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鈎
吳鈎,簡稱鈎,又稱為吳刀、葛黨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劍但呈曲線形。因流行於古代吳國之地而被稱為「吳鈎」。[1]
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吳王闔閭曾下令全國鍛造鈎,重賞百金。有位工匠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以血塗鈎,獻給吳王。[註 1]後代詩文中常以「吳鈎」代指利劍,表達建功立業之志,如唐代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云:「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又如宋代詞人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云:「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1][2][3]
1975年,在位於陝西省臨潼縣東側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出土過兩把吳鈎實物。[4]
參見
註釋
- ^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既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鈎。令曰:「能為善鈎者,賞之百金。」吳作鈎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鈎,獻於闔閭,詣宮門而求賞。王曰:「為鈎者眾而子獨求賞,何以異於眾夫子之鈎乎?」作鈎者曰:「吾之作鈎也,貪而殺二子,舋成二鈎。」王乃舉眾鈎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鈎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於是鈎師向鈎而呼二子之名:「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於口,兩鈎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曰:「嗟乎!寡人誠負於子。」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