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根覺羅氏
伊爾根覺羅氏 | |
---|---|
滿文 | ᡳᡵᡤᡝᠨ ᡤᡳᠣᡵᠣ ᡥᠠᠯᠠ |
轉寫 | Irgen Gioro hala(穆麟德) |
始祖 | 清初皇帝賜姓,無單一始祖; 或謂宋徽宗、宋欽宗等北遷宋人(存疑) |
世居地 | 穆溪、葉赫、興堪、呼訥赫、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等。 |
代表人物 | 阿山 阿爾津 圖魯什 伊桑阿 常書鴻 |
支系 | 董鄂氏 巴雅拉氏 蒙鄂絡氏 賴布氏 希卜魯氏 民覺羅各氏 |
漢姓 | 趙、顧、伊等 |
伊爾根覺羅氏(滿語:ᡳᡵᡤᡝᠨ
ᡤᡳᠣᡵᠣ
ᡥᠠᠯᠠ,穆麟德轉寫:Irgen Gioro hala),又作依爾根覺羅氏、宜爾根覺羅氏、民覺羅氏[1],是滿洲著姓覺羅氏的分支[2],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3][4][5][6]。赫哲和在清代屬於佛滿洲的「陳錫伯」也有此姓[7][8]。
伊爾根覺羅氏傳說為被金人擄走的北宋宗室後裔,還有一部分來自清朝皇帝賜姓。明朝末期,伊爾根覺羅氏各家族主要分佈於穆溪、葉赫、興堪、呼訥赫、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等地區,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相繼歸附。清朝時期,伊爾根覺羅氏世家貴族、文臣武將等著名人士甚多。民國以後,伊爾根覺羅氏多因起源傳說或覺羅的近似發音而使用「趙」為漢姓。
根據《欽定皇朝通志》記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9],所以伊爾根覺羅氏在廣義上也可以泛指愛新覺羅氏之外所有非皇族的「民覺羅氏」,史籍中亦常見其他民覺羅人士被稱為伊爾根覺羅氏的情況[10]。
歷史
伊爾根覺羅氏的起源尚無定論,據一種自清代起即廣為流傳的說法稱其先為靖康之變中被金國俘獲的宋徽宗、欽宗等北宋宗室[11],因有民公之封[7](一說貶為平民[12]),故名「民覺羅」。另一種來源為清朝皇帝賜姓。皇帝賜姓的對象主要有寵臣、功臣、新附部眾等[8][13][14][15],其所賜之覺羅氏多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愛新覺羅。太宗朝八壯士之一的騰起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例,其本姓兆佳,父滿平阿被努爾哈赤賜姓覺羅,此後改為伊爾根覺羅氏[16][17][18]。
明末清初,伊爾根覺羅氏有340戶,主要分佈於穆溪、葉赫、嘉木湖、興堪、撒爾湖、呼訥赫、雅爾湖、烏喇、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佛阿拉、哈達等地[19]。其餘散居長白山、輝發、訥殷、瓦湖木、扎庫木、穵哄萼漠、寧古塔、杭佳、董鄂、東、虎爾哈、馬察、瀋陽、沙濟、綏分、索爾和碧漢、鐵嶺、那木都魯、哈爾敏、賴布村、瓦爾吉和屯、雅哈、訥殷布爾哈圖、錫爾門、訥殷江、黑龍江、汪秦、額爾敏、勒福河、小西門、舒赫德、廣寧、海佳、蘇巴爾漢、遼河、瓦里湖、阿和羅、庫倫、岡子、蜚悠城、界凡、鄂多里、愛哈、穆赫林、喇哈村、西巴里城、哲音、穆齊里、鰲碩、覺佳溝、薩楚庫山、貝登、二格村、板城、伊爾哈、呼努渾河、費德里哈達、大楊爾屯、蘇克蘇滸河、陽古屯、薩克蘇和羅、赫門、師師和羅、東安、多巴庫、安福和羅、敦都、屯圖、羅羅、俄莫和蘇魯、道開、巴爾達鄂林村、尼馬察、蘇克德、哈爾薩、覺羅禪、薩克達、薩穆拉達、雷佳堡、李佳堡、清堪俄莫、安圖瓜爾佳、福齊希美佛赫、額爾景、商顏哈達、紅山口、牛莊、薩克蘇、穆湖哈達、安巴覺爾察喇、福齊希和、瑚普察、吉林烏喇、瓦色、和寧、完顏、老寨子[20]。不同支系伊爾根覺羅氏之間的親屬關係非常模糊,雖然不同世居地之間也有同宗的情況存在[21],但更多情況下並無明確關聯,甚至同一世居地的伊爾根覺羅氏也未必同宗[22]。
伊爾根覺羅氏在清代位列五爵者中較為知名的有正藍旗穆溪穆昆阿爾塔什家族的一等子兼一雲騎尉阿爾津、一等子阿山;鑲黃旗葉赫穆昆的三等子圖魯什[註 1]、二等男偏俄;正黃旗撒爾湖穆昆瓜喇家族的二等男喀愷等。其中,由於阿爾塔什家族為建立清朝所做的貢獻可與諸多功勳世家並列,因此也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28]。五爵之外,伊爾根覺羅氏獲封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等世職者不計其數[22][29],並在八旗之中擁有40個佐領世職[30]。此外,伊爾根覺羅氏還有多位皇帝妃嬪[註 2],其中清太祖側妃伊爾根覺羅氏生饒余郡王阿巴泰、清太宗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輔國公常舒。
部分伊爾根覺羅氏因世居地或世居地的遷移而改變姓氏,例如巴雅拉、蒙鄂羅、董鄂、賴布、希卜魯、嘉穆瑚覺羅、穆奇覺羅等姓氏即由此而來[註 3]。清中後期至民國以後,伊爾根覺羅氏主要依據起源傳說和漢語的近似語音而使用「趙」(滿語:ᠵᠣᡠ,穆麟德轉寫:Joo[33])為漢姓[34][35][36],其餘多使用顧、伊、薩、佟、公、兆、曹、包、哲、席、於、葛、馬、高、胡、陳、白等漢姓[27]。
清代主要世家
阿爾塔什家族
世居穆溪(滿語:ᠮᡠᡴᡳ,穆麟德轉寫:Muki[37],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木奇鎮[38])的阿爾塔什家族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伊爾根覺羅氏各家族中名列第一位,也被認為是八旗中較為顯赫的功勳世家之一[28][32]。因世居地的緣故,家族姓氏又作穆奇覺羅氏[32]。阿爾塔什早年率領七個村子的人口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將族姐嫁給他,因此又稱「額駙阿爾塔什」[2]。其原有部眾依照佐領形式改編,主要隸屬於滿洲正藍旗第四參領第七、八佐領,第五參領第四、六、七、十二、十三佐領[39]。阿爾塔什長子阿山從征遼東、永平、山海關等地,因戰功封一等子,世襲罔替,其後人乾隆年間定襲一等男;阿爾塔什次子阿達海曾任扎爾固齊,位列十六大臣;三子濟爾海任都統;四子噶賚原任副都統兼佐領[2]。阿爾塔什之孫夸札尚清太宗第六女,為固倫額駙;札塔因戰功封屢次晉封至二等輕車都尉;其餘諸孫托倫、費揚古、岳博、漠爾渾、噶爾柱均任護衛[2]。阿爾塔什曾孫延布為和碩額駙,其餘諸曾孫、四世、五世孫多任護衛、參領、佐領、護軍校、城守尉、筆帖式等官職[2]。
阿爾塔什之弟齊瑪塔也跟隨其兄歸附努爾哈赤,任二等侍衛[2]。齊瑪塔之子阿爾津曾任大將軍,因戰功屢次晉封為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乾隆年間定其後人三等子世襲罔替。齊瑪塔未襲爵之諸孫庫穆絡禮、滿色均任護軍參領、瑪庫任七品官、阿林任長史、卓博任前鋒參領。齊瑪塔諸曾孫、四世孫多任佐領、典儀、侍衛、驍騎校等官職[40]。
圖魯什家族
圖魯什家族世居葉赫,族人主要被編隸屬於滿洲鑲黃旗第五參領第七、八、九佐領[41]。圖魯什在後金軍中有「驍勇冠軍」之稱,每戰必為先鋒,因戰功屢次晉封為三等子,長子巴什泰襲爵後一度進封為三等侯,乾隆年間定其爵位為一等子世襲罔替。圖魯什次子拉什泰任官頭等侍衛。諸孫未襲子爵之位者有參領兼佐領博爾屯;曾孫寶雲任三等侍衛兼佐領、武世寶任佐領;元孫兆榮任佐領、兆善為蔭生[23]。
圖魯什之弟偏俄與其兄一同歸附努爾哈赤,起初以佐領身份管理牧場,因管理有方屢次晉封至二等男,由其三子色赫承襲,乾隆年間定世職為一等輕車都尉[42]。偏俄之長子巴晉泰官至工部侍郎、次子薩哈廉、四子尼堪官至護軍參領、五子倭赫任頭等侍衛兼佐領[42]。偏俄之孫阿玉璽、六十任職員外郎、羅明任筆帖式;曾孫赫格、伊拉齊、元孫齡德、齡昌任筆帖式、赫星任佐領;四世孫羅多和任六品官[42]。
巴雅爾圖家族
巴雅爾圖家族世居葉赫,與同地的圖魯什屬不同家族[43]。其族人主要被編隸於滿洲鑲黃旗第三參領第十七佐領、第四參領第七佐領;正黃旗第三參領第八佐領、第五參領第一、二佐領;蒙古正藍旗右參領第四、五佐領[44]。巴雅爾圖本人隸正黃旗,從征遼東因戰功晉封至三等輕車都尉,寧遠之戰中陣亡,由長子阿齋襲職[45]。其弟額色襲職時因戰功加恩詔加至三等男,後由其從弟桂尼分襲三等輕車都尉;額色長子納爾瑚泰也分襲三等輕車都尉,納爾瑚泰之子常清襲職時改襲雲騎尉[45]。此外,巴雅爾圖第六子費揚古官至六品[45]。巴雅爾圖其餘諸孫多任雲騎尉、步軍總尉、郎中、佐領等官職,其中濟格爾任護軍校從征四川陣亡,追贈騎都尉由後人承襲[45]。巴雅爾圖諸曾孫多任侍衛、筆帖式、員外郎、護軍參領等[45]。
巴雅爾圖同族薩穆禪、都坦與其同時歸附,隸滿洲正黃旗[46]。二人曾孫、元孫、四世、五世孫輩多擔任驍騎校、筆帖式、防禦、主事、護軍參領等官職,其中薩穆禪四世孫偉璱官至盛京工部侍郎[46]。
巴雅爾圖同族富拉塔、王山、安達理、和絡穆於天聰時期歸附後金,編隸於鑲黃旗[47]。富拉塔曾任佐領,其子莽吉圖從征北京、山東、錦州、松山、杏山等地,後跟隨清軍入關擊敗農民軍,因戰功多次晉封至三等輕車都尉,官至副都統,其後人改襲騎都尉[45]。富拉塔其餘諸孫任護軍參領、侍衛驍騎校;曾孫輩任參領、佐領、護軍校、筆帖式,其中莽鵠立官至鑲白旗滿洲都統、署理工部尚書兼任佐領。元孫莽泰、翰班等任員外郎[45]。王山、安達理、和絡穆之後裔多擔任佐領、筆帖式、驍騎校、護軍校、步軍校等官職[48]。
朱瑚達家族
朱瑚達世居興堪(今中俄邊境興凱湖地區[49]),本為當地部長,後金初年率部歸附努爾哈赤,授騎都尉,子弟編為佐領仍使朱瑚達統領[50],主要編隸於滿洲正藍旗第一參領第十、十一佐領[51]。其子畢輅以佐領身份從征黑龍江、北京、山東、九江府等處立功,授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其嫡裔以雲騎尉世襲[50]。朱瑚達之孫、曾孫、元孫、四世孫多擔任參領、佐領、中書、筆帖式、員外郎等官職[50]。其中曾孫滿丕為佐領,官至都統[50]。滿丕之孫蘇昌、曾孫富綱皆官至總督,富綱之子嵩溥官至綏遠城將軍。
朱瑚達之弟阿克善與其兄一同歸附,任驍騎校[50]。其子孫後裔多擔任佐領、步軍校、副護軍校、護軍校、郎中、筆帖式、員外郎等官職[50]。其中阿克善曾孫武達色以前鋒校身份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因無嗣由其侄伊林襲[50]。
朱瑚達同族葉穆柱、奇努、黨淑、哲庫愼等也與朱瑚達同時歸附並同隸正藍旗,其中葉穆柱授騎都尉[50]。他們的後裔大多擔任佐領、防禦、主事、筆帖式、侍衛、長史等官職,其中葉穆柱之孫黃塔曾任委署護軍校,在三藩之亂中隨清軍收復浙江、福建,直搗雲南,授雲騎尉世職,因無嗣,由從弟、頭等侍衛羅密承襲[52]。
噶蓋家族
噶蓋家族世居呼訥赫(今吉林省東部至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一帶[53]),於努爾哈赤創業早期歸附,家族初隸滿洲鑲黃旗,後改為鑲紅旗[54],族人多分佈於該旗第二參領十一、十二、十三佐領,第四參領第十七、十八佐領[55]。噶蓋官至扎爾固齊,地位僅次於五大臣,曾奉命創製滿文。噶蓋長子武善曾任工部參政,次子布善官至護軍統領,因戰功授騎都尉,布善之子夸札官至都統,襲職後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又在三藩之亂中立功,加封一等輕車都尉,其後裔定襲騎都尉兼雲騎尉[56]。噶蓋其餘孫輩、曾孫、元孫、四世孫等多擔任佐領、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其中噶蓋之孫瓦爾達官至西安副都統[56]。
噶蓋從弟孟格圖、伯祖阿爾哈巴顏同隸鑲紅旗。孟格圖因軍功授騎都尉,由次子綽內承襲,其後嗣在襲職過程中因遇恩詔曾一度加封至二等輕車都尉,後來定襲騎都尉[56]。孟格圖其餘諸孫、曾孫、元孫輩等多擔任御史、護軍參領、郎中、佐領、筆帖式、驍騎校等官職[56]。阿爾哈巴顏之孫外圖庫任三等護衛、富山任驍騎校;曾孫、元孫、四世、五世、六世孫輩多擔任御史、護軍校、驍騎校、筆帖式、護衛等官職,其中曾孫蘇完拜官至參領,因戰功授騎都尉,其後人襲爵時曾遇恩詔一度加至三等輕車都尉,後定為世襲雲騎尉[57]。
赫臣家族
赫臣世居瓦爾喀(今吉林省延吉市以北圖們江流域以及琿春市部分區域[58]),在努爾哈赤創業初期率領族人歸附,其家族主要被編隸於滿洲正黃旗第三參領第十二、十三佐領[59]。赫臣曾奉命出使葉赫被拘殺,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滅亡葉赫後,努爾哈赤令赫臣之子克福手刃仇人[60]。克福任佐領,天聰八年授騎都尉,升吏部理事官,因戰功和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最終官至陵寢總管[60]。其孫凱音布襲職,官至戶部尚書、議政大臣[60]。凱音布之子喀爾吉善襲職時削去恩詔所加之職承襲騎都尉,官至閩浙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死後入祀賢良祠。喀爾吉善之子定長亦官至總督,孫鄂雲布官至巡撫。克福另一子喀齊蘭從征舟山、湖廣,官至副都統,喀齊蘭次子法保亦官至副都統;四子達爾漢任委署護軍參領,從征噶爾丹立功授雲騎尉世襲;第六子阿薩那官至錦州副都統兼大凌河總管[60]。喀齊蘭其餘後裔多擔任佐領、侍衛、郎中、筆帖式、御史、防禦等官職[60]。
赫臣其餘諸孫、曾孫、元孫、四世孫輩多任佐領、贊禮郎、員外郎、郎中、步軍校、護軍校、驍騎校、防禦、給事中、筆帖式、司獄等官職[60]。其中赫臣之孫托爾弼任官參領,在三藩之亂中因戰功授雲騎尉,因無嗣由其親伯之孫扎祿世襲[60]。道光年間尚書成格為赫臣後裔,其曾孫女玶常在為咸豐帝后宮之一[61][62]。
赫臣同族卓禮喀同隸正黃旗,其孫伊桑阿進士出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入祀賢良祠。伊桑阿長子伊都善任副都統、次子伊克善任御史、第三子伊都立官至山西巡撫[60]。伊都立之子福增額為怡親王胤祥女婿,封和碩額駙,官至駐防將軍。伊桑阿之孫福鼐、伊倫任筆帖式、明福現任員外郎[60]。卓禮喀之孫、伊桑阿之兄璧桑阿後裔多擔任侍衛、防禦、鳴贊、郎中、主事、驍騎校等官職[60]。
顧喬家族
顧喬世居松花江,原名農達理,曾幫助努爾哈赤部下解圍而賜名科球,因與農達理祖父同名,故改為顧喬[63]。顧喬長子顧納禪從征大同率先登城,賜巴圖魯號,特授騎都尉。清軍入關時擊敗農民軍、南明等勢力加封三等輕車都尉。長子顧蘇襲職時遇恩詔授為二等輕車都尉。因顧蘇之子佛岳無嗣,所以由其叔顧八代襲職[63]。顧八代官至禮部尚書,贈太師,入祀賢良祠,其子顧儼襲職時改襲三等輕車都尉。顧儼之子顧琮官至總督。顧八代後裔在清朝時期即以其名為氏使用「顧」為漢姓[64]。
顧喬之次子羅多理從征雲南有功授雲騎尉,因無嗣由其侄孫顧侃襲職;顧喬之孫依素以七品官身份在三藩之亂中攻廣東馬雄部陣亡,贈雲騎尉世襲[63]。顧喬其餘曾孫、元孫、四世孫輩多擔任郎中、筆帖式、主事等官職[63]。
顧喬同族雅爾布、蘇寧阿同隸滿洲鑲黃旗[65]。其二人分別移居虎爾哈、東寨地方改姓蒙鄂絡氏、巴雅喇氏,後認祖歸宗仍恢復伊爾根覺羅原姓,天聰年間歸附後金[65]。雅爾布因功授騎都尉,因無嗣由親弟翁阿岱及其長子承襲[65]。翁阿岱之次子、孫、曾孫任筆帖式、協領等官職[65]。蘇寧阿任二等侍衛,其子精尼喀為三等侍衛,參與三藩之亂,隨清軍直搗雲南城下,授騎都尉世襲[65]。蘇寧阿之孫蘇爾圖任筆帖式、曾孫希賢生員出身[65]。
奇雅穆家族
奇雅穆世居阿庫里(今俄羅斯烏蘇里江上游阿庫里河地區[66]),努爾哈赤創業初期歸附,隸鑲紅旗,任三等侍衛[65]。奇雅穆之孫奇努從征山西芮城縣首先登城,賜巴圖魯,授騎都尉,此後兩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於四川於朝天關等處立功再晉為二等輕車都尉[65]。奇努之子胡世霸襲職,從征噶爾丹立功授一等輕車都尉,官至都統,其後裔改為世襲騎都尉[65]。奇雅穆其餘後裔多任佐領、護軍校、驍騎校、員外郎等官職,其中曾孫胡世圖官至都統[65]。奇雅穆同族塔靈阿之六世孫董智任驍騎校、和隆武任副護軍參領、奪魁任八品官[67]。
奇雅穆同族胡成額、伊普星阿隸鑲藍旗[68]。胡成額元孫屯多任護軍校;四世孫都喀士任博士;五世孫海塞任挈壺正,滿都原任工部尚書,夸柱任護軍校;六世孫禮柱任中書,同泰任郎中,春山為壬辰科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盛京兵部侍郎;七世孫多為佐領、員外郎等職[67],其中鶴年為丙辰科進士,官至總督,入賢良祠。鶴年之子桂林亦官至總督,桂林之女嫁乾隆帝,封循貴妃。伊普星阿封雲騎尉,其子西柱、其孫索爾和等承襲[67]。
其他
伊爾根覺羅氏其他較為知名的世家還有世居嘉木湖的鑲白旗噶哈善哈思瑚家族,噶哈善哈思瑚本為嘉木湖部長,其本人與兄納木占、同族鑲黃旗拉哈等均有世職[69]。世居撒爾湖的正黃旗瓜喇家族和世居穵哄萼的正白旗尹達瑚齊家族與噶哈善哈思瑚為同宗,其中瓜喇之子喀愷因松錦、入關等戰役中獲得的戰功封二等男[70]。世居呼訥赫的正藍旗納齊布、正紅旗溫察家族[註 4]也有多人擁有世職[72],其中溫察之孫莫洛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藩之亂時出任陝西經略,不久在兵變中陣亡,清廷贈其後人世襲騎都尉兼雲騎尉[73]。
此外,世居葉赫的正藍旗金泰、世居佛阿拉的鑲黃旗塞楞鄂哈思虎、世居札庫木的正白旗格布庫、世居穵哄萼漠的正白旗尹達瑚齊、世居賴布村的正黃旗薩琥、世居索爾和碧漢的正紅旗巴岱、世居訥殷的鑲黃旗福祿等數十個支系有輕車都尉、騎都尉或雲騎尉世職[22]。其中金泰次子哈占官至尚書[74];塞楞鄂哈思虎五世孫華善官至巡撫[67];薩琥之子沙納哈,因戰功獲巴圖魯號、授騎都尉世職、位列議政大臣[75];巴岱五世孫三寶為軍機大臣[76];福祿曾孫傅臘塔官至尚書,特贈騎都尉[77]。至清中後期,伊爾根覺羅氏的知名人士還有世居吉林的副都統烏什哈達、伊勒通阿、將軍金順、連順兄弟;世居葉赫的尚書長庚等,其中烏什哈達、金順因戰功分別授輕車都尉、雲騎尉世職。
近現代人物
近現代伊爾根覺羅氏較為知名的人物有畫家、敦煌研究所所長、杭州駐防雲騎尉世家出身的常書鴻[78][79];東北人民革命軍游擊大隊長趙文喜[80];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成都駐防後裔趙爾宓等[81][82]。
現代基因檢測
由於伊爾根覺羅氏自身來源的多樣性,現代父系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分別有來自C-F3830[83],C-M504(包含其下游C-MF380183)[84]和O-CTS723[84]單倍群的樣本記錄。其中C-F3830單倍群被一些分子人類學研究學者認為對當代蒙古語族和滿語族人群有重要遺傳貢獻[85]。
註釋
來源
- 引證
- ^ 劉慶華 2012,第43頁
- ^ 2.0 2.1 2.2 2.3 2.4 2.5 弘晝等 2002,第181頁
- ^ 陳康祺 1997,第229-230頁
- ^ 徐珂 1986,第2144-2145頁
- ^ 金毓黻 編 & (清) 楊同桂 輯 1985,第327-328頁
- ^ 昭槤 1980,第316頁
- ^ 7.0 7.1 趙翼 & 姚元之 1997,第(竹葉亭雜記)76頁
- ^ 8.0 8.1 郭建中. 锡伯族姓氏概述. 新疆錫伯語言學會.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嵇璜 & 劉墉 等 1787,第一卷,46頁
- ^ 趙力 2012,第381, 383, 385頁
- ^ 政協北京市文史資料委員會 2012,第77,496頁
- ^ 政協北京市文史資料委員會 2012,第496頁
- ^ 劉慶華 2012,第4頁
- ^ 愛新覺羅·瀛生 2004,第976頁
- ^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90,第83頁
- ^ 弘晝等 2002,第399頁
- ^ 劉慶華 2012,第5頁
- ^ 趙力 2012,第412頁
- ^ 弘晝等 2002,第179, 180, 189, 190, 199, 200, 207, 208, 209頁
- ^ 劉慶華 2012,第43頁;總結自《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十五·各地方伊爾根覺羅氏》
- ^ 弘晝等 2002,第186頁
- ^ 22.0 22.1 22.2 弘晝等 2002,第181-221頁
- ^ 23.0 23.1 弘晝等 2002,第223頁
- ^ 趙爾巽等 1998,第9198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3740頁
- ^ 長順等 1788,第2頁
- ^ 27.0 27.1 趙力 2012,第381頁
- ^ 28.0 28.1 杜家驥 2008,第75頁
- ^ 趙力 2012,第381-383頁
- ^ 趙力 2012,第491-519頁
- ^ 趙力 2012,第372, 373, 383, 384, 385頁
- ^ 32.0 32.1 3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2011,第62頁
- ^ 胡增益 1994,第876頁
- ^ 金光平, 金啟孮 & 烏拉熙春 1996,第207頁
- ^ 金啟孮 2009,第118, 126頁
- ^ 趙力 2012,第5, 381頁
- ^ 神田信夫 & 滿文老檔研究會 1956,第886頁
- ^ 趙力 2012,第461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159,162,163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2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39-40頁
- ^ 42.0 42.1 42.2 弘晝等 2002,第224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3,223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35,36,54,60,222頁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弘晝等 2002,第183頁
- ^ 46.0 46.1 弘晝等 2002,第183,184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3,185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5頁
- ^ 趙力 2012,第481頁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弘晝等 2002,第188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151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9頁
- ^ 趙力 2012,第450頁
- ^ 趙力 2012,第1(前言)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133,141頁
- ^ 56.0 56.1 56.2 56.3 弘晝等 2002,第193頁
- ^ 弘晝等 2002,第194頁
- ^ 孫文良 1990,第81頁
- ^ 鄂爾泰等 1985,第55頁
-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弘晝等 2002,第201頁
- ^ 她出身世家门第,却无故被连降三级,郁郁寡欢而死!. 東方網.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 ^ 中央研究院. 成格. 中央研究院.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 ^ 63.0 63.1 63.2 63.3 弘晝等 2002,第202頁
- ^ 嵇璜 & 劉墉 等 1787,第十卷,87頁
- ^ 65.00 65.01 65.02 65.03 65.04 65.05 65.06 65.07 65.08 65.09 弘晝等 2002,第203頁
- ^ 趙力 2012,第424頁
- ^ 67.0 67.1 67.2 67.3 弘晝等 2002,第204頁
- ^ 弘晝等 2002,第203,204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6-187頁
- ^ 弘晝等 2002,第191頁
- ^ 弘晝等 2002,第193-195頁
- ^ 弘晝等 2002,第194-195頁
- ^ 弘晝等 2002,第195頁
- ^ 弘晝等 2002,第184頁
- ^ 弘晝等 2002,第212頁
- ^ 弘晝等 2002,第210頁
- ^ 弘晝等 2002,第213頁
- ^ 常書鴻 2013,第19頁
- ^ 胡華 1997,第440頁
- ^ 王戰英 & 宋學文 1994,第311頁
- ^ 趙力 2012,第174頁
- ^ 时隔60年 赵姓满族人成都祭祖(图). 網易新聞(原載天府早報). 2010 [2018-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1).
- ^ C-F3830 夏商东北大族-CF3830*. 祖源樹. 2024 [2024-08-28].
- ^ 84.0 84.1 伊尔根觉罗氏起源分布. 23魔方. 2024 [2024-08-28].
- ^ Ancient DNA reveals two paternal lineages C2a1a1b1a/F3830 and C2b1b/F845 in past nomadic peoples distributed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Wiley. 2024 [2024-08-28].
- 參考資料
- 愛新覺羅·瀛生. 《满语杂识》. 學苑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0600081.
- 常書鴻. 《守護敦煌五十年: 常書鴻自述》. 新銳文創. 2013. ISBN 9789865915629.
- 長順等. 《吉林通志·卷九十三》. 1788.
- 陳康祺.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上下)》. 中華書局. 1997. ISBN 9787101017021.
- 杜家驥.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10067537.
- 鄂爾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5.
- 弘晝等.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遼海出版社. 2002. ISBN 9787806691892.
- 胡華. 《中共党史人物传·卷六十四》.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7.
- 胡增益. 《新满汉大词典》.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9787228024049.
- 嵇璜; 劉墉 等. 《钦定皇朝通志》. 1787.
- 金光平; 金啟孮; 烏拉熙春. 《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 遠方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05951485.
- 金啟孮.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68566.
- 金毓黻 編; (清) 楊同桂 輯. 《辽海丛书·沈故》. 遼瀋書社. 1985.
- 劉慶華. 《满族姓氏综录》.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9702794.
- 清高宗御敕. 《清朝通志》. 商務印書館. 1935.
- 神田信夫; 滿文老檔研究會. 《满文老档:太祖 卷2》. 東洋文庫. 1956.
- 孫文良. 《满族大辞典》.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0.
- 王戰英; 宋學文. 《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 華夏出版社. 1994. ISBN 9787508004853.
- 徐珂. 《清稗类钞》. 中華書局. 1986. ISBN 9787101010732.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07503.
- 趙力. 《满族姓氏寻根词典》.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9702862.
- 昭槤. 《啸亭杂录》. 中華書局. 1980. ISBN 9787101017519.
- 趙翼; 姚元之. 《簷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中華書局. 1997. ISBN 9787101017489.
- 政協北京市文史資料委員會.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00044607.
-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文史资料选辑 第120辑》. 中華書局. 1990.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97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