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之戰
劍門之戰 | |||||||
---|---|---|---|---|---|---|---|
宋滅後蜀之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北宋 | 後蜀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王全斌 史延德 |
王昭遠 趙崇韜 孟元喆[注 1] | ||||||
兵力 | |||||||
不詳 | 不詳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死傷過萬 |
劍門之戰,發生於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交戰雙方為北宋軍和後蜀軍,戰鬥以北宋大獲全勝告終。此役是北宋滅後蜀的關鍵一戰。
戰役背景
在劍門一役之前,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二月,宋軍將領王全斌攻陷後蜀軍大小漫天寨,生擒後蜀將領義州刺史王審超、監軍趙崇渥、以及三泉監軍劉延祚等。後蜀大將王昭遠被擊敗後,引兵退保劍門。宋軍趁勢攻入利州。[1]
雙方準備
後蜀
後蜀皇帝孟昶在得知前方戰敗後,招募大量兵馬守劍門,並任命太子孟元喆為元帥,侍中李廷桂、同平章事張惠安做其副手,率領萬餘人兵力急赴劍門。但是孟元喆是一個紈絝子弟,怕文繡的軍旗被雨淋而專門解下來,以至於把軍旗重新掛上去的時候掛倒了;與孟元喆隨行的還有他的嬪妃和戲子數十人。行軍速度非常緩慢。[2]
此時劍門的守軍,只有原劍門戍衛的軍隊,以及從利州潰退下來的後蜀軍。主要將領為王昭遠和趙崇韜。
北宋
北宋方面,部隊為王全斌部,該部隊在先前攻破利州之後,獲得了八十餘萬斛的軍糧。[3]在抵達劍門之後,與嘉陵江對岸稍作休整,並商討攻城方案。[4]
戰役經過
北宋方首先由史延德分兵趕往附近的一處名為來蘇的小路,搭浮橋渡過嘉陵江,後蜀軍在看到渡河的北宋軍後直接棄寨而逃;史延德順勢前往青強店。王昭遠退保漢原坡,留部分兵力守劍門關,被王全斌用精銳兵力一舉擊破。宋兵攻至漢原坡,趙崇韜布兵迎戰,王昭遠坐在胡床上無法起身。後蜀軍陣被破,趙崇韜在拼殺中被俘,王昭遠逃亡東川,半路上於民宅中被抓獲。[5]
此時孟元喆與李廷桂等日夜享樂,置軍政於不顧,戰鬥開始時才趕到綿州,在得知前線戰敗後直接退保東川,並於次日逃回成都,所過之處房屋全部焚毀,糧倉全部清空。[6]
戰役結果
後蜀軍於此役喪失了最後的抵抗力量,戰鬥中死亡萬餘人。[5]此後不久,後蜀皇帝孟昶向宋朝投降。[7]
參考資料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二年》:王全斌以蜀人斷棧,大軍不得進,議取羅川路入蜀。康延澤潛謂崔彥進曰:「羅川路險,眾難並濟,不如分兵修棧,約會大軍於深渡可也。」彥進遣白全斌,全斌許之。不數日,閣道成,遂進擊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而全斌亦以大軍由羅川至深渡,與彥進會。蜀人依江而陣,彥進遣步軍都指揮使張萬友等擊之,奪其橋。會暮夜,蜀人退保大漫天寨。明日,彥進、延澤、萬友分兵三道擊之,蜀人悉其精銳來拒,又大破之,乘勝拔其寨,擒寨主義州刺史王審超、監軍趙崇渥及三泉監軍劉延祚。大將王昭遠、趙崇韜引兵來戰,三戰三敗,追奔至利州北,昭遠等遁去,渡桔柏津,焚浮梁,退保劍門。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三年》:春,正月,蜀主聞王昭遠等敗,甚懼,乃益募兵守劍門,命太子元喆為元帥,侍中太原李廷珪、同平章事張惠安副之,帶甲萬餘。旗幟悉用文繡,綢其槓以錦,將發而雨,元喆慮其沾濕,悉令解去。俄雨止,復飾之,則皆倒懸槓上。元喆又輦其姬妾及伶人數十以從,見者莫不竊笑。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三年》:壬申晦,全斌等入利州。獲軍糧八十萬斛。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四年》:王全斌等自利州趨劍門,次益光,以劍門天險,會議進取之策。侍衛軍頭向韜曰:「得降卒言,益光江東越大山數重,有狹徑,名來蘇,蜀人於江西置柵,對岸可渡。自此出劍門南二十里,至青強店,與官道合,若大軍行此路,則劍門之險不足恃也。」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澤曰:「蜀人數戰數敗,膽氣奪矣,可急攻而下也。且來蘇狹徑。主帥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將往耳。若抵青強,北與大軍夾劍擊門,昭遠等必成擒矣。」全斌等然之。
- ^ 5.0 5.1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三年》:(全斌)命史延德分兵趨來蘇,跨江為浮梁以濟,蜀人見之,棄寨而遁。延德遂至青強,王昭遠引兵退駐漢原坡,留其偏將守劍門,全斌等以銳兵奮擊,破之。及漢原,趙崇韜佈陣,策馬先登,昭遠據胡床不能起。崇韜戰敗,猶手斬數人,乃被執,昭遠免胄棄甲而逃。甲戌,全斌等遂取劍州,殺蜀軍萬餘人。昭遠投東川,匿民舍,為追騎所獲。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三年》:蜀太子元喆與李廷珪等日夜嬉遊,不恤軍政,至綿州,聞劍門已破,將退保東川;翼日,棄軍西奔,所過盡焚其廬舍、倉廩乃去。
- ^ 《續資治通鑑·宋紀四·乾德三年》:司空、平章事李昊勸蜀主封府庫以請降,蜀主從之,因命昊草表。己卯,遣通奏太原伊審征奉降表詣軍前。
- ^ 該部並未抵達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