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司馬道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馬道子
太傅錄尚書事
時代東晉
姓名司馬道子
道子
封爵會稽王
封地會稽郡
籍貫河內溫縣
出身地建康
府邸東府
出生364年
東晉建康
逝世403年2月3日(403歲—02—03)(38—39歲)
東晉江州安成郡
諡號文孝
親屬
父親晉簡文帝
母親李陵容
正室王氏
兄弟晉孝武帝司馬道生司馬俞生司馬郁司馬朱生司馬天流
姊妹鄱陽公主、新安公主司馬道福武昌公主尋陽公主
司馬元顯

司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第五子[1]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沉溺於酒醉之中。司馬元顯最終敗於桓玄,司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殺。

生平

抑謝興馬

司馬道子年輕時就以恬靜寡慾而受謝安稱許。咸安二年(372年)七月己未日(9月12日)[2][3]受封琅邪王,兼攝會稽國,領會稽內史。

太元初年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後進驃騎將軍。

太元五年(380年)加開府,領司徒[4]

太元八年(383年)錄尚書六條事[5]。當時司馬道子專權,王妃堂兄王國寶同時是謝安女婿,但因謝安厭惡其品行不端而沒有委以重任,但王國寶自以門第,不屈就當次等官員,於是依附司馬道子,並離間謗毀謝安[6],逼得謝安出鎮迴避[7]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朝廷下詔以其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原來謝安衞將軍府的文武部屬皆撥入了驃騎將軍府。

太元十一年(386年),朝議朝廷軍隊已經長時間征役,應當置戍南歸,轉攻為守[8];當時謝玄北伐軍在中原因丁零翟遼的勢力而陷入膠着[9],謝玄上疏謝罪,朝廷於是就作慰問並讓他還鎮淮陰

太元十二年(387年)再加司馬道子徐州刺史、太子太傅[10]

主相相爭

當時,晉孝武帝因沉迷酒色而疏於政事,而與司馬道子一起常常喝酒。當時司馬道子既為揚州刺史亦錄尚書事,權傾天下,他又親近僧尼、寵信小人,尤以時任侍中的王國寶卑下討好司馬道子而特別受其寵信。在這情況下,司馬道子寵信的人都趁機玩弄朝權,賄賂買官、政治和刑律都混亂。又因司馬道子崇尚佛教而耗費過多,令士民不堪命。

由於朝政混亂,中書郎范甯向晉孝武帝陳述朝政得失,令孝武帝對司馬道子心生不滿,不過表面上仍然待他優厚。另外,王國寶阿諛奉承司馬道子之事令范甯看不過眼,勸孝武帝貶黜他,但王國寶卻反誣陷范甯,令孝武帝無奈貶他到豫章太守。如此司馬道子一黨的權勢就更盛。其中因為賄賂而得親近司馬道子的趙牙茹千秋,一個耗費巨資為司馬道子宅第建築山水設施,另一個更賣官販爵,聚斂了過億錢財。

司馬道子又恃著皇太妃李陵容寵愛,有時因酒意而有失禮之事,令孝武帝難以忍受,只因皇太妃之故而沒有廢黜他。孝武帝認為司馬道子不是治國之能臣,當時又因王國寶與孝武帝親近的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於是以外戚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郗恢雍州刺史,以他們作為外援抗衡司馬道子的勢力,同時留王珣王雅在朝[11][12]。司馬道子於是升王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又引王國寶堂弟王緒為心腹,主相之間朋黨相爭。

太元十七年(392年),孝武帝以其子司馬德文為琅邪王,司馬道子於是徙封會稽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司馬道子解徐州刺史予劉該,同年孝武帝被張貴人所殺,晉安帝即位,朝廷下詔內外事務皆要諮詢司馬道子,行輔政之責。因為孝武帝突然死亡,故此未及寫下遺詔,安置朝中王珣和王雅都沒有實權[13][14],故司馬道子掌握權力,並且寵信王國寶及王緒,讓他們參與朝權。

王恭舉兵

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一直厭惡王國寶弄權,常直言斥責,令司馬道子既怨憚亦忿恨他[15]。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不能再忍受王國寶弄權,於是聯結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司馬道子畏懼王恭,但求了事,於是將罪責推向王國寶,並命譙王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到廷尉,及後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緖,又遣使向王恭道歉。王恭於是撤還京口

司馬道子此後忌憚王恭和殷仲堪以軍事相逼,於是以司馬尚之與司馬休之有才略而引其為腹心,又聽從司馬尚之所說樹立外藩,於是出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不過,此舉招來豫州刺史庾楷不滿,因為司馬道子割原本由他都督的豫州四郡交給了王愉都督。庾楷上表抗議不果後就鼓動王恭討伐司馬尚之,王恭終在隆安元年(398年)與庾楷及殷仲堪、桓玄舉兵討伐王愉及司馬尚之兄弟。司馬道子曾試圖勸止庾楷,但遭庾楷拒絕。司馬道子面對王恭諸軍舉兵,不知所措,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則力主討伐王恭,朝廷加司馬道子黃鉞,以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統王珣、謝琰等人抵抗。司馬道子將軍事都委託給司馬元顯,自己則終日飲酒。及後司馬尚之大敗給桓玄,進至石頭城,司馬道子守中堂以備桓玄進攻,但期間卻發生小插曲,有一匹馬在軍中亂走,士兵擾亂不安,竟令不少士兵掉進長江江水中溺死。

司馬元顯及後成功策反王恭手下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王恭兵敗被處死,但殷仲堪、楊佺期和桓玄等軍仍在建康附近的蔡洲。左衞將軍桓脩此時向司馬道子進言,建議司馬道子以利益誘使桓玄和楊佺期二人,令二人反抗殷仲堪。司馬道子於是分別讓桓玄任江州刺史及雍州刺史,並以桓脩為荊州刺史,又貶殷仲堪為廣州刺史。不過,此舉未能瓦解殷仲堪軍團,反令三人移鎮尋陽,聯合抗拒朝命,對抗朝廷。最終司馬道子唯有以朝廷之名下詔慰問殷仲堪等人請求和解,又讓殷仲堪復任荊州刺史,危機才得以解決。

酒醉相王

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因司馬道子有疾兼每天酒醉,知朝望已失,於是暗示朝廷解授司徒及揚州刺史,更由司馬元顯自任揚州刺史。司馬道子酒醒後才知道,雖然大怒,但不能做甚麼。後司馬元顯加錄尚書事,當時人以司馬道子為東錄;司馬元顯為西錄。不過司馬道子仍然酗酒,大小政事都由司馬元顯掌握,故此當時司馬元顯的西府有很多人拜訪,而東府則門可羅雀。

隆安五年(401年),叛民孫恩進攻三吳,並循海進攻京口,當時劉牢之在會稽未返,司馬元顯率兵抵抗但屢戰不利。面對如此險境,司馬道子別無他法,只有每天在蔣侯廟禱告。只因劉裕擊潰孫恩,以及司馬尚之和劉牢之及時回軍才逼使孫恩北逃,京師得以解危。

敗於桓玄

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司馬道子獲授侍中、太傅,並將驃騎將軍府中幕僚都移到太傅府。不過桓玄順江南下抵抗,擊敗了司馬尚之,劉牢之又背叛了司馬元顯,令司馬元顯兵眾潰敗。司馬元顯隨後問計於司馬道子,但司馬道子唯有對其哭泣。桓玄隨後掌握朝政,殺司馬元顯及其黨羽,奏稱司馬道子酣縱不孝,判處棄市,安帝下詔流放司馬道子到安成郡。至同年十二月庚申日(403年2月3日)[16],守衞司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因桓玄的指示以毒酒殺死司馬道子,享年三十九歲。晉安帝聞訊在西堂為其哭喪三日。

元興三年(404年),桓玄因劉裕起兵而敗死,時大將軍司馬遵總攝萬機,追尊司馬道子丞相,並派司馬珣之到安成郡迎其靈柩。義熙元年(405年),諡司馬道子為文孝王,讓司馬道子與會稽王妃合葬於王妃陵。

性格特徵

  • 司馬道子喜歡飲酒,在孝武帝在位時已經常與孝武帝飲酒為業,不理朝政。當時桓玄曾見司馬道子,就正正遇上酒醉的他,司馬道子當着滿坐賓客怒目問:「桓溫晚年想當篡奪皇位的逆賊,為甚麼呀?」桓玄嚇得伏在地上,流着汗不敢站起來。而當時長史謝重就答:「故日宣武公(桓溫)廢黜昏君(指晉廢帝)而立聖帝(司馬道子父晉簡文帝),功勳超過伊尹霍光,人們的說話,應該好好評量一下。」司馬道子於是點頭答:「我知我知。」於是舉杯向桓玄敬酒,桓玄才敢起來。不過桓玄就因而對司馬道子忿恨切齒。晉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仍然沉溺於酒醉中,雖然王恭舉兵第二度進攻建康,司馬道子仍只能喝酒,將軍事交給了兒子司馬元顯。及至司馬元顯借機奪取了自己揚州刺史的權力,司馬道子仍不知。


逸事

  • 王恭兵敗被捕,後被處斬,頭顱被懸於大桁。司馬道子去看王恭的頭顱,凝視着說:「你為甚麼想來殺我呀?」[17]
  • 據說孝武帝在位時有人作《雲中詩》諷刺朝廷:「相王沉醉,輕出校命。捕賊千秋,干豫朝政。王愷守常,國寶馳競。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甯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徵之,以為朝匠?」首四句正正批評司馬道子和其佞幸茹千秋。

評價

  • 《晉書》:「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櫱,信惑讒諛。遂使尼媼竊朝權,奸邪制國命,始則彝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樑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奸凶之臣寇,喪師殄國。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道子昏凶,遂傾國祚。」

後代

  • 司馬元顯,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曾一度執掌東晉朝權,被桓玄擊敗後被捕,遭處死。
  • 司馬脩之,臨川王司馬寶子,因司馬道子及司馬元顯皆未有獲承認的子嗣存活,故過繼承襲會稽王爵位。

  • 司馬彥璋,司馬元顯子,封東海王,與父親一同被殺。

史載司馬元顯連同六名兒子一併處死,其中應包括司馬彥璋。

  • 司馬秀熙,據說是司馬元顯子,劉裕起兵推翻桓楚後突然出現,聲稱是逃入蠻中的司馬元顯子,獲會稽太妃肯定。後因被劉裕查驗証實為奴僕勺藥所冒而被殺。

註釋

  1. ^ 《世說新語注·言語-98》:孝文王傳曰:「王諱道子,簡文皇帝第五子也。封會稽王,領司徒、揚州刺史,進太傅。為桓玄所害,贈丞相。」〉
  2. ^ 《晉書·簡文帝紀》:「(咸安二年秋七月)己未,立會稽王昌明為皇太子,皇子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內史。」
  3. ^ 臺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4. ^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五年六月)丁卯,以驃騎將軍、琅邪王道子為司徒。」《晉書·司馬道子傳》則作「加開府、領司徒。」
  5. ^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八年)九月,詔司徒、琅邪王道子錄尚書六條事。」《晉書·司馬道子傳》則寫錄尚書六條事先於領司徒。
  6. ^ 《晉書·王國寶傳》:「婦父謝安惡其傾側,每抑而不用。除尚書郎。國寶以中興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為餘曹郎,甚怨望,固辭不拜。從妹為會稽王道子妃,由是與道子游處,遂間毀安焉。
  7. ^ 《晉書·謝安傳》:「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姦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
  8. ^ 《晉書·謝玄傳》:「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使玄還鎮淮陰。」按當時司馬道子掌握朝權,所謂朝議亦為司馬道子主導。
  9. ^ 該年投奔黎陽太守滕恬之的翟遼趁機會佔據了黎陽城,後更擒獲滕恬之,朱序派兵討伐。不久泰山太守張願叛亂響應。
  10. ^ 晉安帝司馬德宗於太元十二年被立為皇太子,司馬道子當於此年領太子太傅。
  11. ^ 《晉書·殷仲堪傳》:「帝以會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親幸以為藩捍,及授仲堪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威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鎮江陵
  12. ^ 《晉書·王珣傳》:「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為方伯,而委珣端右。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隆安元年條》:「初,孝武帝委任王珣,及帝暴崩,不及受顧命,珣一旦失勢,循默而已。」
  14. ^ 《晉書·王雅傳》:「(王雅)遷領軍、尚書、散騎常侍,方大崇進之,將參副相之重,而帝崩,倉卒不獲顧命。雅素被優遇,一旦失權,又以朝廷方亂,內外攜離,但慎默而已,無所辯正。
  15. ^ 《晉書·王恭傳》:「及帝崩,會稽王道子執政,寵昵王國寶,委以機權。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16. ^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17. ^ 《世說新語·讎隙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