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轟炸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總部
北約轟炸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總部 | |
---|---|
科索沃戰爭的一部分 | |
行動種類 | 導彈襲擊 |
地點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貝爾格萊德 |
座標 | 44°48′41″N 20°28′12″E / 44.81139°N 20.47000°E |
目標 | 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總部 |
作戰單位 | 北約 |
日期 | 1999年4月24日 |
時間 | 02:06 |
標準時間 | UTC+1 |
死亡 | 16 |
負傷 | 16[1] |
1999年4月24日,北約轟炸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總部。此次行動是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空襲行動的一部分。
行動目的和後果
本次行動嚴重損壞了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下稱「塞廣電」)總部大樓,附近的聖三一教堂也受波及。[2]南聯盟境內其他廣播和電力設施也遭受了破壞。[3]轟炸時北約發射的一枚導彈奪走了大樓內16人的生命,其他人長期被困,須使用手機和外界聯繫。塞廣電在轟炸後24小時內,於一處秘密地點重新開始播出。[4][5]
北約方面辯稱此次轟炸有兩個理由:首先,干擾和削弱南斯拉夫軍隊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網絡是「有必要」的;其次,塞廣電總部屬於軍民兩用設施,在南斯拉夫對科索沃的戰爭中「起着重要的宣傳作用」,故視作軍事目標轟炸。[3]英國記者蒂姆·朱達等人也認同塞廣電播放醜化境內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內容,並把塞族攻擊少數民族的行為合法化。[6][7]根據轟炸行動指揮官韋斯利·克拉克的說法,北約在空襲前於五角大樓新聞發佈會上威脅南聯盟政府將轟炸塞廣電總部。[8]
各方反應
法國反對此次空襲行動,與美國政府在行動的合法性上存在顯著的分歧。[9]「大赦國際」認為北約的行動是戰爭罪[1],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則認為這是恐怖活動[10]。「人權觀察」組織也譴責稱:「即使可以證明針對民用廣播電視台的攻擊是合法的,似乎也沒有理由能把攻擊城市裏的演播室而非發射裝置的行為合法化。」[9]
美國東部時間1999年4月22日,美國駐南斯拉夫特使理查德·霍布魯克在於紐約君悅酒店舉辦的紀念海外記者俱樂部成立六十周年晚餐會上說[11]:
“ | 就在我來參加這次餐會之前,伊森·喬丹告訴我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遭到空襲破壞,至少近段時間都無法再次上線播出了。如果事情真像伊森告訴我的一樣,這真是無比重要的一次事件。事實上,就算塞廣電只消停一陣子,南斯拉夫當局的三根統治支柱已經斷了一根,另兩根則是他們的軍隊和秘密警察。我認為,我們取得了重要且積極的進展。 | ” |
2001年,歐洲人權法院宣佈不予受理六名南斯拉夫公民代表塞廣電對北約的起訴。[12][13]該台的總經理米蘭諾維奇因不及時撤出總部建築被判處10年徒刑。[14]根據「大赦國際」2009年報告,沒有人對此次空襲負責,也沒有人為受害者討回正義。[1]
塞廣電總部本身沒有拆除,留作紀念建築。[15]
後續事態
國際刑事法庭的報告
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作出的《關於調查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聯盟行動的委員會給檢察長的最終報告》中下如此結論:塞廣電播出的節目「喚起人民對戰爭的支持,不足以令電視台大樓成為合法的軍事目標」,但電視網本身被塞爾維亞政府用作軍用通信系統,這令大樓成為可打擊的目標。報告中寫道[16]:
“ | 如果空襲真正的目的是令電視網混亂,空襲在法律上就是可接受的。(中略)北約因塞廣電的宣傳而炸毀其總部大樓是一起意外事件,但炸樓的意外與癱瘓塞爾維亞軍隊指揮和控制系統、以及破壞維護米洛舍維奇統治的機器的主要目標起了相互補充的作用。 | ” |
聲明中有關平民傷亡的部分寫道:
“ | 儘管平民傷亡很高,但似乎符合比例原則。 | ” |
2011年塞廣電道歉聲明
2011年5月23日。塞廣電就該台1990年代播出服務於政治宣傳和抹黑米洛舍維奇的政治對手的節目一事發表道歉聲明[17],其中稱播出的節目「傷害了塞爾維亞公民、人本主義知識分子、反對黨成員、富於批判性思維的新聞記者、塞爾維亞境內的少數民族人民、少數宗教團體人士和鄰國人民的感情、美德和尊嚴」[18]。美聯社如此寫道[19]:
“ | 塞廣電公然散發有利於米洛舍維奇統治的民族主義宣傳,把塞族人描繪成南斯拉夫民族內戰的受害者,進而鼓動起民族情緒引發戰爭。同時,它還把塞爾維亞內部的反對黨打成受外國勢力蠱惑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叛國者」。這種宣傳激烈到引發1991年3月貝爾格萊德的反政府抗議活動,其中兩人在這個國家的第一次反對米氏統治的人民起義中身亡;還令北約在1999年把電視台總部大樓定為打擊目標。在北約聯軍為阻止米氏攻打科索沃省阿爾巴尼亞族分裂勢力的戰爭中,塞廣電大樓遭受轟炸,十六人在空襲中遇害。 | ” |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No justice for the victims of NATO bombings.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7) (英語).
- ^ Интерфакс-Религия: ПОВРЕЖЕДНИЕ СВЯТО-ТРОИЦКОГО ХРАМА В БЕЛГРАДЕ ВЫЗЫВАЕТ СЕРЬЕЗНУЮ ОЗАБОЧЕННОСТЬ РУССКОЙ ПРАВОСЛАВНОЙ ЦЕРКВИ.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俄語).
- ^ 3.0 3.1 Mccormack, T.; McDonald, Avril.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 2003. Cambridge Univ Pr. 2006: 381 [2021-02-18]. ISBN 978-90-6704-203-1. OCLC 1445638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 ^ Gidron, Claudio; Cordone, Avner. Was the Serbian TV station really a legitimate target?. Le Monde diplomatique. 2000-07-01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1) (英語).
- ^ Nato challenged over Belgrade bombing. BBC News. 2001-10-24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英國英語).
- ^ de la Brosse, Renaud.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the Plan to Create a "State for all Serbs": Consequences of Using the Media for Ultra-Nationalist Ends (PDF). 2003 [2021-02-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12-12).
- ^ Judah, Tim. The Serbs : history, my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 3rd 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1-02-18]. ISBN 978-0-300-14784-1. OCLC 8083464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 ^ Gen. Wesley Clark Weighs Presidential Bid: “I Think About It Every Day”. Democracy Now!. 2007-03-02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英語).
- ^ 9.0 9.1 CIVILIAN DEATHS IN THE NATO AIR CAMPAIGN. Human Rights Watch. 2000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英語).
- ^ Chomsky, Noam. Chomsky: Paris attacks show hypocrisy of West's outrage. CNN.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語).
- ^ Amy Goodman. Pacifica Rejects 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 Democracy Now!. Pacifica Radio.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英語).
- ^ Court throws out case against Nato. BBC. 2001-12-19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英國英語).
- ^ Buonomo, Giampiero. La pronuncia CEDU sul caso Bankovic. Academia.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意大利語).
- ^ World Briefing | Europe: Yugoslavia: Ex-TV Boss Jailed Over NATO Bombing (Published 2002).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6-22 [2021-02-18].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透過Reuters (美國英語).
- ^ Remembering the 1999 NATO Bombing | Reporting Balkans. reportingbalkans.com. Reporting Balkans.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英語).
- ^ Final Report to the Prosecutor by the Committee Established to Review the NATO Bombing Campaign Against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 www.icty.org.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 ^ RTS. Programska izjava UO RTS. www.rts.rs. 2011-05-23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塞爾維亞語).
- ^ State broadcaster "sorry" for 1990s. B92. 2011-05-24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5).
- ^ Serbia state TV apologises for Milosevic-era propaganda. the Guardian. 2011-05-24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