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馬拉內戰
危地馬拉內戰 | |||||||||
---|---|---|---|---|---|---|---|---|---|
中美洲危機和冷戰的一部分 | |||||||||
伊克西爾人帶着親人的遺體 | |||||||||
| |||||||||
參戰方 | |||||||||
危地馬拉全國革命團結 (1982年起)
古巴[1] 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來源請求] 尼加拉瓜 (1979–1990)[1][2]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Rolando Morán Luis Turcios † Marco Yon † Bernardo Alvarado † Rodrigo Asturias Ricardo Rosales |
Miguel Ydígoras Enrique Peralta Julio Méndez Carlos Arana Kjell Laugerud 費爾南多·羅密歐·盧卡斯·加西亞 李歐斯·蒙特 Oscar Mejía 馬里奧·比尼西奧·塞雷索·阿雷瓦洛 豪爾赫·安東尼奧·塞拉諾·埃利亞斯 拉米羅·德萊昂·卡皮奧 阿爾瓦羅·恩里克·阿爾蘇·伊里戈延 | ||||||||
兵力 | |||||||||
危地馬拉全國革命團結: |
軍隊: | ||||||||
傷亡與損失 | |||||||||
估計有140,000–200,000人死亡和失蹤[12][13][14] |
危地馬拉內戰是1960年到1996年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衝突雙方分別是當時的危地馬拉當局以及大量左翼反叛組織,這些反叛組織主要受到瑪雅人以及拉丁裔農民的支持,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是窮人。在戰爭當中,危地馬拉當局被控犯下針對瑪雅民族的屠殺罪,以及各種針對平民的反人權行動。
在1944年至1951年之間的民主選舉中,左翼政黨上台執政。不過,美國支持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的政變,最後導致危地馬拉出現多年的獨裁統治。1970年,危地馬拉民主組織黨贏得選舉後上台,本來應該執政到1982年,結果里奧斯·蒙特將軍帶領軍官奪取了權力。於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與其他佃農就組成了反抗力量,以反對長期以來對其的政治經濟壓迫。最後於80年代,軍政府逐漸控制了整個國家,並建立起一套半機密的高效率社會管制體制。
當時,鬥爭不僅僅是在軍隊與反叛軍之間,更是在政府與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大量的土著權益爭取者、反政府嫌疑人、歸國難民、批判主義學者與學生,以及左傾政治家等等,都被政府列為打擊對象並成為犧牲者。因此危地馬拉政府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廣泛使用「強制消失」手段來打壓異己的政府,從1966年開始到戰爭結束,被「強制消失」的人口數估計達到4萬至5萬個人。估計共有二十萬人死於或「消失」於這場戰爭,大多數是由軍隊、警察與高級官員造成的。
2009年,危地馬拉高等法院宣判菲利普·古桑內羅為「強制消失」罪行的首要責任人。2013年,前總統埃弗來茵·里奧·蒙特被指控大屠殺罪。當時判決是80年監禁,不過由於法院程序違規,審判被延後到2015年7月23日。
背景
社會架構
戰爭之前,危地馬拉各社會階層分為三部分:
- 土生白人後裔階層,該個階層來自於早前從西班牙來到中美洲殖民者的後代,儘管大部分其實已經有混血。他們是當時的上層階級,掌握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是接受教育的階層;
- 混血人種,這個階層是由土生白人與土著居民、外國移民等等混合而來,是社會裏向的中產階級,經營小商店、小企業,或是做下層官吏;
- 原住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將近一半的瑪雅人,又分兩種:
- 「莫索斯·科洛諾斯」,這類人在大農場裏,被分配到小塊土地的耕種權,每年要工作某一段時間;
- 「莫索斯·豁納雷洛斯」,這類人相當於是短僱工,按工作日算工資。
這裏有一件事值得注意:由於嚴重的債務盤剝,實際上佃農僱工們全是沒有公平的酬勞的,也是沒有轉換工作的人身自由的。
豪爾赫·烏維科的統治
1931年,獨裁將軍豪爾赫·烏維科在美國支持下上台。他利用高效的管制手腕建立起中美洲歷史上最殘酷的鎮壓體制。他利用廣布全國的眼線來拘捕並殺害異見人士。作為一位富商,同時作為反共主義者,他同聯合水果公司、大地主與城市精英一起,去壓迫農民。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外需不振,危地馬拉的咖啡種植園經營不善,他開始推行債務奴隸制度,並通過法律來讓地主可以自家處決奴隸。
烏維科將軍不單單是一個法西斯主義分子,更是一個種族主義分子,曾經針對土著居民發表過言辭激烈的說辭,例如「像動物一樣」的人需要通過軍事化訓練來「文明化」,就像「馴化驢子」一樣。他將上萬公頃的土地分撥聯合水果公司,並且給其免稅資格;他還讓美國軍隊在危地馬拉駐軍。他常常拿自己與拿破崙皇帝進行比較,並且在全國各個機關安插軍隊人員,對國家實行軍事化管理,還經常到各地「視察」。
在這種背景之下,中產階級也開始不滿意,各種示威反抗接二連三出現,烏維科陣營內部也有分裂跡象。迫於壓力,烏維科假意宣佈勒1944年舉行「大選」,隨後操縱選舉並立費德里科·邦賽·懷伊德斯為傀儡總統。此舉進一步引發社會各界不滿,政府與軍隊內部也開始分裂。反對勢力組織起來,當年10月,一位被烏比科流放到薩爾瓦多的軍官哈科布·阿爾本斯·古斯曼帶領一群革命士兵同學生發動政變。新政府成立後不就就宣佈改革,擴大工人與農民的權利,又於1952年通過法律宣佈重新分配土地,直接威脅到大地主與聯合水果公司的利益。
於是,美國政府迅速命令中央情報局着手展開PBFORTUNE行動,要求清剿危地馬拉的「共產主義叛亂」。危地馬拉右翼軍官卡洛斯·卡斯蒂里奧·阿爾馬斯被美國人選中並發動政變,終止了改革。他解散左翼政黨與團體,禁止組織工會,並將土地還給聯合水果公司以及地主。此舉導致全國種族主義歧視、剝削與壓迫泛濫,為內戰的開頭埋下基礎。
過程
卡洛斯·卡斯蒂里奧·阿爾馬斯發動政變3年後,就被其自家警衛射殺,動機不明。米格爾·伊迪戈拉斯·弗恩特斯上台,繼續高壓統治。1960年11月13號,一群左翼軍官發動政變失敗。一部分人被處決,逃走的就去危地馬拉東部的山林之中打游擊,並得到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支持。危地馬拉內戰正式拉開序幕。
1964年開始,政府軍於東部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企圖剿滅左翼游擊隊。美國也不斷增加對危地馬拉軍政府的支援,並與1965年派出美國特種部隊進入危地馬拉。但是這場戰爭註定是全民族性質的,在危地馬拉廣大城鎮與農村,每一片土地上全有對游擊隊滿懷感激之情的人民,就連首都危地馬拉城也不例外。軍政府為保護自身安全、監控全國局勢,着手建立起總統情報機構,進行殘酷鎮壓的統治,在數十年裏做出暗殺、屠殺、種族滅絕(含種族文化滅絕和種族滅絕式強姦)、對婦女實施性暴力(尤其是對瑪雅人)等相關事件層出不窮,駭人聽聞。而美國軍事干預於卡特政府上台之後被迫逐步撤出危地馬拉,原因也是種族屠殺事件已經被公之於眾。
註釋
- ^ 1.0 1.1 Schmid; Jongman. Political terrorism. 2005: 564 [1 January 2016]. ISBN 97814128156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The URNG was the result of the merger of the left-wing armed groups, EGP, ORPA, FAR and PGT, supported by the FDR of El Salvador and the Nicaragua NDF. The PAC were local militias created by the Guatemalan Government.
參考文獻
- ^ 1.0 1.1 Coll, Alberto R. Soviet Arms and Central American Turmoil. World Affairs. Summer 1985, 148 (1): 7–17. JSTOR 20672043.
- ^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Military Intelligence Summary, Volume VIII Latin America (U) (PDF).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3. September 1981 [4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08).
|volume=
被忽略 (幫助) - ^ Doyle, Kate; Osorio, Carlos. U.S. policy in Guatemala, 1966–1996.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13 [18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volume=
被忽略 (幫助) - ^ Hunter, Jane. Israeli foreign policy: South Africa and Central America. Part II: Israel and Central America. Guatemala. 1987: 111–137.
- ^ Beit-Hallahmi, Benjamin. The Israeli Connection: Whom Israel Arms and why. Armenian Research Center collection. I.B.Tauris. 1987: 80. ISBN 9781850430698.
- ^ Schirmer 1988,第172頁.
- ^ Peter Kornbluh. The Pinochet File: A Declassified Dossier on Atrocity and Accountabili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September 11, 2003: 587. ISBN 1-56584-586-2.
- ^ Comisión para el Esclarecimiento Histórico: Agudización. Agudización de la Violencia y Militarización del Estado (1979–1985). Guatemala: Memoria del Silencio. 1999 [2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6) (西班牙語).
- ^ 9.0 9.1 Steadman, Stephen John; Rothchild, Donald S.; Cousens, Elizabeth M. Ending civil wa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agreement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2: 165. ISBN 978-1-58826-083-3.
- ^ 10.0 10.1 Gallardo, María Eugenia; López, José Roberto. Centroamérica. San José: IICA-FLACSO. 1986: 249. ISBN 978-9-29039-110-4 (西班牙語).
- ^ Sachs, Moshe Y. Worldmark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Americas. New York, NY: Worldmark Press. 1988: 156. ISBN 978-0-47162-406-6.
- ^ Briggs, Billy. Billy Briggs on the atrocities of Guatemala's civil war. The Guardian (London). 2 February 2007 [17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BBC. Timeline: Guatemala. BBC News. 9 November 2011 [3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0).
- ^ CDI 1998.
參考資料
- Schirmer, Jennifer. The Guatemalan Military Project: A Violence Called Democracy.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8 [2021-05-29]. ISBN 978-0-8122-332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CDI. The World at War. The Defense Monitor. 199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