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千秋墓

座標41°5′37.18″N 126°8′44.12″E / 41.0936611°N 126.1455889°E / 41.0936611; 126.14558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洞溝古墓群
千秋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吉林省集安市
座標41°5′37.18″N 126°8′44.12″E / 41.0936611°N 126.1455889°E / 41.0936611; 126.1455889
時代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年)
編號1-0168-2-007
認定時間1961年3月4日
地圖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英文)
Capitales et tombes de l’ancien royaume de Koguryo(法文)
位置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i)(iv)(v)
參考編碼1135
登錄年份2004年(第28屆會議

千秋墓是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大型階壇積石壙室墓,位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麻線鄉,屬於洞溝古墓群麻線墓區,代號JMM1000。因墓上發現帶有「千秋萬歲永固」字樣的銘文磚,因此得名「千秋墓」。墓主身份尚有爭議,有觀點認為千秋墓是高句麗第18代國王故國壤王之陵寢。

1961年,千秋墓作為洞溝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作為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地理位置

千秋墓地處中國吉林省集安市麻線鄉,集安市區以西約3.5千米,坐落在鴨綠江右岸台地的一座高崗上,鴨綠江支流麻線河的東岸。與遠處的太王陵長壽王陵呈一條直線分佈。[1]

墓葬形制

千秋墓的形制為金字塔狀的階壇積石壙室墓,階壇數在10級左右,由黃褐色花崗岩砌築而成,今所存東邊長約67米,南邊長約60.5米,西邊長約62.6米,北邊長約71米,殘高約11米。由於自然時間損壞和人為破壞,階壇多已坍塌或丟失。在階壇上發現有陰刻的23*30厘米龍形圖案,頭、身和前爪保存完整,頭朝北方,風格為北朝時期常見的形狀。陵墓四周倚立有花崗岩護墳石,今存9塊。墓室應為壙室,發現時已被破壞。在千秋墓西南三百餘米的江邊台地上發現有大石砌成的城垣,推測為千秋墓附屬的祭祀建築址。[1]

根據現存遺蹟推測千秋墓建築時墓上敷瓦並有裝飾磚,壙室為石構,壙室內有製作精細的屋形石槨。墓四周立有巨大的護墳石,四邊各5塊共20塊。陵園內全域鋪石,並環以陵牆,陵牆中開有四柱三間式陵門。[1]

出土遺物

千秋墓中出土有金器、鎏金銅器和銅鐵等金屬器、瑪瑙飾件等數件,以及大量磚瓦碎片。發現的銘文磚塊有三百餘件,上刻有「千秋萬歲永固」和「保固乾坤相畢」的字樣。還出土有刻畫文字瓦,其上大多為「王」、「上」、「下」、「前」、「後」等單字,個別文字瓦上可辨識有「長安」、「美美」等字樣。其中名為「趙將軍」的文字瓦上殘存兩行九字,右行為「……浪趙將軍……」,左行為「……未在永樂……」等。[1]

墓主爭議

根據千秋墓的墓葬形制,推測其在高句麗王陵形制的演進過程中處於由石壙墓向石室墓的中間階段。大多數觀點認為墓主為高句麗第十八代王故國壤王,千秋墓、太王陵和將軍墳三座大型陵墓為故國壤王、好太王長壽王三代相繼的高句麗國王。[2]然而由於證據不足尚不能為定論。也有觀點認為墓主為高句麗第二代國王琉璃明王[3]

現代考古與保護

千秋墓1961年作為洞溝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作為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孫仁傑、遲勇. 集安高句丽墓葬. 香港亞洲出版社. 2007. ISBN 978-962-492-218-9. 
  2. ^ 趙俊傑; 馬健. 高句丽太王陵墓主“广开土王”说的反思——出土铭文铜铃再研究. 考古與文物: 86-91. 
  3. ^ 王炳山. 高句丽好太王陵疑考——兼及千秋墓、将军坟. 職大學刊 (通化市職工大學): 51-5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