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倫娜級防護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速行進中的伊倫娜號
概況
建造者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次級 奧古斯塔皇后號
建造期 1886–1889年
運行期 1888–1922年
完成數 2
退役數 2
技術數據
船型 防護巡洋艦小巡洋艦
排水量 5,027公噸(4,948長噸)
船長 103.70米(340英尺3英寸)
型寬 14.20米(46英尺7英寸)
吃水 6.74米(22英尺1英寸)
動力來源
  • 雙軸
  • 8,000匹指示馬力(6,000千瓦特)
船速 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以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可行駛2,490海里(4,610公里;2,870英里)
乘員
  • 28名軍官(改造後為17名)
  • 337名水兵(改造後為357名)
武器裝備
裝甲 20毫米(0.79英寸)

伊倫娜級防護巡洋艦(德語:Irene-Klasse)是1880年代後期由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防護巡洋艦艦級。該艦級由首艦伊倫娜號和末艦威廉王妃號[註 1]所共同組成。她們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防護巡洋艦。在建造初期,兩艦裝備14門150毫米(5.9英寸)主炮英語main battery,最高航速為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兩艦都在1899年至1905年間進行現代化改裝,武器裝備得到升級,尤其是裝備新的速射炮。

兩艦都曾在東亞分艦隊服役,威廉王妃號在1897年11月奪取膠州灣租借地基地的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兩艦在20世紀之交返回德國,並一直停留在歐洲水域,直到1914年被除籍。後來,她們被降低到次要角色,並繼續服役,直到1920年代早期,分別被作為廢品出售。

設計

整體特徵

作為德國海軍第一批完全廢除船帆的軍艦,本級艦隻水線長98.90米(324英尺6英寸),總長103.70米(340英尺3英寸),舷寬14.20米(46英尺7英寸),吃水深6.74米(22英尺1英寸)。她們的設計排水量為4,271公噸(4,204長噸),滿載作戰排水量為5,027公噸(4,948長噸)[1],橫向穩心高度則為0.69至0.72米(2英尺3英寸至2英尺4英寸)[2]。船體由橫向和縱向肋骨結構的鋼框架構成,外殼由木板構成,上面覆蓋着孟茨銅板英語Copper sheathing以防污。船艏英語Stem (ship)下部為青銅,上部則由鐵製成。船體被分成10個水密隔間,船體長度的49%採用雙重底英語Double bottom設計。[3]

本級艦順風行駛良好,而且操控方便。急轉彎時降速較小,並且艦身只會有中等程度的滾動和傾斜。因為兩艦的前甲板英語forecastle都存在結構缺陷,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兩艦的速度只能達到全速的一半。兩艦上原本配置28名軍官和337名水兵,經過世紀之交的現代化改造後,艦員配置改為17名軍官和357名水兵。本級艦隻隨艦配置有許多小型的船隻,包括兩艘哨船英語Picket boat、一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兩艘快艇式帆船、一艘輕便帆船和兩艘小艇。探照燈平台設置在前桅水線上13米(42英尺8英寸)的位置。[2]

機械裝置

伊倫娜號的推進系統包括兩台臥式伍爾夫歇雙缸雙脹往復式蒸汽機,由四座燃煤的圓柱形雙鍋爐提供動力。威廉王妃號的發動機則是由日耳曼尼亞生產的。伊倫娜號配備一對直徑4.50米(14英尺9英寸)的三葉螺旋槳。威廉王妃號配備的則是稍大一點的4.70米(15英尺5英寸)四葉螺旋槳。兩艦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8,000匹指示馬力(6,000千瓦特)[註 2],最高航速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註 3],在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下行程約為2,490海里(4,610公里;2,870英里)。兩艦還配備一對發電機,以67伏特的電壓產生23千瓦特(31匹馬力)的電能。威廉王妃號後來配備三台聯合輸出33千瓦特(44匹馬力)110伏特的發電機。而轉向則由單具操控。[3]

武器及裝甲

兩艦都裝備4門150毫米RK L/30型的單座速射炮,隨艦攜帶400發彈藥,射程可達8,500米(9,300碼)。除此之外還裝載10門150毫米RK L/22型的短管速射炮,射程僅有5,400米(5,900碼)[2]。艦炮裝備被六門37毫米轉輪式機關炮包圍[4]。隨艦還配備三具350毫米(14英寸)魚雷發射管,攜帶有八枚魚雷,其中兩具發射器安裝在甲板上,第三具發射器位於船頭吃水線以下[2]。1899年至1905年間,兩艦在威廉港進行現代化改造[5],艦載武器裝備得到顯著改善。其中四門L/30型速射炮被150毫米SK L/35型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35[註 4]替換,射程增加到10,000米(11,000碼);8門105毫米SK L/35型速射炮替換L/22型速射炮,並增加6門50毫米SK L/40型速射炮[2]

兩艦由複合鋼鐵裝甲保護。裝甲甲板厚度為20毫米(0.79英寸)到30毫米(1.2英寸)[註 5],斜坡厚度為20毫米(0.79英寸)。200毫米(7.9英寸)柚木圍板英語coaming厚度為120毫米(4.7英寸)。指揮塔側面裝甲厚50毫米(2.0英寸),頂面裝甲厚20毫米(0.79英寸)。兩艘艦上都裝設有軟木圍堰英語Cofferdam[3]

服役歷史

威廉王妃號

伊倫娜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4]。她是以「伊利沙伯號代艦英語Ersatz」的合同名義訂購的[註 6][1],1886年在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開建[5]。1887年7月23日下水,隨後開始舾裝工作。1888年5月25日,入役德國海軍[2]。威廉王妃號是以「阿里阿德涅號代艦」[註 7]的名義訂購的[1],並於1886年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安放龍骨[5],於1887年9月22日下水,之後開始舾裝工作。1889年11月13日竣工並加入德國海軍艦列[2]

兩艦都曾在德國本土艦隊服役。伊倫娜號經常陪同威廉二世的遊艇在歐洲各地巡航[9]。1894年,伊倫娜號被派往東亞水域,第二年威廉王妃號也加入她們的艦隊[2]。1897年11月,海軍上將奧托·馮·迪德里希率領威廉王妃號等3艘軍艦參與對膠州灣據點的攻佔[10]。當時伊倫娜號正在碼頭進行引擎維護,因此她沒有出現在行動中[11]。奪取膠州灣後,巡洋艦中隊被重組為東亞分艦隊[12]。在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國和西班牙海軍分艦隊之間的馬尼拉灣海戰剛剛結束後,兩艦都出現在菲律賓[13]。她們希望利用這次危機來奪取該地區的另一個海軍基地,然而並沒有成功。[14]

威廉王妃號於1899年回到德國本土,並於1899年至1903年間進行現代化改裝。1901年,伊倫娜號緊隨其姊妹艦也回到德國,1903年至1905年間進行類似的升級改造。這兩艘軍艦一直服役到1914年初,之後她們就從一線除籍,用於執行次要任務。伊倫娜號被改裝成一艘潛水艇母艦。直到1921年,她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22年被當作廢品賣掉並拆解。威廉王妃號於1914年2月被改為水雷廢船英語Hulk (ship),最終於1922年被拆解。[2]

腳註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
  2. ^ 另有來源指兩艦功率各有不同,伊倫娜號為8,223匹指示馬力(6,132千瓦特),威廉王妃號為9,732匹指示馬力(7,257千瓦特)[1]
  3. ^ 另有來源記指兩艦最高航速各有不同,伊倫娜號為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威廉王妃號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1]
  4.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15 cm SK L/3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長度,即35倍徑[6]
  5. ^ 另有來源指甲板裝甲最厚達75毫米。[1]
  6.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7]
  7.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8]

引文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日本海人社,第21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Gröner,第95頁.
  3. ^ 3.0 3.1 3.2 Gröner,第94–95頁.
  4. ^ 4.0 4.1 Gardiner,第253頁.
  5. ^ 5.0 5.1 5.2 Gröner,第94頁.
  6. ^ Grießmer,第177頁.
  7. ^ Gröner,第56頁.
  8. ^ 勞倫斯,第84頁
  9. ^ Sondhaus,第179, 192頁.
  10. ^ Gottschall,第161–162頁.
  11. ^ Gottschall,第157頁.
  12. ^ Gottschall,第165頁.
  13. ^ Cooling,第95–96頁.
  14. ^ Gottschall,第181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