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載
劉熙載 | |
---|---|
大清廣東學政 | |
籍貫 | 江蘇興化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伯簡,號融齋 |
出生 | 嘉慶十八年(1813年) 江蘇興化縣 |
逝世 | 光緒七年(1881年) 江蘇興化縣 |
出身 | |
| |
經歷 | |
著作 | |
|
劉熙載(1813年2月25日—1881年),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生平
劉熙載生於嘉慶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十歲喪父,數年後又喪母,篤行力學。道光十九年(1839年),赴南京鄉試中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赴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奉命值上書房,為皇室子弟講學,帝書「性靜情逸」賜之[1]。咸豐六年,年終考績,二樂察,名列一等,記名以道府用[2]。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北京,「官吏多遷避,熙載獨留。」胡林翼稱他「貞介絕俗」[3]。隔年赴武昌任江漢書院主講。
同治三年(1864年),補國子監司業,同年秋,補左春坊左中允,出督廣東學政,作《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四箴,「進諸生而訓之,如家人父子」[2]。同治六年(1867年)應敏齋聘請,講學於上海龍門書院,至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十四年,「每五日必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講去其非而趨於是。丙夜,或周視齋舍,察諸生在否。」,時人譽之為「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4]
光緒六年(1880年)夏,因疾返歸故里。[5]晚年自稱「於古人志趣,尤契陶淵明。其為學與教人,以遷善改過為歸,而不斤斤為先儒爭門戶。」[6]光緒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卒於古桐書屋。《清史稿》有傳。[7]
評價
《清史稿·儒林傳》評說:「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遁世不見知而不慍』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裏渾然,夷險一節。」
成就
熙載一生以治經學為主,詩、賦、詞曲、書法、聲韻、算術無不通曉。著有《藝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說文雙聲》、《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刻三種》。其中文學理論著作《藝概》,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學批評論著。
其他
新文化運動主帥胡適的父親胡傳為其弟子,胡傳從1868年到1871年曾在上海龍門書院學習,師從劉熙載。[8]
在2019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的閱讀能力考試中,其作品《海鷗》被選用為文言部份的文章。
註釋
- ^ 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
- ^ 2.0 2.1 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
- ^ 《興化縣誌》卷十三
- ^ 《清儒學案·融齋學案》
- ^ 朱克敬《儒林瑣記》 云:「文宗知熙載廉窘,特授廣東學政。熙載至,盡裁上下陋規,胥吏患之,知熙載狷,故為蜚語刻洋報中。熙載見之,果恚,即日乞病歸」。
- ^ 《寤崖子傳》
- ^ 《清史稿·卷480》:劉熙載 ,字融齋,興化人。十歲喪父,哭踴如禮。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二年,命直上書房。與大學士倭仁以操尚相友重,論學則有異同。倭仁宗程、朱,熙載則兼取陸、王,以慎獨主敬為宗,而不喜學蔀通辨以下掊擊已甚之談。文宗嘗問所養,對以閉戶讀書。御書「性靜情逸」四大字賜之。以病乞假,巡撫胡林翼特疏薦。同治三年,徵為國子監司業,遷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督學廣東,作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四箴訓士,謂士學聖賢,當先從事於此。所至蕭然如寒素,未滿任乞歸,襆被篋書而已。
熙載治經,無漢、宋門戶之見。其論格物,兼取鄭義。論毛詩古韻,不廢吳棫叶音。讀爾雅釋詁至「卬、吾、台、予」,以為四字能攝一切之音。以推開齊合撮,無不如矢貫的。又論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許叔重時雖未有疊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疊韻也;江、工雙聲也。孫炎以下切音,下一字為韻,取疊韻,上一字為母,取雙聲,蓋開自許氏。又作天元正負歌,以明加減乘除相消開方諸法。生平於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而一以躬行為重。嘗戒學者曰:「真博必約,真約必博。」又曰:「才出於學,器出於養。」又曰:「學必盡人道而已。士人所處無論窮達,當以正人心、維世道為己任,不可自待菲薄。」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裏渾然,夷險一節。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著持志塾言二卷,篤近切實,足為學者法程。光緒七年,卒,年六十九。又有藝概六卷,四音定切四卷,說文雙聲二卷,說文疊韻二卷,昨非集四卷。 - ^ 參見唐德剛著《胡適口述自傳》第二章:我的父親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書目
- 趙爾巽等,《清史稿》
- 《清儒學案》
- 《興化縣志》
- 韓烈文:《劉熙載《藝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