後開晉南整補。1938年2月,參加反攻太原,第10師第30旅奉命在霍口村附近掩護軍主力佔領陣地,旅長劉嘉樹「身先士卒,負傷不退,激戰終日,達成任務」獲頒青天白日勳章。1938年3月,第83師調隸第九十三軍,第83師師長劉戡升任第93軍軍長,第85師副師長陳武升任第83師師長,第14集團軍直轄第85師(師長陳鐵)轉隸該軍。
1938年4月參加晉東南反九路圍攻。5月,參加晉南三角地帶反攻作戰。6月李默庵升任第33軍團(轄第十四軍、第九十三軍)軍團長,陳鐵升任第十四軍軍長,陳鴻遠升任第85師師長。7月,第85師參加蒲掌、南羊圈戰鬥,重創日軍第108師團中野支隊。8月,第10師取得沁水東鄔嶺大捷
1939年1月軍第10師奉命與第九十三軍第83師對調建制關係。隸屬第14集團軍。該軍列入第一期軍委會直轄整訓部隊,按民國二十七年軍師編制進行整編。全軍編制28009人。軍直屬部隊編制602人。軍屬野戰補充團編制1966人。
- 軍長陳鐵
- 副軍長王勁修、彭傑如
- 第83師,陳武任師長。建制部隊編制9216人,戰增部隊編制1898人,野補團編制1966人,共13080人。有步槍2707支,輕機槍232挺,重機槍64挺,迫擊炮22門,均超出配賦標準。
- 第85師,陳鴻遠任師長。建制部隊編制8694人,戰增部隊編制1701人,野補團編制1966人,共12361人。有步槍3024支,輕機槍221挺,重機槍59挺,迫擊炮21門,均超出配賦標準。
1939年2月,第83師師長陳武因在平西髽髻山及忻口會戰之役「戰績極優」、「在晉東南沁源和川侯馬馬家山垣曲東邱普廟及侯馬蒙城鎮阻敵南援邵原距敵西犯之役尤著功績」獲頒四等寶鼎勳章。7月,參加第二戰區夏季攻勢,會同第九十三軍等部在晉東陽城、翼城等地殲日軍第20師團1800餘人。8月,第83師第247旅旅長李紀雲因在「沁源和川曲沃侯馬南北**奇勳迭建」獲頒華胄榮譽獎章,第249旅旅長沈向奎因「宛平挫敵鋒,忻縣忻口運籌決勝勳勞卓著」 獲頒華胄榮譽獎章,第85師副師長符昭騫因「霍縣南關聞喜頗有斬獲,南羊圈屢挫敵」獲頒光華甲種一等獎章,第253旅旅長糜藕池因「攻佔侯馬垤上指揮適當,蒲掌先奪要點作戰有利」獲頒干城甲種一等獎章,第255旅旅長谷熹因在「嶺子上受優勢之敵圍攻不退*掩護全師轉進」 獲頒華胄榮譽獎章。第505團3營營長楊之鵬、第510團1營營長劉松三因在蒲掌之役作戰有功獲頒陸海空軍甲種二等獎章,第505團連長孫公達、排長潘忠,第506團連長楊天麟、鄭成蔭、排長羅海清、林樹清因在侯馬、蒲掌之役作戰有功獲頒陸海空軍乙種一等獎章。
參加了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等。1940年1月,陳鴻遠升任第14軍副軍長,谷熹升任第85師師長。1940年5月,朱懷冰第九十七軍在進攻八路軍的作戰中被八路軍殲滅大部後,其殘部編成第94師(劉明夏任師長)列人第十四軍建制序列。5月-6月,向陽城之敵發起進攻。8月,第十四軍改隸第5集團軍(總司令曾萬鍾)。後南調河南澠池、臨汝、靈寶整訓。1941年5月,參加中條山戰役,第85師、第94師遭重創。第85師第253團副團長張祖農,第254團團長歐陽鵬、副團長陳新民,第94師第281團團長邱明犧牲,第94師師長劉明夏被俘。王連慶接任第94師師長。1941年7月,谷熹調離,張際鵬升任第85師師長。12月,被列入第一戰區攻擊軍備選呈報。1942年1月,第十四軍奉命按三十一年加強軍(各師按加強師)編制進行整編,成立軍炮兵營(後擴編為團)、軍輜重團。3月,改隸第一戰區直轄。7月,陳武升任第十四軍副軍長,沈向奎升任第83師師長。7月23日,與第九軍、第十三軍、第八十五軍被選定為第一戰區狙擊軍。10月19日,與第十三軍被選定為第一戰區突擊作戰部隊。11月,改隸第36集團軍建制。1943年3月,陳鐵升任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第85師師長張際鵬升任該軍軍長,王連慶調任第85師師長,第83師副師長張世光升任第94師師長。
1944年5月,參加豫中會戰。
- 軍長張際鵬
- 副軍長陳鴻遠、陳武
- 參謀長譚本良
- 第83師師長沈向奎 副師長陳永祥
- 第85師師長王連慶 副師長、代理師長陳德明
- 第94師師長張世光 副師長梅展翼
先後在龍門、洛陽、延秋、磁澗等地阻擊日軍進攻,並參加反攻陝州戰鬥。再次蒙受巨大損失,第253團團長劉順康 、第254團團長謝世珍失蹤。戰後,軍長張際鵬因「龍門之役身先士卒指揮若定達成遲滯敵人前進任務,延秋之役勇敢沉着擊毀敵裝甲部隊甚多並獲敵全部作戰計劃」獲頒三等雲麾勳章。第83師師長沈向奎因在延秋戰役「指揮有方**獲敵裝甲第三師團中原會戰整個計劃」獲頒四等雲麾勳章。第94師師長張世光因「堅守洛陽達十八晝夜,親督所部*殲突入城內之敵達成任務」獲頒四等雲麾勳章。第14軍炮兵團第2營營長劉一璨、1連連長韓友蘭、6連排長陳達元、上士炮長張振業、上士觀測劉興林,第85師第255團連長曾春琳、吳明光、楊濟昌、黃國珍,第94師第281團連長李懷壇因功獲頒陸海空軍、干城等獎章。6月,在盧氏等地稍事休整後,於7月調四川綦江、璧山等地,歸軍事委員會直轄,由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指揮,負責重慶南面衛戍任務。 10月,張世光調升第18軍副軍長,第九補訓處處長鄒軫善繼任第94師師長。12月,第94師裁撤,以該師為師底組建青年遠征軍第201師。
1945年1月,王連慶升任第14軍副軍長,第82師副師長王景淵調升第85師師長。2月,張際鵬調離,第10軍副軍長余錦源調升第14軍軍長。另將第九十三軍第10師(師長王聲溢)改隸該軍。第10師和隨後接任軍長的羅廣文,都是土木系的標誌。3月20日開始,按三十四年度乙種軍編制(國械)進行整編。4月,列入充實國械10個軍30個師計劃,各步兵營營部增設戰防槍組,各師步兵連戰防炮連山炮連特務連、團迫擊炮連營迫擊炮排的班長各配湯姆斯衝鋒鎗1挺。第10師師長王聲溢調為軍委會少將高參,谷炳奎升任第10師師長。5月,軍炮兵團裁撤。
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重慶衛戍總司令部
1946年初該軍改為整編第10師,
1947年春該師由萬縣調至西安,參加西北戰場作戰和對關中地區的清剿。1947年底羅廣文調任第10訓練處處長,副師長熊綬春繼任師長。先後參加了魯西南戰役後期作戰、阻擊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土山集戰鬥、大別山清剿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恢復第十四軍番號,隸屬第12兵團:
1948年12月11日,該軍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被全殲,軍長熊綬春陣亡,軍參謀長梁岱、第10師師長潘琦、第85師師長吳宗遠被俘。
1949年1月,以該軍殘部重建第十四軍
1949年8月4日,該軍第63師一部在程潛、陳明仁領銜下,參加長沙起義。軍部率第10、第62和第63師1個團南下被白崇禧收容,編入黃杰的第1兵團,參加了衡寶戰役,該軍第62、第63師被殲滅大部,殘部在南逃廣西戰役被全殲。
第十四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 軍長
- 賴世璜1926.09--1927.12
- 陳嘉祐1928.02--1928.07
- 孫魁元1930.01--1930.3
- 曹福林1930.4--1933.6
- 衛立煌〔1933年6月~1937年9月日〕
- 李默庵〔1937年9月7日~1938年6月21日〕
- 陳鐵〔1938年6月21日~1943年3月14日〕
- 張際鵬〔1943年3月14日~1945年2月8日〕
- 余錦源〔1945年2月8日~1945年8月入陸軍大學將官班〕
- 羅廣文〔1945年8月~1947年底〕
- 熊綬春〔1947年底~1948年12月11日陣亡〕
- 張際鵬〔1949年1月~1949年〕
- 谷炳奎〔1949年~1949年〕
- 傅正模〔1949年~1949年6月25日〕
- 成剛〔1949年6月25日~1949年12月〕
- 贛粵閩湘鄂剿匪北路軍〔1933年至1935年〕
- 第一戰區(1937年8月)
- 第二戰區:1937年9月
-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1937年10月~)
- 重慶衛戍總司令部〔1945年 〕
- 西安綏靖公署(1947年春)
- 華中剿總(1947年~1949年)
- 第十二兵團(1948年)
- 第14編練司令部(1949年1月)
- 第一兵團(1949年)
- 第10師,師長李默庵/彭傑如/1945年谷炳奎/張用斌/潘琦/1949年張用斌。1939年初調入第九十三軍。1945年2月從第九十三軍改隸本軍。
- 第83師,師長劉戡/陳武/1945年沈向奎/諶湛。1938年3月調隸第九十三軍。1939年初從第九十三軍調入本軍。
- 第85師,師長陳鐵/1938年6月陳鴻遠/張際鵬/1943年3月王景淵/譚俊明/吳宗遠。
- 第94師,師長劉明夏。1940年5月朱懷冰第九十七軍在進攻八路軍的作戰中被八路軍殲滅大部後,其殘部編成第94師列人本軍建制序列。1945年2月編入組建青年軍被裁減。
- 第62師,夏日長任師長。1949年6月25日,第一百零二軍編入該軍
- 第63師,湯季楠任師長。1949年6月25日,第一百零二軍編入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