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努爾哈赤翼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努爾哈赤翼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前期,120 Ma
努爾哈赤翼龍的想像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帆翼龍科 Istiodactylidae
屬: 努爾哈赤翼龍屬 Nurhachius
Wang et al., 2005
模式種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
Nurhachius ignaciobritoi

Wang et al., 2005
其他物種
  • 呂氏努爾哈赤翼龍 N. luei
    Zhou et al., 2019[1]

努爾哈赤翼龍屬屬名Nurhachius,意為「努爾哈赤的」)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阿普第階

發現與命名

三種帆翼龍科的頭骨,最下為努爾哈赤翼龍

在2005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布氏努爾哈赤翼龍N. ignaciobritoi),屬名是以後金開國者努爾哈赤為名,他的崛起處接近遼寧省朝陽市。種名則是以已逝世的巴西古生物學家Ignácio Aureliano Machado Brito為名。

努爾哈赤翼龍的正模標本(標號IVPP V-13288)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骨骸。頭顱骨相當延長,長31.5公分,估計生前的完整長度約33公分。鼻眶前孔(Nasoantorbital fenestra)非常大,大約佔了頭顱骨長度的58%。下頜長度為29.1公分。牠們的頭顱骨非常類似帆翼龍的頭顱骨,尤其是側向扁平的牙齒、長的鼻眶前孔;帆翼龍生存於約同一時代的英格蘭。努爾哈赤翼龍與帆翼龍的差異在於數個細部特徵,包含:較低矮的頭顱骨、不同形狀的顴骨、牙齒緊密地排列、下頜的上緣稍為彎曲。努爾哈赤翼龍的每顆牙齒大幅向後彎曲、有三個齒根、牙齒粗壯。牙齒僅限於嘴部前段,上頜有28顆牙齒、下頜有26顆牙齒,總共有54顆牙齒。努爾哈赤翼龍的翼展估計為2.4到2.5公尺。目前已發現身體骨骼的大部分部位,除了部份頸椎肋骨、尾巴、兩個手指還沒有被發現[2]

分類

在2005年的命名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努爾哈赤翼龍有許多翼手龍亞目的特徵(汪筱林等人使用定義:包含無齒翼龍帆翼龍古魔翼龍科在內的最小演化支)。努爾哈赤翼龍的肱骨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形狀扭曲,是帆翼龍、古魔翼龍科所獨有的特徵。根據汪筱林等人的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努爾哈赤翼龍屬於準噶爾翼龍超科帆翼龍科

努爾哈赤翼龍的分類位置非常接近帆翼龍,呂君昌的2006年研究也支持這個論點[3]。在2008年,呂君昌提出努爾哈赤翼龍是遼寧翼龍次異名[4]

參考資料

  1. ^ Hone, David; Fitch, Adam; Ma, Feimin; Xu, Xing. An unusual new genus of istiodactylid pterosaurfrom China based on a near complete specimen.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20 [2022-07-03]. doi:10.2687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2. ^ Wang, Xiaolin; Kellner, Alexander W. A.; Zhou, Zhonghe; Campos, Diogenes de Almeida. Pterosaur diversity and faunal turnover i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2005-10, 437 (7060) [2022-07-03].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03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英語). 
  3. ^ J. Lü, and Q. Ji. (2006).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terosaurs from western Liaoning and surrounding ar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ournal of the Paleontological Society of Korea 22(1):239-261.
  4. ^ Lü, J., Xu, L. and Ji, Q. (2008), "Restudy of Liaoxipterus (Istiodactylidae: Pterosauria), with comments on the Chinese istiodactylid pterosaurs", In: Hone, D. W. E. and Buffetaut, E. (eds), Flugsaurier: pterosaur papers in honour of Peter Wellnhofer, Zitteliana B28: 229–24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