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周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周庠
出生857年
唐朝
逝世922年
前蜀
職業前蜀宰相

周庠(857年—922年),《九國志》作周詳博雅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前蜀開國之君王建作為晚唐軍閥為求自立連年作戰時的謀主。前蜀立國後,拜為宰相。《蜀檮杌》因避諱後蜀高祖孟知祥,以表字稱之為周博雅。

唐朝年間

周庠生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許州人。光啟年間曾任龍州司倉參軍。[1]考核期滿回朝時,因川中道路阻隔,在緜谷縣寓居。王建為利州刺史時(光啟二年(886年)上任),周庠前往拜謁,王建素聞其名,見到他很高興,也很厚待,引為賓客。[2][3]

光啟三年(887年),唐僖宗任權勢宦官楊復恭養侄楊守亮山南西道節度使。利州屬山南西道管轄,楊守亮忌王建驍勇,屢次召他來軍部興元府。王建害怕楊守亮對自己不利,不敢去,三月,向周庠尋求建議。[2]周庠說:「唐朝要滅亡了,藩鎮節度使互相吞噬,但他們都沒有雄才遠略,不能幫助災難中的百姓。公勇而有謀,得士卒心,立大功的除了公還能有誰!但葭萌(利州治所)是四戰之地,難以久安。閬州偏僻,當地人富裕,楊茂實(閬州刺史,《九國志》《蜀檮杌》等作楊行遷)是陳敬瑄田令孜(陳敬瑄時任西川節度使,田令孜是陳敬瑄之弟,是曾居高位掌權但失勢的宦官,在陳敬瑄處避難,陳敬瑄違背朝廷命令庇護田令孜)的心腹,不納貢。如果上表聲言其罪,興兵討伐,一戰可擒。」王建同意,招募溪洞酋豪達八千人,沿嘉陵江而下突襲閬州,逐楊茂實(《蜀檮杌》作殺之),佔據閬州,自稱防禦使。奏署周庠為判官。[3]王建進一步擴軍,以閬州為根據地,楊守亮再不能控制他。[1]

王建後來討伐陳敬瑄以奪取西川,但起初不能取得優勢。文德元年(888年)五月,王建認為西川軍府成都尚強,難以速勝,成都附近也無可劫掠,想罷兵。周庠和另一謀士綦毋諫認為不可。周庠提出西川治下的邛州一帶富庶,足以支持軍隊,可以攻取作為根據地。王建也有了新的主意:上表朝廷請求派大臣為帥討伐陳敬瑄,自己輔佐其事。於是王建讓周庠為他上表長期憎恨田令孜的在位皇帝唐昭宗。王建盟友東川節度使顧彥朗也作了類似要求的上表,昭宗因而下詔褒獎,任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在陳敬瑄拒絕韋昭度接任後宣佈討伐陳敬瑄,以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王建為行營諸軍都指揮使、顧彥朗為行軍司馬、楊守亮為副招討使相助。並以邛州等四州為永平軍,以王建為節度使。[3][4]

大順二年(891年),王建軍佔大多數也包括顧彥朗軍在內的軍隊將成都包圍得缺糧了。但朝廷剛在討伐另一軍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時蒙受大損,西川戰事的耗費也讓昭宗重新考慮。三月,昭宗下詔赦免陳敬瑄,命顧彥朗、王建各歸本鎮(當時王建已克邛州)。但四月,王建認為這是奪取西川的最佳機會,與周庠商議,欲請韋昭度班師,又擔心朝廷問責,周庠說如今皇綱不振、強臣掣肘,號令不出壺關,王建應該折節為軍民打算,顧不上這些了,建議王建勸韋昭度回朝,而由王建自己繼續戰事。王建殺韋昭度親吏駱保,稱其盜軍糧,恫嚇韋昭度。韋昭度果然大懼,交軍權給王建,回長安。王建繼續圍城,八月,陳敬瑄、田令孜投降。王建佔有西川,[3]並被昭宗確認為西川節度使。[5]

周庠給王建的明確的戰略建議沒有更多的歷史記載,但記載表明王建參與兩川事務包括奪取東川,周庠出謀為多。[2]

大順二年(891年),周庠曾權知邛州,臨邛縣將女扮男裝的放火人黃崇嘏送到州府,周庠令下獄。黃崇嘏獻上詩作,得召見,自稱鄉貢進士,三十歲左右,應對詳敏,周庠於是命釋放。後數日,黃崇嘏復獻長歌,周庠更以為奇,召於學院與諸子侄同游。黃崇嘏善琴棋書畫,不久周庠薦為攝司戶參軍,胥吏畏服,案牘一清。周庠重其英明,又美其風采,一年後想把女兒嫁給她,黃崇嘏作文辭謝,上詩一章表示自己是女子,周庠讀詩後很驚駭,急忙召見,詰問得知是已故黃使君女,幼失父母,與老嫗同居,不曾許婚。周庠更嘉其貞潔。黃崇嘏請求罷歸臨邛,不知所終。[6]

王建奏授周庠觀察判官,約天祐年間出知渝州。未幾,詔加節度判官,遷嘉州刺史。[3][7]

王建年間

天祐四年(907年),另一大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迫使唐哀帝禪位,建立後梁,為太祖皇帝,代唐。王建和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淮南節度使楊渥拒絕承認後梁皇帝,王建和楊渥還一度移檄諸道,號召興復唐朝,但沒人響應。王建決定自己稱帝,於是建立蜀國(史稱前蜀),為高祖皇帝。[8]召周庠拜成都尹,[9]御史中丞武成三年(910年)十二月,王建任周庠為中書侍郎、宰相,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3]但王建年間再無周庠行事記載。[2]

杜光庭曾代周庠作《周庠員外助上元齋詞二首》《周庠員外為母轉經設醮詞》《周庠員外填本命醮詞》。

王衍年間

光天元年(918年),王建崩,周庠議山陵事。[3]王衍繼位為帝,周庠不久進司徒、同平章事。王衍寵信內給事王廷紹歐陽晃李周輅宋光葆宋承蘊田魯儔等,七月,以為將軍及軍使,干預政事。這些人驕縱貪暴,給國家造成大損。周庠為此切諫,王衍不聽。[10]不久周庠告老,遷左僕射乾德二年(920年)六月,王衍任周庠充永平節度使、雲南安撫使,遣出京城,仍保有同平章事為榮譽宰相。[3][11][12]未幾病卒,[2][13]年六十六。[3]

評價

  • 《十國春秋》論曰:周庠參贊帷幄,雍容風議,直言無隱,卒秉國鈞,殆所謂社稷臣者非邪![2]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 1.0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
  2. ^ 2.0 2.1 2.2 2.3 2.4 2.5 《十國春秋》卷四十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九國志·周博雅傳》
  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
  6. ^ 《十國春秋·黃崇嘏傳》
  7. ^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
  8.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9.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1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12. ^ 《資治通鑑》《九國志》《十國春秋·前蜀後主本紀》稱周庠被任為永平節度使,《十國春秋》卻稱其被任為楚國治下的武平節度使。五代十國時期,榮譽節度使以藩鎮命名卻不實領官職是常見的,但周庠被授永平節度使比授武平節度使更似真實。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列其為永平節度使而非武平節度使。
  13. ^ 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認為其卒於乾德四年(922年)。五年(923年)永平節度使為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