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鈞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鈞台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禹州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126
認定時間2008年

古鈞台又名夏台,是夏啟王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此後,夏代諸王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都在此,成為夏「王宮王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存古鈞台,在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院內,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禹州知州于國璧籌資重建,為磚石結構,略呈方形,高4.4米,闊7.4米,台下有洞,進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塊石拱券,上額書「古鈞台」,洞門兩側有磚刻對聯,上聯「得名始於夏」,下聯「懷古幾登台」。台上原有樓閣建築,民國時期毀損,1991年禹州市政府撥款10餘萬元重修。 重修後的古鈞台,洞額與楹聯依舊,台上築起的亭殿為雙重檐,兩滴水宮殿式,仿古建築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四邊圍以青石雕刻欄杆,石欄20塊,上刻與夏啟有關的歷史典故、風景文物畫圖,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歷史背景

傳說在唐堯(帝堯)、虞舜(帝舜)做部落首領時,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民生活十分艱難。帝堯派崇伯治理洪水,鯀用堵塞圍墊的方法,治水九年而無功。虞舜派崇伯鯀的兒子去治理洪水,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他「薄衣食」、「卑宮室」、「致費於溝域」(《史記·夏本紀》),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把洪水治服,禹的個人聲望與實力與日俱增。不久,他用武力迫使舜把帝位讓給自己,禹王成為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據史籍記載,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將居民按照地域分為九個區域進行統治,徵收貢賦。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又制訂了刑罰法律,設置了監獄、軍隊等公共權力機構,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政權。

禹駕崩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王位。東方夷族的首領伯益和啟的同姓氏族有扈氏,以維護舊傳統為藉口,起兵反叛。夏啟王用武力征服了他們,殺掉伯益,把有扈氏罰作牧奴,第一次實現了從禪讓制家天下的轉變。夏啟王於夏啟元年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竹書紀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正式建立。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鈞台也稱夏台。

鈞台原址在禹州市區南三峰山的東峰,毗鄰潁水。《水經注》記載:「水(即潁水)東經三峰山,東南歷大陵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上,即鈞台也。後來歷經戰亂,古鈞台已蕩然無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州於國壁在禹州城的西北角重建古鈞台。清光緒年間又重修一次。古鈞台的形狀略呈長方,座北向南,磚石結構。正中有一拱券門洞,南北透過。拱券上額題有「古鈞台」三個字,洞門兩側嵌有磚刻楹聯一幅:得名始於夏,懷古登幾台。台上建有亭殿一座,民國年間遭毀。因其年久失修,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又重建古鈞台。

現況

重建後的古鈞台比以前較為寬大一些,形狀相近。過洞裝有虎釘朱門,門楣上嵌刻有「古鈞台」三字的石匾一方,原拱券門洞兩側的楹聯仍嵌於大門兩側,台上亭殿為雙重檐兩滴水宮殿式仿古建築,周圍有24根朱紅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四邊圍以青石雕刻欄杆。整體看來,古鈞台顯得古樸典雅,宏偉壯觀。

古鈞台的後面是禹王廟。人們為了紀念夏禹在唐代天寶年間(742—756年)建立了禹王廟。禹王廟原先的規模較為宏大,有大殿、二殿、廊房、門庭等建築。殿內供奉着夏禹及夏啟兩尊神像。但因年代久遠,目前僅存有大殿一座,石碑兩塊。

古鈞台是禹州的標誌性古建築物,是禹州城市的象徵。1958年被禹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