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縣衙
鐘鼓樓 | |
---|---|
鐘鼓樓,2015年5月 | |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黃山市休寧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5-71 |
認定時間 | 2004年10月 |
平政堂 | |
---|---|
平政堂,2015年5月 | |
休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狀元廣場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現代 |
編號 | 不詳 |
認定時間 | 2012年7月 |
休寧縣衙位於中國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為古休寧縣治所所在,原建築僅存譙樓,近年重建正堂、穿堂與後堂等,現為中國狀元博物館。
休寧建置始於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所置休陽縣,縣治最初位於靈鳥山(今鳳凰山),後遷萬歲山(又名萬安山、古城山,今古城岩)[1],唐天寶九年(750)再遷今址。至清末時其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譙樓(前東原有旌善亭,西原有申明亭,後廢)、儀門(左右有角門)、戒石亭、正堂(又名牧愛堂、平政堂等,前有吏房,東列吏戶禮,西列兵刑工)、穿堂、後堂(東有退思軒,西有架閣庫、大有庫)及知縣廨[2]。
現存的譙樓又名鐘鼓樓,為縣衙正門,樓上置有銅壺滴漏、銅鑼更鼓等,可用於報警、報時和瞭望,其建築形制隨歷代重修不斷更改,今建築為清順治六年(1649)改修而成,下為台基,正中辟門(北為拱形、南為方形),上為面闊七間兩層的重檐歇山頂樓閣,1984-1986年大修[3][4],台基北側立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休寧縣新建鼓樓記》碑一座。正堂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後堂面闊三間、歇山頂,二者以面闊三間的穿堂相連組成工字殿。
參見
參考資料
- ^ 清·何應松修,方崇鼎纂 ,《道光休寧縣誌·卷二十四·雜誌·古蹟》:三國吳休陽縣治在靈鳥山上,其故城基猶存(新安志案靈鳥山即鳳凰山)。海陽縣治在今縣治東十里萬安山上(新安志),……其後晉改海寧,隋改休寧,並治此山。……(案萬安山即古城山)。
- ^ 《道光休寧縣誌·卷二·營建志·廨署》:縣治北負松蘿,南瞰玉幾,東抵東墩三百餘步,西距陽山五里許,唐天寶九載自萬歲山徙治於此,宋元仍舊。……治廳曰牧愛堂,今額平政堂,其制橫三楹,徑三楹,東西廂橫各二楹,其前階為儀仗堂,堂下為甬道,樹石為戒亭,當甬道中,其兩旁為皂隸蓬,甬道左右有廊,各為吏房,東為吏戶禮,西則兵刑工,其下為鋪長司,又下為承發司,其堂南為儀門,左右角門,又南為譙樓,承以石台,闢中為外門,上豎飛樓,髤甍藻棟,榜以休寧縣。……樓前闢地廣敞,架石跨池,曰三思橋,明嘉靖間知縣宋國華改橋為照壁,立近民坊。治廳之北為後堂,中庭相接,左右置牖(今謂之川堂),後堂之東為退思軒,西為架閣庫,為大有庫。知縣衙前環以垣,垣內廣敞而中屏之,則衙外門也。衙中為廳事,東西我書房、侍者房,廳事後為寢室,又後為樓,為庖湢,周衛以垣。……申明亭、旌善亭並在大門外,今廢。
- ^ 《道光休寧縣誌·卷二·營建志·廨署》:元至正五年知縣唐棣修。明洪武二年知縣杜貫道重建,宏治中燬,知縣翟行簡復建,正德甲戌知縣王逈以樓逼近民舍改建,樓去舊址卻數尋,前極宏敞,高七仞,萬曆六年知縣陳正謨改造,下疊石為台,額以觀生,上架樓兩層,高踰於舊,八年樓墜,知縣曾乾亨改修之,裁去一層石樓,高三仞,徑深如之,橫廣倍之,樓南北面各七楹,東西面各四楹,中高四仞,崇禎十四年燬,知縣朱統鉟重建,架樓三層,高三丈二尺,左右楹稍下之。清順治六年知縣翁人龍改修,撤去第三層,為今制,康熙五十五年知縣趙國用重修。
- ^ 《休宁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休寧縣博物館. [2017-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