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利亞·普里高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利亞·普里高津
Илья́ Приго́жин
Ilya Prigogine
普里高津,1977年
出生Ilya Romanovich Prigogine
(1917-01-25)1917年1月25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逝世2003年5月28日(2003歲—05—28)(86歲)
 比利時布魯塞爾
國籍 比利時(1949年-2003年)
母校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知名於耗散機構
布魯塞爾振子
非平衡態熱力學
配偶Hélène Jofé (1945年結婚;子Yves Prigogine)
Maria Prokopowicz (1961年結婚;子Pascal Prigogine)
親屬亞歷山大·普里高津英語Alexandre Prigogine(兄)
獎項法朗基獎 (1955年)
拉姆福德獎章 (1976年)
諾貝爾化學獎 (1977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物理學
機構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索爾維國際研究所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芝加哥大學
博士導師泰奧菲勒·德東德爾英語Théophile de Donder
博士生

伊利亞·羅曼諾維奇·普里高津子爵(俄語:Илья́ Рома́нович Приго́жин羅馬化Ilya Romanovich Prigozhin;法語:Ilya Romanovich Prigogine;1917年1月25日—2003年5月28日),比利時俄羅斯猶太裔化學家物理學家,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非平衡態統計物理耗散結構理論奠基人。

生平

早期生活和學習

1917年,伊利亞·羅曼諾維奇·普里高津出生於莫斯科猶太人家庭,幾個月之後十月革命爆發[1][2][3][4][5][6]。 他的父親魯維姆·阿布拉莫維奇·普里高津 (Ruvim (Roman) Abramovich Prigogine) 是一名化學工程師,曾就讀於莫斯科帝國技術學校並擁有一家肥皂廠;他的母親尤利婭·維希曼 (Yulia Vikhman) 是一位鋼琴家,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21年,工廠被新的蘇維埃政權國有化,加上內戰中不安全感上升,全家離開了俄羅斯。在立陶宛短暫停留後,他們前往德國。並定居柏林;8年後,由於經濟形勢不佳和納粹主義的悄然興起,他們搬到了布魯塞爾,普里高津於1949年獲得比利時國籍。他的兄長亞歷山大·普里高津英語Alexandre Prigogine為鳥類學家。

青少年時期,普里高津對音樂、歷史和考古學感興趣。1935年,他畢業於伊克塞勒雅典娜學院,主修希臘語和拉丁語。他的父母鼓勵他成為一名律師,他最初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法律。那時他對心理學和行為研究產生了興趣。反過來,閱讀這些主題引發了對化學的興趣,因為化學過程會影響身心;這也引發了人們對物理學更根本的興趣,因為它們解釋了化學。他最終從法學院退學。

普里高津後來同時就讀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化學和物理專業,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功」;1939年,他在兩個學科中獲得了相當於碩士學位的學位,並於1941年在泰奧菲勒·德東德爾英語Théophile de Donder的指導下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 ^ Francis Leroy. A century of Nobel Prizes recipients: chemistry, physics, and medicine (p. 80). Books.google.com. 2003-03-13 [2012-03-12]. ISBN 9780203014189. 
  2. ^ Vicomte Ilya Prigogine (Obituary, The Telegraph). Telegraph.co.uk. 2003-06-05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3. ^ Magnus Ramage, Karen Shipp. Systems Thinkers (p. 227). Books.google.com. 2009-09-29 [2012-03-12]. ISBN 9781848825253. 
  4. ^ Andrew Robinson. Time and notion. Timeshighereducation.co.uk. 1998-07-17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5. ^ Time and Change. Chaosforum.com. 2003-05-28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5). 
  6. ^ Biography of Ilya Prigogine. Pagerankstudio.com.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