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勒內·朱斯特·阿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勒內·朱斯特·阿維
出生1743年2月28日 編輯維基數據
聖瑞斯特昂紹塞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822年6月1日 編輯維基數據 (79歲)
巴黎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礦物學家物理學家、晶體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知名於現代晶體學之父
獎項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艾菲爾鐵塔上所刻的72人列表 編輯維基數據

勒內·朱斯特·阿維(法語:René Just Haüy,1743年—1822年),法國晶體學家礦物學家、牧師,在被任命為巴黎聖母院名譽教士後,通常被稱作阿貝·阿維(Abbé Haüy),此名源於他為巴黎聖母院鑄造的一門禮炮

由於他在晶體結構方面的創新工作和他的四卷本Traité de Minéralogie (1801年),他被稱為「現代晶體學之父」[1]

阿維最大的貢獻是通過對方解石完全解理的研究提出了晶體微觀幾何模型——晶胞學說;以及關於晶面的阿維定律——任何晶面在晶胞軸上的截距之比為整數比。這兩個發現,儘管有待進一步修正,但仍為後世晶體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他還幫助建立了公制。

生平

早年

阿維於 1743 年 2 月 28 日出生於法蘭西島大區聖茹斯特昂紹塞。 他的父母只是貧窮的亞麻織工[2][3]

阿維對當地教堂的服務和音樂的興趣引起了附近普雷蒙斯特朗修道院院長的注意。 通過他,阿維認識了巴黎的一位同事,並獲得了納瓦拉學院的獎學金。 阿維最終成為引座員,並於 1764 年被任命為第四級攝政(大師)[2]

阿維的宗教訓練也取得了進步。 他於 1762 年剃髮,於 1765 年接受小命令,於 1767 年被任命為副執事,於 1769 年成為執事,並於 1770 年被任命為羅馬天主教牧師[4]

任命後,阿維 成為Lemoine紅衣主教學院二級攝政(教師)。通過與他的精神導師Abbé Lhomond 的友誼,阿維首先對植物學產生了興趣,在聽了路易斯·讓·瑪麗·道本頓(Louis-Jean-Marie Daubenton)的講座後,對礦物學產生了興趣[3]

他的兄弟Valentin Haüy是巴黎第一所盲人學校——盲人青少年學院的創始人[2]

晶體學

一場意外顯然將阿維的注意力引向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新領域——晶體學。 阿維正在檢查雅克·德·法蘭西·德·克魯瓦塞 (Jacques de France de Croisset) 收藏的一塊破碎的石灰質晶石標本。 (根據一些說法,阿維掉落了樣本並導致其破裂。)他對完美光滑的斷裂面產生了興趣。

「我剛才注意到的觀察結果有助於發展我對晶體結構的想法。它以晶體的形式出現,公民德弗朗斯在它從一個群體中脫離出來後很友善地給了我 這位開明的業餘愛好者正在向我展示,這構成了他的礦物學收藏的一部分。稜鏡沿着底座的邊緣之一有一個單一的裂縫,通過它它已經連接到該組的其餘部分。而不是把它放在 我當時正在形成的集合,我試圖將它分成其他方向,經過幾次嘗試,我成功地提取了它的菱形核。」 勒內·朱斯特·阿維,《礦物學特徵》(1801年)[2]

對這些碎片的研究啟發阿維在水晶切割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 通過將晶體分解成儘可能小的碎片,阿維得出結論,每種類型的晶體都有一個特定形狀的基本原核或「整體分子」,如果不破壞晶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就無法進一步分解。

他進一步認為,晶體結構是根據結晶的幾何定律,由連續層中這些整體分子的有序排列組成的[3][4][5]。如果先前分類在一起的晶體的基本結構不同,則它們被識別為不同的礦物種類。 例如,重石被分化為含有鋇和鍶的樣本。阿維的發現的價值立即得到了認可[6]

阿維和他的同時代人的研究證據有限。他們可以觀察晶體的習性和解理面,並使用一種稱為測角儀的儀器來測量界面角度[5][5][7]。

直到許多年後,也就是 1902 年X射線繞射技術的發展,晶體整體分子的內部結構才得以確定[7]

阿維並不是唯一觀察到方解石晶體可以由較小的菱面體組成的研究人員,但正是他引入了晶體中三重周期性的概念。這個想法對於該領域後來晶體結構的發展至關重要[8]

1784 年至 1822 年間,阿維發表了 100 多篇報告,討論他的理論及其在晶體物質結構中的應用[4]阿維在《Essai d'une théorie sur la Structure des crystals》 (1784年) 中首次闡述了他的遞減定律 。 這與他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引入了他的摩爾成分或組成分子理論[5]

到 1792 年,他已經確定了許多平行六面體作為可能的原始晶體形式[5]阿維計算出了 他在 Traité de minéralogie (1801) 中闡述了他的著作中的數學理論,該書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6]

那時,阿維已將他的想法應用於不同物種的分化。 他系統地描述了所有已知的礦物,將它們分類,並給出了它們的化學和幾何特性[5]。 

他的作品分為四卷,其中包括一本板塊地圖集,被認為是 19 世紀最精彩的作品之一[6]。它被描述為「一部具有全面洞察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內容都以文學流暢的方式寫成」[9] 。第二個更新版本於 1822 年以 Traité de cristallographie 的形式出現[5]

阿維創建了全面的系列,其中包含數百個用於教育和演示的梨木模型和水晶模型。 其中一套被泰勒斯博物館館長兼 Hollandsche Maatschappij der Wetenschappen 館長 Martin van Marum 收購[10]

阿維還因其對熱電的觀察而聞名。 早在 1785 年,他就在爐甘石(一種鋅的氧化物)中檢測到了熱電性[11]。他研究了包括電氣石在內的許多其他礦物的熱電性,並將其與晶體結構聯繫起來[12]。他證明電氣石中的電流在晶體的兩極最強,而在中間變得難以察覺[3]

1787年,阿維出版了一本關於電和磁的書,Exposition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e l'électricité et du magnétisme, d'après les principes d'Æpinus[4]

1783年2月12日,阿維被選入巴黎皇家科學院(法國科學院),擔任植物學副教授,物理學和礦物學均無空缺。

1788 年,阿維成為自然歷史和礦物學副教授[2]

參考文獻

  1. ^ Kubiński, Tadeusz. R. M. Mcinerny. Language.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8, pp. 365–376. - J. Hirschberger.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von.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8, pp. 620–621. - W. E. Carlo. Methodology (physical sciences).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9, pp. 747–750. - E. A. Maziarz. Number.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10, pp. 561–566. - J. A. Ladrière. Verification.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14, pp. 615–616. - W. E. Stokes. Whitehead, Alfred North.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14, pp. 896–897. - B. F. McGuinness. Wittgenstein, Ludwig.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prepared by an editorial staff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etc. 1967, vol. 14, pp. 983–984. - G. Stahl. Un développement de la logique des questions. 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 l'Etranger, vol. 153 (1963), pp. 293–301.. 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1975-12, 40 (4) [2024-04-06]. ISSN 0022-4812. doi:10.2307/2271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 (英語). 
  2. ^ 2.0 2.1 2.2 2.3 2.4 Northumberland, 7th Duke of, cr 1766, (Henry George Percy) (29 May 1846–14 May 1918).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3. ^ 3.0 3.1 3.2 3.3 Catholic churchmen in science; sketches of the lives of Catholic ecclesiastics who were among the great founders in science, by James J. Walsh .... HathiTrust. [2024-04-06] (英語). 
  4. ^ 4.0 4.1 4.2 4.3 Internet Archive, John G. Origins of the science of crystal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5. ^ 5.0 5.1 5.2 5.3 5.4 5.5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André. Early days of X-ray crystallography. / First edition. Oxford : [Chester,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2013. ISBN 978-0-19-965984-5. OCLC 841671923. 
  6. ^ 6.0 6.1 6.2 Kubbinga, Henk. Crystallography from Haüy to Laue: controversies on the molecular and atomistic nature of solids 227 (1). 2012-01-01 [2024-04-06]. ISSN 2196-7105. doi:10.1524/zkri.2012.14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3) (英語). 
  7. ^ Crystal Structure. Beautiful Chemistry.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美國英語). 
  8. ^ Malgrange, Cécile; Ricolleau, Christian; Schlenker, Michel. Crystal Lattices. Malgrange, Cécile (編). Symmetr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s.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4: 23–66. ISBN 978-94-017-8993-6. doi:10.1007/978-94-017-8993-6_3 (英語). 
  9. ^ Hauys traite de mineralogie. www.minsocam.org.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10. ^ collection. - christien meindertsma - t.e. 183. Thomas Eyck.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11. ^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r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and General Literature: Dia - Ent. /. Black. 1855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英語). 
  12. ^ Chisholm, Hugh, (22 Feb. 1866–29 Sept. 1924), Editor of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0th, 11th and 12th editions).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