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任那日本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任那日本府任那之倭宰是古代日本大和王權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任那設立統治機構的理論。然而,現代日韓主流學界對相關理論持否定態度。這一理論1970年代後已基本被駁倒,但它仍是今日日本與朝鮮半島關係中一個敏感而重要的話題。[1]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任那日本府
假名みまなにほんふ
平文式羅馬字Mimana Nihon-fu

任那日本府被視為皇國史觀[2]殖民史觀[3],常年受到韓朝抨擊。舊日本政府就以任那日本府為征韓論日韓併合的依據[4],在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1960年代後,任那日本府開始受到否定[2],南北韓學者也視任那日本府為誇大失實的宣傳[4]。2010年第二期韓日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報告上韓國委員金泰植的論文表示可以否定倭國「武力征服」加耶建立任那日本府的理論[5],韓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書中,韓方認為,雖然六世紀任那置於倭人支配範圍,但「任那日本府」非當時用語,建議改稱為「安羅倭臣館」。日方認為,「任那日本府」在日本書紀以「在安羅諸倭臣」表現,故韓方建議不使用「任那日本府」可以接受,但重申當地倭人由倭人統治,非置於任何朝鮮半島政權之下。[6]

然而,自1960年代以來,這一理論逐漸被否定,到了考古學發達的近代幾乎被否定。2010年韓日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對任那日本府說做出了正式不存在的結論。[7]

概要

任那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位置

日本書紀等日本史書中國與朝鮮的記錄(如廣開土王碑、《宋書·倭國傳》)中,紀載着倭國在朝鮮半島有一定的影響力。近現代的日本學者末松保和等人在《任那興亡史》中,也記錄新羅百濟附屬於倭國。

中國學界如朝鮮族學者全昌淑認為廣開土王碑文不符合歷史背景,且過於誇張[2]北韓學者金錫亨則就廣開土王碑文提出「分國說」(分國論),否定大和在朝鮮的統治,反過來認定是朝鮮人在日本「分國」的統治機構[2]南韓學者李進熙提出「改作說」,認為廣開土王碑文曾遭竄改[2]。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徐建新2006年論文中提出1881年的拓本後,「改作說」已被學界否定。

朝鮮半島開始發現日本列島獨特的墓制「前方後圓墳」,舊新羅、百濟、伽倻地域亦大量出土日本產的翡翠製勾玉(舊高句麗地域少有發現),因此等諸因素的存在,近年出現若干承認伽倻地域倭人的集中居住或倭國影響力的說法論斷。此類研究成果說明了與大和朝廷存在緊密關聯的某種集團(大和朝廷派遣的官吏與軍人或臣服於大和朝廷的當地豪族等)在伽倻地域存在一定的軍事影響力及特殊經濟權利等,然而此等倭系豪族與日本府的關係究竟如何,現存有不同說法,亦有意見對是否存在民政統治組織表示懷疑。

「任那日本府」的名稱是後世「日本」國號出現之後的稱謂,當時的名稱為「倭府」。

諸學說

戰前

二戰之前,日本關於伽倻地域的研究把對於朝鮮半島的吞併政策正當化,認為神功皇后(實際狀況尚不明)的三韓征伐後,當地成為倭王的直轄地。當時認為百濟在受高句麗與新羅入侵時,曾向大和王權求援。而六世紀中期,任那為新羅吞併,日本府滅亡。

戰後

戰後,否定日本統治機構存在的說法開始出現,韓國學者朴天秀亦認為日本書紀等記錄大和王權對任那的直接統治過於誇張[8]

1970年代以來

井上秀雄提出為伽倻地域部族聯盟的名稱,與大和王權並無直接關係的說法。吉田晶認為日本府實質是倭國為引入半島的先進技術文化而設置的會議,包含倭國派遣的官卿與任那(伽倻)當地的王族與豪族等。坂元義種等人認為五世紀倭王武中華王朝授予統領新羅、任那、加羅等諸國軍事的官爵,故日本府的作用為軍事機關。其他有倭國使者說、伽倻對倭外交機關等諸說法。

1990年代以來

依上述,根據近年發現的前方後圓墳與翡翠製勾玉等考古資料,研究者提出了倭人在部分區域集中居住的論說。近年的研究不僅討論倭人等是否存在軍事影響力與特殊經濟權益,亦開始探討當時組織的實際狀況。在韓國考古學者中,亦出現批判本國民族主義者學說的研究者。

參見

參考文獻

  1. ^ 韓日歷史共同委員會取得廢除「任那日本府」說進展
  2. ^ 2.0 2.1 2.2 2.3 2.4 「任那日本府」真相--駁日本新歷史教科書「任那據點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全昌淑,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34(4)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朝鮮日報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4.0 4.1 日歷史教科書提「任那日本府」引韓國抗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北青網,2009/04/1
  5. ^ 古代王權成長與韓日關係——包含任那問題[永久失效連結]
  6. ^ 存档副本. [2015-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7. ^ Yukiko Ishikawa and Masahiko Takekoshi, "History gap still hard to bridge", Yomiuri Shimbun, 25 March 2010.
  8. ^ 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葉碧苓,《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頁87-132 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井上秀雄《古代朝鮮》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2年。ISBN 4-14-001172-6
  • 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11卷、吉川弘文館、1990年。
  • 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13卷、吉川弘文館、1992年。
  • 吉田孝日本の誕生》岩波書店、1997年。ISBN 4-00-430510-1
  • 森公章《「白村江」以後》講談社、1998年。ISBN 4-06-258132-9
  • 朴天秀《加耶と倭 韓半島と日本列島の考古学》2007年。ISBN 978-4-06-258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