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溪共和國
印第安溪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 | |||||||||
---|---|---|---|---|---|---|---|---|---|
1832年—1835年 | |||||||||
地位 | 未受普遍承認國家 | ||||||||
首都 | 全域後更名為「匹茲堡」 | ||||||||
最大城市 | N/A | ||||||||
常用語言 | 英語 | ||||||||
政府 | 共和制 | ||||||||
治安官 | |||||||||
• 1832−1835 | 路德·帕克 | ||||||||
選舉議會 | |||||||||
• 1835年 | Richard J. Blanchard, Jeremiah Tabor, Burley Blood, Abner Hyland, William White | ||||||||
歷史 | |||||||||
• 宣佈獨立 | 1832年7月9日 | ||||||||
• 被新罕布夏州吞併 | 1835年8月5日 | ||||||||
• 議決併入新罕布夏州 | 1836年4月2日 | ||||||||
• 取消獨立 | 1835年 | ||||||||
|
印第安溪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Indian Stream或Indian Stream Republic)是一個位於北美洲的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共和國,位於現今加拿大魁北克省與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之間的邊界地帶。它存在於1832年7月9日—1835年8月5日。1830年,美國人口普查員將該地區描述為「所謂的印第安溪領地」,該地區因印第安溪(一條小溪流)而得名。它擁有憲法和一個組織良好的民選政府,最高領導人為和平法官路德·帕克。1835年8月5日,該國併入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它有大約300名居民。1842年,《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最終解決了英屬北美與美國的土地爭端,確認該地區歸屬美國新罕布什爾州[1][2][3]。
參考文獻
- ^ Treaty of Paris (178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n Wikisource
- ^ Audet, François Joseph. La République d'Indian Stream. 1906. hdl:2027/hvd.32044105247910.
- ^ Keedy, Edwin R.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State of Franklin, the Indian Stream Republic and the State of Desere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anuary 1953, 101 (4): 521–525 [2024-05-19]. JSTOR 3309935. doi:10.2307/33099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