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討論
人生觀討論,也被稱為潘曉討論,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青年關於人生觀的討論。
背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
經過
《中國青年》1980年第5期發表了潘曉(是黃曉菊和潘禕的合稱,信也是編輯把二人的信合成的)的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由此《中國青年》開展了「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群眾筆談討論。討論也在其他報刊相繼展開。在七個多月的討論中,僅《中國青年》雜誌編輯部就收到6萬多件信稿,在5至12期的八期雜誌中編發了100餘人的100多份稿件。《中國青年》1981年第6期發表了編輯部文章《獻給人生意義的思考者》,總結這次討論。討論的主要中心問題有:「自私是人的本性嗎?」、「利己與利他」、「公私關係」等。[1]
評論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人生觀的討論值得重視》:「確有一些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彷徨。在這些青年看來,十年動亂,理想破滅,祖國的前途,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都是虛無縹緲的。」「怎樣看待這些青年的迷惘呢?完全是他們不求上進,自甘沉淪嗎?不是。」「有少數青年懷疑這次討論是否『引蛇出洞』,有朝一日,要來個『一網打盡』。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可以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青年一代一定會在革命人生觀指導下茁壯成長。」
- 張靜如等主編《中國青年運動詞典》:「這場規模巨大的人生觀討論促進了廣大青年的思想解放。」[2]
- 陳登才、董京泉主編《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討論中反映出十年動亂在青年一代思想深處留下的傷痕,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這一歷史轉折關頭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和彷徨。」[3]
參考
擴展閱讀
- 《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選編,人生的意義 前進的路標——《中國青年報》人生觀討論文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