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
十年式12公分高射炮 | |
---|---|
類型 | 高射炮 |
原產地 | 大日本帝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26年至1950年代 |
使用方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國民革命軍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共內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日期 | 1921年至1922年 |
生產商 | 炮身 日本製鋼室蘭工廠 吳海軍工廠 砲架 吳海軍工廠 橫須賀海軍工廠 佐世保海軍工廠 |
生產日期 | 1922年至1939年 1942年至1945年 |
製造數量 | 3000門左右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2980公斤(炮身) 7.7公噸 - 20.3公噸(全設備,因型號而異) |
槍管長度 | 5.4公尺(45倍徑) |
炮彈重量 | 33.5公斤 |
後膛 | 水平滑楔式泡閂 |
後座力 | 油壓氮氣複合制退機 |
射擊仰角 | -10 ~ +75度,轉速6.5度/秒(A2型炮) |
迴旋角度 | 360度,轉速10度/秒(A2型炮) |
射速 | 10-12發/分(極速) 6 - 8/分(標準) |
槍口初速 | 825公尺/秒 |
有效射程 | 有效射高85,00公尺 |
最大射程 | 最遠射程16,000公尺 最大射高10,000公尺 |
供彈方式 | 手動裝彈 |
瞄具 | 九一式高射指揮儀 九四式高射指揮儀 |
十年式12公分高射炮(日語:四五口径十年式十二糎高角砲)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大正十年(1921年)研發,由三年式12公分艦砲為基礎研改的艦載高射炮;雖然性能不及1930年代以後的新型炮,但因製程較簡易、重量適切;1945年日本戰敗之前為日本艦載高射炮中產量最大的一款型號。
簡介
日本第一款開發的艦用高射砲是以3英吋野戰砲改造的三年式8公分高射砲,雖然體積輕盈,但性能只算差強人意;在飛機的性能與日俱進的背景,研製新型高射炮有其必要。
1920年代初世界各國尚未研發出高射計算機,防空任務是採以目視確認暨紙筆計算為運行方式;高射炮主要指標是高初速、彈道平直為主,這種特性符合大部分中口徑艦砲的特性,主要海軍強國都是用既有艦砲研改成高射砲,日本帝國海軍並未自外於這個風潮。
在19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日英同盟蜜月期,日本自英國皇家海軍引進了4.7英寸(120毫米)艦炮,且很快的成為驅逐艦上標準武裝;因此改造的母體仍使用該型炮。修改作業由艦政本部執行,十年式的研改從1921年開始,1922年(大正十一年)測試完成並制式化;直到1926年才在服役的新型艦上出現,量產裝配在1920年代完成的航空母艦、重巡洋艦;與三年式相較,除了炮身、制退復進機與彈藥仍相容,其它部分都重新設計,包括:
- 汰換原版的間斷螺紋式炮閂,更改為水平滑楔式炮閂,裝彈動線簡化
- 射角達75度的新型炮架,高度可讓裝彈手在所有角度均可裝彈
雖然在射擊數據上有着優秀表現,但十年式高射炮推出不到10年就遭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取代,後續產量劇減,原因主要有兩項。
原因其一是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全面調整中口徑艦砲,50倍徑三年式127毫米炮服役之後,日本自1920年代末期所服役的新銳驅逐艦用主炮口徑全面調整至127毫米、120毫米規格艦炮因此逐步汰除。
原因其二是十年式高射炮的整合層級過於陽春,從機械式射擊計算機、艦炮電動油壓驅動機制普及、火炮半自動進彈機構及彈藥庫上彈機購等,高射炮因飛機的高速化,走向須以多炮集合防空彈幕的聯合防空陣勢;然而1930年代前的中口徑艦炮多是靠全手動解決問題,重新設計耗日費時,但不改進性能堪慮。1931年4艘妙高級重巡洋艦曾實施聯合防空陣型測試,在18節航速下對抗於高度1,500-2,000公尺,時速111-129公里(60到70節 )的飛行目標;其射擊成果命中率只有2.2%,彈幕散落在2,000 - 5,500公尺間、每分鐘射擊彈藥平均6.4發,其射控精度、彈藥消耗量、防空彈幕密度的不足顯而易見,無法用火炮本體性能彌補。
不過,因為整合彈道計算機與上彈輔助機構的電動高射炮成本不斐,經濟大恐慌時代的日本沒有充裕經費換掉現役的十年式高射炮,因此在重巡洋艦上有相當數量的十年式高射炮仍運用到1941年以後,甚至有像鳥海號重巡洋艦這種到1944年都還沒換掉的案例;現役的十年式則開始配發1930年代初期設計的九一式高射指揮儀/九四式高射指揮儀遂行防空戰鬥時的計算任務。同時,一戰完工的的驅逐艦當時尚未除役,海軍倉庫裏還存放充裕的彈藥及備用零件,貿然汰換可說極為浪費,於是到1941年日美開戰時,日本的中口徑艦炮仍然是120/127毫米並行的狀況。
在日美開戰後,日本海軍面臨了巨量的擴軍壓力,尤其仰賴由海外運輸物資的日本本土來說,持續被盟軍獵殺掉的運輸艦促使日軍得耗費更多資源投入護航作業,日本海軍大量增建海防艦或是改造武裝船舶,這時候便宜、製造時程短且庫存充裕的120毫米艦炮再度從倉庫裏拖出來大量配發在新造勤務艦艇上,且決議復產,並研發新式炮彈。
1942年後,十年式高射炮以巨量規模增產,最大產能在1944年,該年生產了1,600門十年式高射炮炮管;到1945年戰敗前,日本製鋼室蘭製造所與吳海軍工廠生產了3000根左右的炮管,組裝成炮的至少有2,600門;該炮不只在軍艦上出現,日本海軍在各地的防禦據點都廣泛佈置了這種武器,至今仍有相當多的同型廢棄炮散落在太平洋戰場各處。
衍生型
- 雙聯裝炮版本
- 單裝炮版本
- B型
- 青葉級重巡洋艦裝備、無炮盾。
- B1型
- 妙高級、高雄級重巡洋艦裝備,操炮全人力作業,設有炮盾,重10公噸。
- B2型
- 裝設輸出功率5馬力(3.7KW)的電力馬達,液壓驅動操炮,轉動速度等同A2型炮;炮身外圍覆蓋厚度1.6-3.2毫米的防彈片用薄炮塔,全重9.8公噸
- 裝載艦有古鷹級重巡洋艦近代化工程時更換、大鷹號航空母艦、雲鷹號航空母艦
- C型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量產版,陸地據點用,人力操炮
- D型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量產版,陸地據點用,機械動力操炮;產量極少
彈種
因為十年式與三年式炮膛藥室容積相同之故,所有的三年式艦炮炮彈均可與十年式共通;惟滑塊式炮閂氣密表現不如螺紋,在操作壓力較低的情況下初速略減
可用彈藥 | |||||
類型 | 型號 | 重量,公斤(彈體/彈頭) | 彈頭裝藥 | 服役時間 | 備註 |
半穿甲彈 | 四號普通彈 | 33.5 / 20.3 | 苦味酸,1.7公斤 | 1929年 | 彈頭長46公分 |
照明彈 | 星彈(後改名為照明彈甲) | 1929年 | 燃燒時間30秒 | ||
練習彈 | 時限演習彈 | 無,高射引信訓練用 | 1926年 | ||
半穿甲彈 | 一式普通彈 | 間硝基苯胺,1.86公斤 | 1941年 | ||
反潛炮彈 | 反潛彈 | 不明/16.4公斤 | 3.8公斤 | 1943年 | 平頭彈,彈頭長41.5公分 |
照明彈 | 照明彈乙/三式照明彈 | 鎂、硝酸鋇、蜂蠟混合物 | 1943年 | 亮度為60萬燭光 | |
半穿甲彈 | 四式普通彈 | 不明/22.5公斤 | 間硝基苯胺,1.86公斤 | 1944年 | 未服役,彈頭長51.6公分 |
類似裝備
- 4.7英吋速射炮8型:1920年代英國量產的艦用單裝高射砲,以4.7英吋艦炮改良製成
參考資料
- Tony DiGiulian, Japanese 6"/50 (15.2 cm) Vickers Mark M 6"/50 (15.2 cm) Mark II and Mark III 15 cm/50 (6") 41st Year Typ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國海軍,REPORTS OF THE U. S. 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1947
- 長谷川藤一『軍艦メカニズム図鑑-日本の航空母艦』グランプリ出版、1997年 ISBN 4-87687-184-1
- 雑誌「丸」編集部『寫真 日本の軍艦 第6巻 重巡Ⅱ』(光人社、1989年) ISBN 4-7698-0456-3
- 歴史群像編集部『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44 重巡古鷹・青葉型』(學習研究社、2005年) ISBN 4-05-603323-4
- 石橋孝夫「海防艦搭載兵器のすべて」『世界の艦船』320號、1983年
- 海軍砲術史刊行會「海軍砲術史」昭和50年 非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